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扁鵲換心”論未休

(2014-01-07 07:10:59) 下一個
扁鵲,周人,原名秦越人,古代名醫排序,位置當屬第一。文獻記載了不少其行醫的事績,卻大多跡近醫術高超之理想境界者,可資課堂上引證的不多。
 
上課時必然會提到的,是“扁鵲望齊侯之色”的故事。因 “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中醫診斷水平的最高級,普通醫生隻能“四診合參”(望聞問切)。相傳,秦氏之能“望而知之”,因為他的師傅本是神仙長桑君,教他如何修煉,又給他:飲上池之水,而能視垣一方人。透視髒腑則不在話下。這是人們說不清楚某種神跡何以如此時,常用的“幽默解法”。就像說牛頓之發現萬有引力,是看見蘋果熟了竟然隻往地下掉參悟出來的。
 
如此過了兩千年。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特異功能在大陸風起雲湧,“令人重新認識許多現象”時,聯想到 “飲上池之水,視垣一方人” 人們驀然發現,扁鵲其實長著一雙透視的慧眼啊!不料,特異功能沒有通過科學檢驗,魔術師就能破解其奧。而扁鵲的故事卻繼續流傳。
 
《列子·湯問》中有一個故事,略曰: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誌強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誌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 ------過去,都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趨完美”,解釋這則寓言。在器官移植術日臻成熟的今天,就當別論了。至少,他提請人們注意:中醫的“髒腑—心智說”,或恐有些依據。
 
如東北人楊孟勇,六十歲時做了心髒移植手術。術後,他的脾氣性格、行為愛好完全改變,驚著了連同其本人在內所有認識他的人。基於以往“心髒並不攜帶遺傳信息和記憶”的知識,僅用“心髒機能的增強所致”解釋不了楊孟勇的變化。於是,這個新的傳奇不僅拍成電視片,還出了書。
 
器官移植的發祥地西方,也有心理學家注意到:至少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繼承”了捐贈者的性格。有生理學家推測:心髒中存在著一些人類尚未認識的物質,我們的性格,不是像過去認為的那樣儲存在大腦中,而是儲存在心髒裏。而神經生物學家中,也有說“心髒是我們性情的儲藏所”的。他們收集的病例更多,整理成書的也頗有其人。
 
美國某心理學家則肯定地說:人體所有主要器官都擁有某種“細胞記憶”功能,相當於平常說的“性情”。當一個器官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後,它所攜帶的記憶也就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去了。 這位老兄看似學過點中醫哦。編撰於春秋戰國時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說:五髒六腑各司七情。如肝主憤怒,脾主憂思,肺主悲哀,腎主恐懼,膽主決斷……,而“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並主喜樂雲雲。
 
反正,科學不能偷懶,不能以文字遊戲繞行研究課題;解釋了先民的想像力,再談薄古還是厚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