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海關大廳的隊列中

(2014-01-02 10:08:24) 下一個

每年都要出入美國。大約二十年吧,進美國過海關而不排隊的時候,好像一次也沒有過。公民一側的隊伍中,看似“原裝”美國白人者,數量下降;貌似東歐、斯拉夫、西語裔的白人明顯增加;亞裔麵孔與移民數量不成比例;黑人則一直寥寥無幾。雖然個體上很難分辨諸如盎格魯撒克遜人、日爾曼等等,但是整體的習俗還是有差別的。因為海關大廳氣氛嘈雜起來了。

 

美國社會維持著較高的活力,當然是因為她不停止、不減少地吸收的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所以,美國的個人和公司,一般無需出去尋取“他山之石”激發靈感。出來的東西就能為世界各國視為新奇,引領潮流。

 

但是,美國社會民族、文化成分的構成比率,卻一直一道難解的“數理”大題。把這個問題帶入按不同立場設計的方程式,結論很不一樣。所以,“移民改革方案”既五花八門又個個難產。一直以來比較占主流的一種聲音大概可以用“西學為體,異學為用”概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實行的、羅致歐洲人當美國人的“抽簽移民”,是其具體表現。對申請移民者進行語言、文化考試的提案,也屢有所聞。因為,西方文化早已滲入到各國的教育體係裏麵去了。考,也是擇其“靠近”於我者先錄取雲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