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漏油浮出大道理

(2014-01-25 07:39:26) 下一個
在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鬧得很大,新聞天天報,全民都關心。因為海底油井每天泄漏20多萬加侖原油,造成生態災難。堵漏和處理汙染的方法,從百噸水泥罩加蓋到捐獻頭發吸油,可謂钜細糜遺,忙亂至今。可是,即使明天就把泄漏封住,誰能保證後天不出別的事呢?因為問題的根本不在技術層麵,它涉及對生命的尊重。
 
人類的繁衍生息美其名曰靠大自然的賜予,其實一直是用破壞地球生態的方式。農耕時代還好,工業革命發明了機器,對地球資源的攫取力度就升級到“掃蕩”的水平了。機器靠能源推動,能源就是化石燃料。機器是巨人,石油是巨人的血液。在取得了高水平生活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個勝利,大自然都無情地報複了我們”。開采和燃燒石油的害處已經無庸贅言。經此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之役,我們應該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技術也有副作用,技術是要更新的。這樣的例子早就有過。例如:
 
人類曾苦於沒有對付害蟲的良方。1945年,瑞士化學家穆勒 (Paul Mueller) 發明了DDT,能高效殺滅蚊蟲、控製瘧疾等傳染病蔓延。DDT立即被譽為“萬能殺蟲劑”,使用範圍遍全球。穆勒因此獲得1948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然而,幾年之後,人們就發現,DDT對動植物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滅作用有摧毀地球生態之虞。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爾遜(Rachel Carson)出版了掀起環保運動的經典著作《寂靜的春天》。指出:DDT經植物進入動物和人類體內,在食物鏈中逐層富集,損害健康、改變DNA。發明和使用DDT,等於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強大的殺手。1972年美國率先禁用DDT類殺蟲劑,1997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評委會則公開表示,為將諾貝爾醫學獎授予DDT發明感到羞恥。
 
其實,向穆勒授獎並無不妥。因為,人類對自然、對技術的認識,是逐步深入、是要交費的。穆勒和卡爾遜都是偉大的,他們代表人類認識自然、改進技術的不同階段----雖然代價高昂。重提穆勒的故事,不僅是要說明:不經DDT階段,就沒有現在的環境友好型生物殺蟲劑;並且要強調:雖然生物製劑效果還不理想,但也沒人重拾DDT類毒藥,而是往前走、開發更新的殺蟲技術。墨西哥灣的石油泄漏事件給我們的提醒也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已經出現,選擇很多,效果不錯,為什麽不全力研發和普及使用,而是繼續那些高風險、高汙染、低效率的老辦法呢?早把勘探、開采、提煉石油的錢,加上清理環境汙染的花費,加上醫治汙染所致疾病等等支出,投到研發和采用清潔能源上,再把用工和稅收等政策法律傾斜到清潔能源上來,減少對石油的信賴,恐怕就不會發生今天這個國家災害。
 
古人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如果我們把軍費、戰爭開支和反恐花的錢,早早投在清潔能源的研發和使用上,也許能減少現今人類對化石能源的爭奪,減少戰爭,減少恐怖,減少殘殺生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hniu 回複 悄悄話 如果你願意pay double the electricity rate, you can use the green electricity firs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