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府的老板架勢 民眾的怨婦之情

(2014-08-11 07:45:20) 下一個

大致看看古今統治術,多半教人如何懲戒、調教乃至欺瞞民眾;建設與維持承平社會的方法,隻見於這個理論、那種主義。在野的政黨團體以類似“為人民服務”為號召奪得政權、組織了政府之後,工作作風立刻改變,當官作起老爺來。而且越作越退化。

 

一般而言,政府職能有兩個方向:創造公平正義或者維持統治階層的利益。前者早已無人奢求;執政的學問全都在於手法之高明、平庸還是愚蠢。自求多福的老百姓,隻能在一屆屆當權者掌握了多少統馭術中輾轉沉浮。比如《論語·泰伯》中的那句名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書沒有句讀,讀這段經書的君王如何斷句,關乎民眾福祉。如果他們把這句話讀作:“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孔夫子教導我們說:至於老百姓,讓他們按我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切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麽要那樣做。”林語堂則為文道,這話應該讀作:“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懂得、同意了,才請他們去做;沒有那個基礎時,先要向他們解釋與他們溝通。”

 

政府與百姓的關係,帝製時期毫不隱諱:就是主仆。民國成立,特意把管控一方事務的官名從“知縣、知府、知州”改稱“縣知事”等,以示“執行”而非“下令”。到了中共,官員更加美其名曰為“社會公仆、人民勤務員”。此話說說而已,有人當真是要挨批評的,“社會製度五十年不變”的香港也不例如。幾天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指責香港公務員的心態是“叫我做什麽就做什麽,過去聽boss(老板)的,現在自己當了boss,卻不知道怎樣當boss、怎樣當 master(主人)”。

 

政府是民眾的老板,事實俱在無庸置疑。問題在於怎麽當老板、當個什麽樣的老板。老板有天然的優勢,權力大、資源廣,調度好了能做很多事。創造安寧祥和的社會環境靠老板;主持公道、發揮正義也靠老板。老板當好了,能成為社會衝突的仲裁、民眾福利的依靠。善作老板者,不怕出事、不怕批評。出了事,老板出麵才能擺平;有失誤,最後解決還得老板。聰明的老板,淩駕於社會各界之上,以調停和救難為能事。到頭來,越出事,社會對老板的依賴就越大。

 

遇事笨手笨腳、顧此失彼甚或屍位素餐的,也是一種老板。比如這次發生在溫州的火車追尾以及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此類事故,習慣上,政府部門本能地或隱瞞、或推諉、或壓製、或欺騙,在資訊通暢的時代,那樣做的結果,名譽掃地事小,責任人等下台不就弄巧成拙了嗎。以為民眾好欺騙、好愚弄,等於引火燒身。

 

強大的國家機器、無限的社會資源任由政府動用。既可以事業錦上添花,也可以為缺欠文過飾非。《尹文子·大道篇》講到治理國家時有這麽幾句: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用“道”用“法”是老板,講究“術”和“勢”,也是老板。道、法、權、術、勢,“權力”居中,左支右絀,右支左絀。自古,對內講究道與法,對外善用術與勢的“老板”何曾得見。

 

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順水推舟是做事情的常識。各行各業、某個地方出了什麽事故,其實

 

 

都是官員和政府部門“當好人、做善事“的機會。拿社會良心、職業道德要求他們,強人所難了;息事寧人、明哲保身不算過分吧?在三天兩頭的事故處理報導中,人們連這樣的事例都難看到。能看得到的,多半是匪夷所思、豈有此理、哭笑不得……,民眾情何以堪。

 

跟隨事故頻發、處置不當日積月累的惟有民怨。受難的得不到撫慰、旁觀者感同身受,不知道哪一天罹此遭遇。所以,民間對於災難性事故的反應,呈逐次遞增之勢。除了對“老板之風”的正當抨擊,難免猜疑之心有之、挑剔之意有之、甚至有所誇大渲染。就像怨婦,輕信“金屋藏嬌”,終被冷落長門,顧影自憐,飲泣不足則號啕之、號啕不足則叫之跳之,詆毀謾罵無所不用其極了。要說這是失態,與老板們失職因果相隨;要是說於事無補,與官員之不作為,恰成一對。這樣的局麵是政府造成的。

 

尹文子大談馭國秘訣,也有告誡:術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窺;勢者,製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為。“人君”周圍的“群下”,大概就是各級官吏吧。今天的官員比起古代長進多了,人君之術、勢個個精通。弄得民怨沸騰,他們自己也坐不穩位子。我們並不奢望一個理想主義、為國為民的政府,如果老板們,為了維護個人官爵利祿,在出現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把國家的力量和資源用於盡速厘清事件因果、全力救助受難人員、切實善後災害影響……,其聲譽威信還是能夠保全,長治久安也不會有多大問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