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6 下法治積滯,積滯可致多種病 熱積、寒積、血積、水積、燥積為積滯

(2016-09-25 07:56:33) 下一個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246)

下法治積滯,積滯可致多種病

熱積、寒積、血積、水積、燥積為積滯

作者:曾樂

 

 

 

    奶奶說,中醫治療積滯病,一般都能標本兼治,既治標,更治本,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斷根療法。奶奶說,當人們因為生活方式出現了偏差,而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血液循環不暢等症狀時,往往會覺得難受,這時就得生病了,一些病理性的症狀就會出現,或是頭痛,或是牙痛,或是腹脹,或是便秘,或是高血壓,或是嘔吐,或是失眠感冒,或是眼病暴發,不一而論,但根源卻都是由積滯造成。

    這時,中醫就可以采用通大便的方式將宿食、宿便、瘀血等病理性的物質排出去了。這樣的方法,是中醫裏的“下法”,與汗法、吐法一起並稱為“袪邪三法”。

    奶奶說,中醫認為,當外界的邪氣侵入人體髒腑,幹擾髒腑功能,從而導致痰、濕、寒、燥、膿等有形的病理物質時,當體內蓄積或是人體自身髒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暢,導致腸中糟粕停留或產生瘀血、水濕、痰濁、寒痛等有形的病理物質時,就會形成積滯,出現生病的症狀。

    奶奶說,中醫將積滯一般分為五種,就是熱積、寒積、水積、血積、燥積。其中,熱、水、寒三積都是相應的邪氣入侵而導致的。血積與燥積則有所不同,除了邪氣外侵,跌打損傷,大吃大喝等也會引起血液淤積,出現尿頻、發熱等情況,而燥積多見於老年習慣性便秘者以及長期大便不通的人,主要原因是體內津液虧虛,不能滋養腸道,導致大便幹燥、板結。

   治療這些病症,中醫先哲總結出了一套去除停留在人體內的病理物質,使人體髒腑功能得以恢複的方法,最簡便易用的方法就是“下法”,也就是通大便。在使用下法時,中醫是有講究的,就是辯證,弄清楚積滯出現的原因、類型,然後再對症用藥,比方在出現熱積時,要用苦寒的藥物來達到清理熱邪的目的,這種方法在中醫裏稱做“寒下法”。寒下法最常用的方劑就是“大承氣湯”,要用到大黃、枳實、芒硝、厚樸四種藥物。

    為什麽叫承氣湯?這裏就得說說中醫的醫理了,中醫認為人的胃腸運化必須有氣來推動,有種說法叫人無胃氣不生,用現代的說法就是胃動力不足或是沒有胃動力了,人就會死亡。所謂“承氣”,就是“順胃和大腸的通降之氣”,中醫認為,胃的生理功能就是對食物進行初級加工並將磨碎的食物向小腸傳遞,而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遞食物糟粕,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這就是中醫裏所說的濁氣濁物下排,清氣上揚的表現。大承氣四物湯有行氣通便的作用,可以使胃和大腸氣機正常通降排濁,從而消除積滯。

    奶奶說,除了寒下法,還有逐水法、熱下法、逐瘀法以及潤下法。奶奶說,不搞中醫的人,隻要了解一些中醫知識,就會很好地配合中醫治療,不會一看到拉下一點兒血了,或是服完中藥就吐了,就大驚小怪地,想到什麽副作用呀之類的。再說,中醫治療排毒,往往會有一個反彈的過程,就是症狀短時間內反而有所加重的反應,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不是什麽副作用,或是把病搞嚴重了。而是治療過程中的一個必須經曆的過程。

    奶奶說,使用下法一般的中醫師都知道適可而止,與吐法、汗法類似,通完大便就要停服藥物,以免傷及胃氣,並應忌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