正文

鑄劍為犁 理念更新

(2014-08-22 08:49:40) 下一個

都說“政黨輪替、三權分治”如何如何好,弊端也是明顯的。比如發生過幾次了的美國為了預算發生的府院之爭,弄得許多政府部門差點停工。一朝鬧僵,繼續運作的專政機關多、社會服務部門少,是不是暴露了這個製度的一些死角?有沒有人提醒他們:社會在變化,國家體製不能百十年如一日了。

 

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區別之一,大概在於其動機的純潔度吧?民主、共和兩黨的預算案,既有國家管理方式和理念的“技術之爭”,也是押在大選上的賭注。平時的議案莫不具有這樣的兩重性,這次玩的更大,綁架的是政府,買單的全民。雖然最後一刻達成了妥協,但是事情還沒有完,戰書已經下達,擇日再見高低。

 

大致看一看預算爭執的焦點,像是“福利製度改革”,所謂“通過改變聯邦政府在醫保和社會保障方麵的作用,代之以市場競爭,達到減少聯邦財政赤字的目的。”國務開支最大的那一筆:軍費,也擬五年削減780億雲雲。一直以來,有人說,美國的經濟被戰爭拖累;也有人說,美國的政府支出被高福利耗竭。其實,美國是個隻有救濟沒有福利的國家,美國現實的生活水平是窮國窮人的“美國夢”;而美國人的“美國夢”是歐洲式“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製度、也是考驗兩黨政治家治國能力的課題。所以,“社會保障”需要的是調整開支的合理性、科學性與利用率,而不是削減;年度聯邦預算裏應大幅度減少的大概隻有戰爭開銷。

 

按說,一個國家的武器力量,除保家衛國之外,對外動武首先是開拓市場和保護市場,包括為各種進出口商品渠道護航。而多年以來天文數字的“戰爭費用”,大半都用在體現“美式道義”上了。花錢充當“國際憲兵”當然也有經濟價值,終不如直接在國內國外投資效益高吧?二戰之後,美國用武力做後盾,輸出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以威懾辦外交,開拓“新邊疆”,除了逼出個“恐怖主義”,還有更大、更可觀的收獲嗎?不如留下正常防衛需要的開支,停發戰爭經費,把錢省下來:減少稅收,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擴展公共建設,增加就業;降低救濟門檻、減少犯罪,乃至向福利國家過渡,保障國民生活……,不亦樂乎!

 

道義也者,理想主義是也。是境界、是情操、是號召,不能沒有,分寸難拿,為此花錢,寧少勿過。因為,采購昂貴的軍火,用的是千百萬辛辛苦苦納稅人胼手胝足的血汗錢,不宜在議會在政府,被誌士仁人以黨派的名義奉獻給說不清道不明的理念。別的不說,對內,國家是不是負擔得起?曆史的經驗是:意識形態之爭落實到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一窮二白的中國也因“準備早打、準備大打”而“使國民經濟走到破產的邊緣”。戰爭給美國帶來了什麽?全球樹敵無數、子弟拋屍異鄉……。

 

軍工生產雖然也能促進生產,但是作用有限。前些年美國經濟繁榮靠的是電腦網絡等科技的普及和進步,如今這一動能形將耗盡。目前的美國,對外:伊拉克之戰草草收場、阿富汗占領勉強支撐、敘利亞幹涉捉襟見肘;國內,經濟複蘇遲緩,若幹州政府財政危機。------不是投資不夠開工不足,就是資金分配不合理。要是那些個150萬美元不去製造戰斧式導彈,拿來投放在國內的生產和科技上,會混到偌大個美利堅一有風吹草動、連公立圖書館、博物館都要關張的地步嗎?

 

毛主席教導我們: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同理,社會在不斷地變化,政府要在新的環境裏應付裕如就得學習。向誰學?現成的榜樣是中國:一百多年裏,中國發生的巨變原因很多,社會製度一直在變是主要原因之一。個中體現的是民族的活力、文化的生命力。政治也在鬆動-----從世界革命指揮部變成世界工廠了哦。美國呢,半個多世紀了,政府結構、議事流程、行為方式一如繼往,所以才在變化了的國內外環境中,如“衣舊絮、行荊棘中,處處掣肘”。在世界上經濟比重下降、文化影響力下降、道德號召力下降,惟有軍事打擊力增強-----所為何來?

 

當然,最需要改變的是美國政治家們種種陳舊的信念,變則通,才有活力。一般來說,好形勢、壞局麵都不會直線發展,到了某個難解難分的時候,製約因素就會出現、解決方案就會產生。美國兩大政黨中聰明如大象、艱韌似毛驢的精英們,不會被常規遺忘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