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髒腑而能語

(2014-01-06 07:07:08) 下一個
 
 “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所;髒腑而能語,醫師麵如土。”傳為梁簡文帝在寫給湘東王的信裏引用的古諺。簡文帝就是梁代文學家蕭綱,時在公元503―551年。南朝之古,恐怕又是幾百年前吧?先民以戲言所表達的憂慮,至今起色如何?
 
人類各民族的早期醫學,麵貌差相近似:脈診、草藥、按摩、針砭……。隻有中國古代醫學發展出了在樸素唯物論為指導的、完整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醫學興起並傳入中國之後,懸壺濟世的儒醫,不斷遭遇“不科學”的指責,和“要取締”的危機,一度心虛氣短、欲辨無言。直到科學界的一批有識之士出現,他們用各自學科的理論審視中醫,有的本意是否定中醫,不想,卻發現中醫中藥的理論和實踐,不乏與現代科學原理暗合之處。就拿最那首古諺中最要命的“髒腑而能語”來說吧,科學家指出,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正是“控製論·黑箱理論”的運用。因為人有病,不能動不動就開膛破腹,看個究竟啊。即使西醫已經發明了那麽多檢查手段,還是慶幸“髒腑不能語”吧?
 
其實,中醫最科學的,是其“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西醫正在朝這個境界進步:注重個體差異,將生物醫學模式提升到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而中醫在診斷和治療時,還會考慮自然環境因素,是為西文醫學發展的下一個目標。
 
誠然,中醫的上述自然哲學境界,乃“無意間得之”,若是遲遲沒有突破性發展或轉變,不待人類這一物種進化到“髒腑自能語”,就會“醫師食無所”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