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俗混搭《送你蔥》

(2014-01-18 07:55:17) 下一個
滬上“菜花甜媽”蔡洪平,一曲《送你蔥》激情嘹亮,見了驢上樹都不笑的人也會不忍俊不禁。此曲改編自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的詠歎調《今夜無人入眠》,從頭到尾報菜名,雖然無甚文采,卻像文革中,“集體重新填詞”的抗戰歌曲那樣,恰應現實之景,“國中和者”何止萬千。所謂“大俗就是大雅”,雅俗合一就更有象征意義了。
 
理學儒教統治熏陶的中國文化,一向缺少輕鬆與多元。就連《笑林廣記》和《笑話三千篇》都沒有什麽笑料。遊民文化根本進不了大雅之堂。民國時期雖有黎錦熙等創作流行歌曲,仍然一派斯斯文文。真正在舞台上聽到陋語俚俗,是毛澤東當政,請“工農兵占領文藝陣地”之後的事。那時,樣板戲即出,盛況空前,歡迎於男女老少、傳唱在巷尾街頭哦。
 
毛澤東曾說,他從小看書就發現一個問題:書裏全是帝王將相,為什麽沒有老百姓?於是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但毛是個被政治浸透的人,他的工農兵是革命的工具,還不是我們意義上的老百姓。好歹,在他手裏,底層民眾開始有了上台的機會,算是“事物發展的初級階段”吧。
 
近代,中國文化幾經革命,一度瀕臨蠻荒。傳統的儒家先被打倒砸爛,外來的馬列主義和土產的毛澤東思想,也未創出具有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新文明”。結果,以往由信仰和權力支撐的一切神聖,喪失了壟斷地位;長期被壓抑的遊民意識破土而出,茁壯成長起來。因為中國說到底還在市民社會階段,而現代公民社會的概念也有鼓勵“文化多元”的意思。無論承前還是啟後,都有利中華文明中一向式微的輕鬆、俏皮,伸手展腳、吐露芬芳。
 
國人終於幽默起來了。據說,幽默是應對生活、愛情、事業阻遏與無奈的良方。這就解釋了為什麽這些年,聯通、移動等電訊公司利市大發-----短信、段子寄托了多少老百姓瀟灑的評議、含淚的自嘲和廉價的寬心丸啊。雖然沒有明說,黨中央和各級執法部門全都心知肚明:讓他們編吧玩兒吧,什麽事都一笑了之,不就維持穩定了嗎。
 
西洋歌劇名氣大,誰懂唱的是什麽呀?哦,就這幾句詞啊,還不如現在的流行歌曲寫得好呢。來一個大家聽得懂的,過著癮就把生意做了,一不留神還能出名,何樂而不為?憑我的嗓子,凡人的歌兒配不上,也就是帕瓦羅蒂能借我一用!年過半百的“菜花甜媽”能有這個氣派、這份自信,看似緣於不用看書,耳聞目睹的破產理想、倒台權威,足以讓她不必在披著任何外衣的神人聖物麵前自愧不如-----不是我暴殄天物,是不讓你們再惡搞我了!
 
不知道網上瘋傳“送你蔥”會不會引發一輪:高雅與惡俗的討論。實在說來,古典音樂愛好者、高雅藝術的衛道士,不必動怒。即便再來些個“送他蒜”、“給我薑”,也絲毫無損於堂堂普契尼、威爾弟一幹人等。現今的經典早年也就是流行,如今之衰落慘不忍睹。藝術家對其作品,不就是冀望傳播嗎,蔡洪平重提普契尼,延續了他的聲名,由此及彼,連帶受益的恐怕還有屬於他那一代的其他作曲家、小說家、畫家……呢。社會原有分層,人心自會取舍,事物各歸其位。偶爾“混搭”一下,不就是個樂兒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