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雜談: 被透支的獻身精神

(2012-02-25 09:00:50) 下一個
孫中山先生說中國人一盤散沙;魯迅先生說中國遍地阿Q;實為痛惜之語。他們當然知道“聚沙能成塔”、對外發射匕首和投槍。中國的問題中國人自己能解決,因為大眾廣泛地具有為民族獻身的忘我之情。可惜,就像古人說的:士氣者,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在複雜的世界環境中,民族複興事業既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就得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夠不夠厚重,能經住多少分流與耗損了。 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精神幾經動員,先是推翻帝製,繼而新文化運動,然後南北統一……。為之付出心血與生命者,不下千萬。而最徹底地動員民眾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的,大約有兩次,一次是抗日戰爭,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了。經過這麽兩次,中國人公而忘私的精神看似用盡,帶著剩下的個人奮鬥、爭權奪利、貪汙腐化,進入了目前的“新時期”。 所謂徹底動員,意謂盡其所有地動用。那兩次全民力量的投放、方向和結果完全不同。抗日戰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不具有守土抗戰之責-----是對外。羸弱的人民、貧瘠的中國,含辛茹苦、赴湯蹈火、屢敗屢戰,犧牲逾千萬,維護了中國獨立,振奮了民族精神。十年文革所付的生命代價也以千萬計,卻是內鬥。舉國上下,除了繈褓中的孩子,略有所知者,無不多多少少、主動被動表態、站隊,“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而奮鬥”。後果卻是耗竭了人們的向善之心,離間了人們的友愛之意。 積累了一個世紀對列強的仇恨,盡情地宣泄在抗日戰場後。振興中華,用什麽方法、走什麽道路,就是“內部爭執”了。曆史偉人如毛澤東等,境界太高了,他們的價值觀念遠離升鬥小民的層次。民族戰爭的創傷,無需停止爭鬥、全國療養,輪流調用各地、各個階層的資源。可矣。內戰,改變了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製,然後是各種各樣的清算運動。分期分批將普通百姓的情操一番揠苗助長。模仿抗日時期:男女老少都能為民族存亡絕續有所貢獻;工農大眾,則個個是革命機器上的鏍絲釘,且需閃閃發光。 黨內培訓約自延安整風始;進城後則立即著手訓練全民。國家民族、主義理想,提升了每個人的覺悟。是農民嗎,站在虎頭山、放眼全世界;是工人嗎,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學生嗎,為人民學文化、時刻準備接革命事業的班……。狠鬥私字一閃念,集體主義無孔不入;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思想意誌全國統一。人們心甘情願、時時處處用黨的號召要求自己,用毛主席的教導鞭策自己。不是說:個人的價值,在於其存在對周圍之影響嗎?個人放大為偉大事業的一部分,於有榮焉。 曾幾何時,中國的民族正氣如彼、萬眾追隨。有這麽成熟的條件,黨要搞什麽樣的運動,民間都一呼百應。七億五千萬人民的政治熱情、獻身精神,被毛澤東一次用盡,倒比蘇聯那樣,在七八十年間慢慢耗竭,合算些呢。都說毛澤東最懂政治,集中外古今統治術之大全。也許是老虎打盹吧,他竟忽略了“是鏍絲釘就必然被磨損”,需要加油、養護,反而落入了“物極必反”的窠臼。事實上,國人為事業獻身的精神,林彪事件後就逐漸開始見底了。破四舊、立四新,沒有給革命群眾帶來任何好處;大字報、大批判人人自危。隻奉獻而無所得還能繼續者,可遇不可求,人群中的鳳毛麟角也。 艱苦卓絕的對日抗戰,曾經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但中國式的獻身精神,在國際上效仿乏人。加上天翻地覆的文化大革命,就令世界畏懼了-----這樣的民族,做事(抗日)不計代價、(文革)不顧後果啊!據說,拿破侖曾經告訴英國人:中國並不軟弱,它是睡眠中的獅子,一旦驚醒、世界將會為之震動。改革開放,國內外的人們都說“睡獅中國”醒過來了,變成世界工廠了。不料,工廠的動力是名利;工廠的生產不安全;工廠的分配極不公平;工廠製造了大量的貪腐和墮落;工廠的運行方向頗為可疑。 不僅洋人對華望而生畏,我們自己也要有些檢點:不發動戰爭並不等於和平:分配不公,寡不足慮而患不均,引起過內戰;道德滑坡,製造了多少人間悲劇;資源枯竭,下單進口等於掠奪;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實為另一種形式的侵略……。就像機體受傷需要療養一樣,過度透支後的民族精神,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希望擇吉重整旗鼓的時候,調門降低一點、著眼不要太高、公私兼顧,莫忘吸取曆史教訓,方為行善積德、造福人類之義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