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飛來峰論原生態

(2014-01-04 07:47:04) 下一個
靈隱寺是杭州名勝,飛來峰又是靈隱景區的亮點。現今的景致介紹是這樣的:靈隱寺前的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由於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如龍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來曆,極富傳奇色彩。飛來峰的廳岩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仿佛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這些話,顯然是從明代文學家袁宏道(1568~1610)《飛來峰小記》那來的:“峰石逾數十丈,而蒼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為其怪也;秋水暮煙,不足為其色也;顛書吳畫,不足為其變幻詰曲也。石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後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鏤。”上至宋元,也都是這麽說的。
 
可是,若以為古今人物的審美觀點一脈相承,可就錯了。袁宏道緊接著就說:“壁間佛像,皆楊禿所為,如美人麵上瘢痕,奇醜可厭。” “楊禿”指楊璉真加。《元史》載:“有楊璉真加者,世祖用為江南釋教總統,發掘故宋趙氏請陵之在錢唐、紹興者及大臣塚墓凡一百一所;戕殺平民四人;受人獻美女寶物無算”雲雲。“絕代散文家”張岱則更把楊某恨得咬牙切齒,他寫《西湖夢尋·飛來峰》的時候說:“深恨楊髡(按:受刑剃發曰髡,有詛咒意。比稱其為禿更顯不屑),遍體俱鑿佛像,羅漢世尊,櫛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豔之膚,瑩白之體,刺作台池鳥獸,乃以黔墨塗之也。奇格天成,妄遭錐鑿,思之骨痛。翻恨其不匿影西方,輕出靈鷲,受人戮辱;亦猶士君子生不逢時,不束身隱遁,以才華傑出,反受摧殘,郭璞、禰衡並受此慘矣。”簡直就是說:雕鑿飛來峰,乃暴殄天物,不如沒有此峰。至於始作俑者,考古學家說,在飛來峰諸洞穴及沿溪峭壁上的刻石雕,早在五代就開始了,楊髡隻是有據可查者之一,而且名聲不好。
 
中國自古確有在鑿壁雕像的傳統,多半選在無甚可觀的禿壁斷崖。把自成氣象的飛來峰雕琢成神仙洞府,是滿目瘡痍還是錦上添花?自然天成與人文景觀如何搭配,是人類文明史永恒的難題之一。要想不給後世留下話柄、不做萬劫不複的傻事,比較保守而保險的辦法,大概是自然景觀任其自然,人工建築另成一體,以便拆卸。畢竟,按一時一已的審美觀念,在山川形勝上動手動腳,不比繪畫之“筆補造化天無功”,不至於真的弄成佛頭著糞或狗尾續貂。
 
不料,上述常識竟被有關部門置若罔聞:“飛來峰景區又開辟了一處名為“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的景點。全長250米,塑造了代表不同地方、各個年代的佛像近萬尊。”看似策劃者極具競爭意識,緊隨“世間萬物商品化”大潮,意在把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安嶽臥佛、麥積山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地的旅遊生意,都做到杭州來。
 
經查,那是1993年的工程。那時,“原生態”的概念傳到大陸了嗎?
 
 
附:
 
張岱(1597年~1679年)《西湖夢尋·飛來峰》原文:
 
飛來峰,棱層剔透,嵌空玲瓏,是米顛袖中一塊奇石。使有石癖者見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稱謂簡褻,隻以石丈呼之也。
 
深恨楊髡,遍體俱鑿佛像,羅漢世尊,櫛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豔之膚,瑩白之體,刺作台池鳥獸,乃以黔墨塗之也。奇格天成,妄遭錐鑿,思之骨痛。翻恨其不匿影西方,輕出靈鷲,受人戮辱;亦猶士君子生不逢時,不束身隱遁,以才華傑出,反受摧殘,郭璞、禰衡並受此慘矣。慧理一歎,謂其何事飛來,蓋痛之也,亦惜之也。
 
且楊髡沿溪所刻羅漢,皆貌己像,騎獅騎象,侍女皆裸體獻花,不一而足。田公汝成錐碎其一;餘少年讀書岣嶁,亦碎其一。
 
聞楊髡當日住德藏寺,專發古塚,喜與僵屍淫媾。知寺後有來提舉夫人與陸左丞化女,皆以色夭,用水銀灌殮。楊命發其塚。有僧真諦者,性呆戇,為寺中樵汲,聞之大怒,嘄呼詬誶。主僧懼禍,鎖禁之。及五鼓,楊髡起,趣眾發掘,真諦逾垣而出,抽韋馱木杵,奮擊楊髡,裂其腦蓋。從人救護,無不被傷。但見真諦於眾中跳躍,每逾尋丈,若隼撇虎騰,飛捷非人力可到。一時燈炬皆滅,耰鋤畚插都被毀壞。楊髡大懼,謂是韋馱顯聖,不敢往發,率眾遽去,亦不敢問。此僧也,洵為山靈吐氣。
 
 
袁宏道(1568~1610)《飛來峰小記》原文:
 
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峰石逾數十丈,而蒼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為其怪也;秋水暮煙,不足為其色也;顛書吳畫,不足為其變幻詰曲也。石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後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鏤。
 
壁間佛像,皆楊禿所為,如美人麵上瘢痕,奇醜可厭。
 
餘前後登飛來者五:初次與黃道元、方子公同登,單衫短後,直窮蓮花峰頂。每遇一石,無不發狂大叫。次與王聞溪同登;次為陶石簣、周海寧;次為王靜虛、陶石簣兄弟;次為魯休寧。
 
每遊一次,輒思作一詩,卒不可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