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 平息能源爭端的最後方案

(2014-01-26 07:41:35) 下一個
近日,用於遠洋、深海鋪設石油管道的中國“海洋石油201”正式命名;前天,英國BP石油公司公布:中國去年就超過美國,成為化石燃料(石油、煤炭等)用量最大的國家;昨天,中國漁船在南海與越南油氣勘探船相撞;今天,越南總理宣稱對西沙南沙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這些事情的聯係和背景是同一個:能源、能源、能源。
 
雖然蠻荒之地的油、氣、煤資源一一被找了出來,地下化石燃料的家底不會增加卻是肯定的,呈反比的是,人類提高物質生活欲求永無止境,有充足的能源才能開足馬力生產。例如,去年,中國消耗了全球能源使用量的20%,美國為19%;而增加的速率,去年,中國是11.2%,美國為3.7%。盡管地球已經以“村落”稱,形形色色的能源協議、貿易組織,管理、約束著資源的開采、分配和交易,但是並未消彌占有、要求和保障供應的霍霍磨刀聲。
 
細看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戰爭史,多少殺戮在能源的陰影下進行,突出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就像冥冥之中有一支巨掌,驅趕著各國民眾、學者、政治家、軍人,為石油、煤炭、天然氣聲嘶力竭、流血犧牲。決定某個國家地區人民生存狀態之好壞,比社會製度更基本的是自然資源的供給和利用。比如美國,上帝厚愛,地大物博;日本雖然缺煤少油,好在有錢購買;中國雖然窮山惡水,因不惜竭澤而漁,發展勢頭也頗不俗。可惜的是,人類的本能不是知足常樂、安分守己,而是多吃多占、未雨綢繆。所以,那些埋有能源的不毛之地,都為兵家必爭。
 
說到改變社會製度,曾經在相當程度、某個階段上,解決過國家、民族間的生存鬥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長城的走向,大致與“十五英寸等雨線”重合。北側幹旱不宜農耕,放牧太過辛苦,是為遊牧民族頻繁南侵“命定”的根本原因。最終的解決方式是統一:南糧北調、北煤南運,資源共享,維係和平。
 
可惜,統一分裂功能有限。近兩百年,人類生存生計所倚的能源,不僅分布不均,各國能源政策也不一樣。例如美國,打定主意,封存自己的油氣資源、先用別人的。再看中國,種種原因,經濟規模隻能擴大不能縮減。別處不說,僅這兩家就夠地球受的了。迄今為止的能源政治規律是:供應源在海外、運輸線在海外,保證供給通暢,不得不借重武力-----先威懾再打擊。
 
因為,一部能源爭奪史說明:沒有約束力的國際法,不能界定領土隻能用於宣傳;地域歸屬的曆史記載,則各有一本帳,盡可以自訂標準、斷章取義;沒有威懾做後盾的談判,多半不能簽約。迄今,領土之爭、尤其是蘊藏著油氣資源的土地海域之爭,還都是武力解決,或者等待使用武力來解決。然而誰都知道,動武留下的隻有仇恨,勝利者總有一天要償還。戰鬥到最後一分鍾、最後一點化石燃料消耗殆盡時,生態環境也就不適合人類繁衍了吧?
 
看來,能源之爭,不是政治、外交、軍事、文化手段能夠解決的,除非自給自足。所以,出路隻有一條------找科學要!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問題,由科學發展帶來,因科學進步惡化,最終還得靠提升科技水準來緩解。幸好人類足夠聰明,而且有所準備,各種替代能源已經走出實驗室,進入生活。現在需要的是政治家的遠見:把發展軍備的人財物力用於開發清潔能源。實際上,人類並沒有其它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ay10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3年前發表還可以,現在就隻能說是建立在錯誤的觀察之上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