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爛尾工程:伊拉克戰爭

(2014-08-15 08:31:31) 下一個

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已於20111212日在白宮正式宣布 “伊拉克戰爭結束”。但是,“兩河流域”古老的土地上,戰火並未平息,美國的轟炸機也又回到了那裏,開辟戰場。入主白宮之前,奧巴馬是堅決反對這場戰爭的。但是,記者會上有人提及他的先見之明時,奧巴馬總統卻沒有順勢闡述他的和平理想,為大選積分,媒體說他:顯然十分尷尬,隻說“最初去伊拉克的決定對不對,呃……曆史會做出評判”雲雲。

 

看似作議員時,說便宜話、放馬後炮都無妨,當上總統,說話就要小心謹慎了。實則,地位不同,對決策的體會也不一樣,知道個中的嚴重、複雜、無奈與無助了。“曆史會做出評判”一語,絕非轉移話題的托詞,而是深有體會又全無把握的沉重。

 

據報,2002103039歲的伊利諾依州的參議員奧巴馬,在某反戰集會做過一次精彩的講演,他揮灑著無礙的辯才道:我並不反對所有的戰爭,隻反對愚蠢的、頭腦發熱的戰爭。反對政府裏那些坐在沙發上指手畫腳的周末武士,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給人,不顧可能造成的苦難、不計生命代價,發動那種並非基於原則而是出於政治需要的戰爭。隨後,奧巴馬做詩似地來了幾個以“你想打仗麽,布什總統?那麽,讓我們先……”開頭的排比句,認為美國政府優先處理的問題應該是:本•拉登和基地組織、截斷恐怖分子資金、健全國土安全體係、幫助聯合國視察員工作、監督核不擴散條約、為中東人民消除專製、反腐、扶貧、重訂能源政策、遏製跨國公司……,輕鬆、熱烈地把世界上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從戰略的高度一一提了出來。後來,就以“美國價值觀念”代表的身份,執掌國家機器了。

 

巨著《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說:在戰略上,一切都非常簡單,但是並不因此就很容易。中國的民諺則更言簡意賅:事非經過不知難。通常,人們把沒有操盤運作過行政事務的政治家,客氣地稱為“理想主義者”或曰“書生”。這些人大致地分為兩類,一種人固執己見,死於句下;另一種善於學習、隨機應變。奧巴馬總統顯然屬於後者。所以,才能頂著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光環,安排對阿富汗增兵等事宜。聰明如他,還學會了對華爾街的金融大鱷“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住進總統官邸之後,對其前任、前輩的一些做法,顯然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交予曆史作評判”,含義複雜:立場不同、目的各異、見仁見智之外,有些事情的功過一時難以斷定,有待曆史發展才能見出分曉;曆史的進程,出人意表轉彎的事情常有,當事人、評論家就更不宜早下斷言了。輿論、民情與政府、政治家所處地位不同,道德標準、價值觀念不一樣,決定著民主國家的選票分布,也製約候選人的表態。無論什麽原因,總之沒有把握、不敢為曆史代言,好學深思如奧巴馬者應該這樣。

 

就伊拉克戰爭而言,僅美國就付出了4500名軍人的生命和一萬億美元的費用;伊拉克人的生命財產損失則更加巨大。對於這個結果,並非沒有正確而又驚悚的預言。掌握情況有限的世人隻能這想象:發動此役的總統、部長,絕非擲骰子做出的決定;雖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說法有誤,支持動武的情報卻也車載鬥量;戰爭期間,給伊拉克人民和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創傷;“結束之後”,打出了一個“ISIS”……。如果曆史不能給這場戰爭以“大國之戰”的榮譽,也能警示後人------不要再三地重犯那種低級錯誤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今留 回複 悄悄話 美國之每幾年就發動一次戰爭有以下的原因:1、訓練士兵作戰經驗,2、試驗新武器的可用性與準確性,3、拋棄將expired的武器,因在國內處理的費用昂貴,4、可以加錢再作新武器,有助國防經濟與政治捐款。故美軍作戰經驗最多,武器最新最準,而製武器的公司少解僱員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