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飛滿江天

(2014-01-03 07:50:13) 下一個
張岱《西湖夢尋·瑪瑙寺》篇,連同篇末的詩,全部圍繞寺裏的大鍾。沒說鍾有多大,隻說鍾上鑄了佛經,“晝夜十二時,保六僧撞之。每撞一聲,則《法華》七卷、《金剛》三十二分,字字皆聲。……大地山河,都為震動,則鏗鍧一響,是竟《法華》一轉、《般若》一轉矣。內典雲:人間鍾鳴未歇際,地獄眾生刑具暫脫此間也。”
 
卻原來,鍾聲能傳到冥界,讓領受刑罰的罪人喘口氣。按理,下地獄的多是壞人,罪有應得,解脫他們幹嗎?因果報應不就沒有懲戒作用了嗎?當然,這類傳說向來沒人當真。以此解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之“虛應故事”倒挺合適。
 
看似,宗子此篇的“文眼”是:“每撞一聲……字字皆聲”。隻有張岱能寫出這樣的句子。有他那句在,你既寫成:銅鍾鑄上經文,擊撞發聲時等於瞬間朗讀了一遍、等於做了法事。也顯羅嗦。
 
其實,“瞬間讀經一遍”還有更簡略的辦法,器具也輕巧地多。如藏傳佛教的轉經輪。經查:“藏區,隨處可見那些信徒們不分男女老幼,手中拿著一個經輪,不停地轉動。由於藏族人,特別是老人,大多不能流利的誦念經文,所以他們用轉經輪代替誦經。”多麽人性化、大眾化。內地寺院裏的鍾,等閑之人不許觸碰吧?
 
轉經輪的功德也非銅鍾可比。如:“世尊教言:以短暫的時間或在殊勝的節日裏轉經輪,或於日常如小溪流水一樣不間斷地轉經輪,可使三界眾生獲得解脫。以手接觸經輪或眼睛見到經輪的,有情不會墮入惡趣中;以手轉繞經輪,可以使天空、大地、水、火、風、山石草木、森林中的有情皆成佛道”雲雲。同時還強調地指出佛法是隨“轉經之聲”傳播的。與鍾聲差似。
 
無論如何,梵音是善意、是祝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應該沒錯。間或還能激發詩興哦。如鄭燮《板橋詞》裏的“浪淘沙·煙寺晚鍾”:日落萬山巔,一片雲煙,望中樓閣有無邊。惟有鍾聲攔不住,飛滿江天。     秋水落秋泉,晝夜潺諼,梵王鍾好不多傳。除卻晨昏三兩擊,悄悄無言。
 
張岱《西湖夢尋•瑪瑙寺》原文:
 
瑪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瑩,質若瑪瑙,土人采之,以鐫圖篆。晉時遂建瑪瑙寶勝院,元末毀,明永樂間重建。
 
有僧芳洲仆夫藝竹得泉,遂名仆夫泉。山巔有閣,淩空特起,憑眺最勝,俗稱瑪瑙山居。
 
寺中有大鍾,侈弇齊適,舒而遠聞,上鑄《蓮經》七卷,《金剛經》三十二分。晝夜十二時,保六僧撞之。每撞一聲,則《法華》七卷、《金剛》三十二分,字字皆聲。
 
吾想法夜聞鍾,起人道念,一至旦晝,無不牿亡。今於平明白晝時聽鍾聲,猛為提醒,大地山河,都為震動,則鏗鍧一響,是竟《法華》一轉、《般若》一轉矣。內典雲:人間鍾鳴未歇際,地獄眾生刑具暫脫此間也。
 
鼎革以後,恐寺僧惰慢,不克如前。
 
張岱《瑪瑙寺長鳴鍾》詩:
 
     女媧煉石如煉銅,鑄出梵王千斛鍾。
 
     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頑銅半瑪瑙。
 
     錘金琢玉昆吾刀,盤旋鍾紐走蒲牢。
 
     十萬八千《法華》字,《金剛般若》居其次。
 
     貝葉靈文滿背腹,一聲撞破蓮花獄。
 
     萬鬼桁楊暫脫離,不愁漏盡啼荒雞。
 
     晝夜百刻三千杵,菩薩慈悲淚如雨。
 
     森羅殿前免刑戮,惡鬼猙獰齊退役。
 
     一擊淵淵大地驚,青蓮字字有潮音。
 
     特為眾生解冤結,共聽毗廬廣長舌。
 
     敢言佛說盡荒唐,勞我闍黎日夜忙。
 
     安得成湯開一麵,吉網羅鉗都不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