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際新方式 道德舊標準

(2014-01-14 07:02:33) 下一個
網絡興起,人際交往的方式別開生麵。獲益的竊喜:托福托福;受損的,義憤填胸,看不慣者也在此列。網上交友、交流、推銷展示自己的方式、內容,五花八門、匪疑所思。出了好多事,刺激了許多人,與時下的世風日下直接相關。所以,反對、限製網上交流內容、交際方式之議不絕於耳。但是新技巧層出不窮、利用者逐日遞增。看似需求戰勝了是非,新式交際在挑戰往日道德。
 
理論上說,道德觀念、是非標準、行為方式,隨著現實調整、改變才能傳承。人類文明史早就表明,“今是而昨非”是社會變化、時代不同的標誌。有時是社會製度改換、有時是技術進入生活,人際交流、關係種類都會發生變化,而且“先斬後奏”,理論跟在後麵做注釋。
 
慣例好像是,道德理論先以保守姿態出現,反對任何“新生事物”。比如,自由戀愛出現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導的時代,曾被認為有傷風化。但是,不論西風東土,一句口號“個性解放”,奉行千年的舊式婚姻製度,頃刻瓦解。可見,人心思變久矣。雖然,自主婚姻譜寫了無數人間悲劇,解決的方式是家庭形式更加寬鬆:離異、試婚、同居……,回歸“五四”之前和中世紀的,寥寥無幾吧?
 
音樂、歌曲也是如此。圓舞曲出現在歌劇、交響樂之後,因輕鬆活潑,初始被譏為淺薄,也許其創作確實比無標題音樂容易、也不那麽深刻,但它填補了管弦樂隊表達上的空白,所以頂風進場、迅速傳播,很快就躋身經典了。歌曲則中國就有例子:上海灘的流行歌曲,也經曆過靡靡之音到老少鹹宜的陣痛。再多說一句:現在的時裝時尚,不就是過去的奇裝異服嗎?那怕衣不蔽體“含辱帶恥”,卻被爭相仿效呢。
 
當然,傳統觀念是道德的保障,作為衛道士,應該保守一點:誰知道這個新出來的東西有什麽功能,會把青少年帶到哪裏,會不會一舉摧毀人類文明?古往今來,稀奇古怪、似是而非的思想觀念、奇技淫巧無日無之,為社會普遍接納的實為鳳毛麟角。起著考查、篩選,維護核心價值的還是以往的道德。這是道德的基本功能,但是不宜放大、延伸到阻礙變化的發生。就像文字之演變,自從蒼頡造字始,字形、字意、讀音一直在變。語言文字主要服務於生活,生活之多元多變,是人類文明的特點。文字跟著生活變才有使用價值。其音形意正確與否的標準不是字典,而是現實大眾如何使用。不然,字典就不用修訂、重印了。
 
越說離題越遠了。細看網絡間的人際關係,其實“新”也有限,無非是一項發布快、傳播廣、取用便捷的技術,並沒有真的創出離經叛道、顛覆傳統的文明和文化。既使沒有網絡:言論,報刊雜誌尺度一直也在放寬;圖片,“廣而告之”基本什麽都有了,更為賅人的,沒有網絡之前,郵包信件一樣寄送;視頻,電影院、錄相帶早已引領風氣之先。現在三天兩頭見諸報導的,公眾人物不當言辭和不雅圖像,泄露量與上網量的比例,大概同傳統郵遞時代的同類型披露差不多吧。
 
我想,還是不要限製網絡交流、交際的方式方法為好。倒不是因為一經限製,就見不到多少五顏六色的新聞。而是,人的思想、願望要是悶在心裏,早晚是要出事的。統計和民意調查不是早就普遍用於各種事物了嗎,網絡自由傳播資訊的一大好處在於:無需發表格、打電話、街頭采訪,就能收集到更加大量、更加真實、更多種類的民心民意。供研究者寫文章、生意人做買賣、政府安排工作計劃和公共事業。
 
人本能地具有表達的欲望和衝動,無論如何按捺不住。就像懷春求偶,遞紙條、寫情書、托人帶話等等方式,沿襲了千百年,但效率不高。一朝有了快捷渠道“網上交友”,多少不妥也阻攔不住啊。對於網上的奇形怪狀,我等老人家少見多怪,緣於大半輩子沒見過人類言行如許豐富。並非過往的人缺少想法和行為,而是沒有這個表達的平台;“網上長大”的九零後,從小見慣才見怪不怪的。
 
毛主席指出:事物在不斷變化,要使我們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麵對網絡這個“妖魔鬼怪”釋放出來的“洪水猛獸”,我們要學的是:適應與容忍—–適應“人性中普遍、大麵積地灰色與黑暗”,容忍“迅速蔓延的墮落坦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