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又去了London (加拿大安省的倫敦),我十多年前剛來加拿大時落腳的城市。我們去看了我們最好的朋友,他們也是新移民,幾乎和我們同時在加拿大、在London開始了新生活,早已經過了生活緊緊巴巴的初始階段,現在日子過得充實、忙碌而富足。我們還去了來加拿大買的第一個房子那裏看了看。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開車在熟悉的街道上,我們一家談論起過去在London的生活,想起了剛剛來到加拿大和London的一些趣事。
1. 南瓜不好吃
那是九月份,我們還沒有買車,我和兒子每人騎了個自行車去租住的公寓附近的超市去買東西,看見超市門口堆了很多很多的紅彤彤的南瓜。當時就很奇怪,為什麽?於是拿國內的習慣思維來猜測:南瓜豐收了,農民伯伯在清倉大甩賣,肯定便宜!問了價格,確實便宜,好像還是論個賣的,就挑個兒大的買了一個!
於是用塑料袋裝著,掛在自行車車把上,騎著車回家了。因為南瓜個兒大,一點兒都不好騎車,回家的路上塑料袋還漏了,南瓜掉在地上,最後好不容易才弄回公寓。
回去之後興衝衝告訴媳婦買到便宜貨,中午就做燉南瓜。煮熟了以後一嚐,一點都不好吃。水水的,不是國內喜歡吃的那種。加拿大人為什麽喜歡吃這個?
後來臨近Halloween(萬聖節),看到家家都在門口擺出南瓜燈,才知道,人家那南瓜不是用來吃的。
順便記一下,這是兒子在加拿大過的第一個Halloween,他已經聽說這一天小孩子可以去各家去要糖果,一開始還不敢去要,敲開第一家的門,怯生生喊出第一聲TrickOrTreat,看到主人高高興興給他了一大把糖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要了一晚上的糖。兒子說這是他來加拿大後最快樂的一天,一掃過去沒有朋友、語言不通等等諸多不快,大概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喜歡上了加拿大。
2. 拿著銀行卡去取現金
剛來加拿大時,隻有兩張卡,一個Master信用卡,用來購物;一張銀行卡,我們知道可以在ATM上取現金。購物的時候,如果這張Master卡不能用,那我們就有麻煩。
記得有一次去超市買東西,結帳時被告知他們隻收Visa卡。那時我們還沒有車,隻好坐公共車到三站外的BMO銀行,用銀行卡取出現金,再回來把東西買了。
還有一次去Leon買家具,又是因為什麽原因Master卡用不了,隻好在冰天雪地裏走幾百米,到附近的ATM機上取出兩千多現金。當時的售貨員還問我們,有沒有Debt Card,我和太太都回答說沒有。
都過了大半年,我們倆才搞明白我們手裏的“銀行卡”就是Debt Card,所有商店都接受這個卡,我們根本不需要先去銀行取現金再買東西,直接刷卡就行。
白費了那麽多功夫!
3. 我需要給我的車加石油
終於買車了,是一輛二手的Ford的Van。在國內就喜歡Van,聽說上海通用的Van要五六十萬人民幣,呆在國內,不知道啥時候才買得起。來加拿大花了八千塊錢就買了個Van,爽!
拿到車後第一件事情是去加油,到了加油站之後,我和媳婦大眼瞪小眼,既不知道加油的流程,也不知道怎麽跟人家講,最後還是媳婦膽大,去櫃台說了。我記得她是這麽講的:
I need to add oil to my car(我要給我的車加石油)。
典型的中式英語,我們自己覺得很對,人家聽著是雲裏霧裏,好在他們看我們倆是老外,猜一猜也知道我們想幹啥,幫我們把油加了。
後來那個白人小夥子還善意提醒我媳婦,說: Ma'am,我們加拿大人不說add oil,我們說fill tank with gas.
我們還是奇怪,gas不是“氣”的意思嗎?為什麽不說“油”(oil),而說“氣”(gas)?
這還不算,我們倆都把尊稱Ma'am聽成了Man,很奇怪為什麽要稱呼女士為Man。
這隻能怪過去的英語老師,他們從來沒有教過我們這些在加拿大每天要用的詞,而教給我們的英語,加拿大人又聽不懂。
我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英語了,算一算,當時已經學了二十五六年了。
一直到現在,英語還是個問題。恐怕這輩子都是。
4. 泰晤士河畔
London這個城市的名字固然抄自英格蘭,就連市內這條河的名字也是叫泰晤士河。這條河貫穿半個城市之後,在市中心與另外一條河交匯。市中心的河邊有大片的綠地、樹木和公園,夏天秋天景色很美,London被稱為“森林之城”,名不虛傳。初來乍到,我真被眼前 無處不在的小溪、樹木和綠地給震撼了,這地方真美!天氣好的時候,我經常在下班 後,從單位沿著河邊的Trail一直走會家去。河水清澈,綠草如茵,河邊有大片的野花,黃色的,紫色的,隨季節不同而變換,非常漂亮。
河裏魚很多,就連我們住過的公寓旁邊的小溪裏也能夠看見很大的魚在遊來遊去。有次我去London附近的Fanshawe Park,站在高高的岸邊,下麵深深的河穀清澈見底,可以看見很多大約半米到一米的大魚,在河底遊動、追逐,時不時濺起大大的水花。
泰晤士河離我家不遠,開車幾分鍾就可以到達一個公園內的河邊,春夏的時候我經常去河邊釣魚,三四磅重的類似鯉魚的Sucker很容易釣到,回去做燉魚頭很鮮美,炸魚塊也很好吃。媳婦說那地方都成了我家後院的魚塘了。有一陣子釣得太多,冰箱裏到處都是,把家裏人惹急了,規定說釣魚可以,要麽送人,要麽放生。
春天的時候,河邊會長出大片大片的野韭菜,采摘回來包餃子或者韭菜炒雞蛋,味道很不錯,跟買的韭菜不太一樣。
又有魚,又有菜,免費隨便取,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流著奶與蜜之地”了。
5. 第一套自己的房子
來加拿大之後,一切順利,二月份找到工作,四月份我就下了買房的offer,大約半年之後住進了全新三居室的獨立屋!
那時候我們家連車都沒有,家具---如果能夠稱為家具的話---都是朋友淘汰下來的,Garage Sale淘來的,甚至大街上撿來的。但我們仍然讓許多來加拿大好幾年還在讀書而還沒有買房的同事們羨慕不已。
我仍然記得拿到新房鑰匙的第一天,一個人躺在新房子二樓的地板上的感覺!
感覺與國內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這裏的房子真正是拎包入住,一切都是Ready的,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裝修之類。另外,比起過去北京的居住條件,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後每次回London,都要去那所房子看一看。這次也 去了,周圍變化很大。原來馬路對麵是一片農田和馬場,現在蓋起了大片的房子。房價沒有漲多少,應該算是好事吧。
6. 第一份工作
至今仍然覺得幸運,來加拿大之後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在London一個三十多人的小公司,這也是為什麽我來London。
至今仍然記得麵試和錄用我的那個Manager名字叫Dennis,人非常的友善,一直對我好其他員工很好,在各個方麵盡可能幫助我。比如,錄用我的時候公司有一筆大約三千元的Relocation或叫搬家費用,但我當時一個人在加拿大,能夠報銷的費用幾乎為零。我試探性地問,我的好多東西正在從中國往加拿大搬,能不能算在內?公司很爽快地答應給我報銷這部分費用。
老板每年都在家裏搞Party,請員工參加。我第一年結束,Dennis還送了我一瓶酒,感謝我對公司的貢獻。公司偶爾加一次班,老板都對員工非常感激的樣子。
三年後因為興趣、挑戰性不足等原因我離開了這家公司,離開時Dennis還一再問我,現在既然離開了,可不可以坦白地說,公司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促使你離開?
這是我在加拿大工作過的最好的公司。
前兩年他們被加拿大很大的一家公司收購了,據過去同事說老板和其他合夥人收益非常不錯,也算創業成功了。
祝我的這些同事們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7. 結束語
十多年前初來加拿大,經常去rolia.net的論壇(奇怪,現在似乎隻來文學城,不去Rolia了,為什麽?)。現在仍然記得當時讀過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刻。去Rolia上搜,居然找到了,現在把它貼在後邊。文章出自一個小留學生的眼光和口吻,但表達了我與他的共同心聲,那就是:
作者:supernova 2005-3-13
到這個論壇潛水,讀到大家寫的帖子,那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感覺,都讓我心潮彭湃。
LONDON是我來加拿大後生活過的第一個城市。
UWO美麗的校園,友好的同學,師長,都讓我一生難忘。
還深深記得午夜放學騎車回家,周圍那麽寧靜,空氣透著絲絲涼意,有時碰到校園FOOT PATROL打聲招呼。更多的時候,看到野兔,浣熊,刺蝟…
暑假時校園裏空空的,從MIDDLESEX BUILDING到UNIVERSITY COLLEGE,長長的草坪,悠揚的鍾聲。
LONDON的中國店是小,可我覺得貨色還可以,還有那家BUFFET店(好像叫HARMONY,GREYHOUND車站邊上),是實在要吃中餐時,去款待一下自己的地方。
當然也記得冬天的風雪和冰雨:-)
已經很久沒回到LONDON看一看了,LONDON我的第二故鄉。
我愛LONDON!
(全文完)
以前住過的在London的房子,當時隻要17萬4千加元,現在也沒有漲很多。有意思的是,當初開發商搞錯了,多加了個尖頂,價值3000元,沒有收我們的錢,讓我們占了個便宜。又見小屋,依然親切!
從Woodstock到London的401高速上拍到的美景。這次在London沒有怎麽照相,拿這個充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