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自由的代價有多大?

(2018-08-17 11:39:57) 下一個

艾裏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一書中說“自由的代價就安全感”

他說現代人雖然心中渴望自由,但實際上做出來的都是逃避自由。 人們真正恐懼的不是沒有自由,而是缺乏安全。 傳統社會安全但不自由,現代社會自由但不安全。 真是這種不安全的自由讓人們實際上做著一些“逃避自由”的事情。 

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出於對二戰期間德、意法西斯極權主義盛行的疑惑,即:一戰以後,西方已建立民主政治體製,為什麽人們還會對希特勒這樣的納粹領袖狂熱臣服並趨之若鶩?(這也能解釋為什麽天朝這種高度集權的封建統治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人作為社會上的個體,實際上很壓抑的。為了避免成為社會上不為人待見的“另類”,隻有放棄自我,臣服權威和強權,甚至去主動迎合討好強權和統治者。比如那些官員和教授們,剛看到上麵的臉色,馬上會猜測長官心裏在想什麽,然後第一時間“為上分憂” 。 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都變成趨同性很強的“機器人”, 也可以說“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但這種力量的背後來自於不安全感和恐懼感。 為了自身的“安全”,甚至傷害他人和自己也在所不惜。 假藥,有毒食品,道德淪喪就是這樣產生的。

另外,就是無止境地追求金錢財富和權利。對金錢和權利的渴望成了壓倒一切的嗜好與榮耀。  “因為“他越覺得自己什麽也不是,便越需要擁有財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渴求權力並不根植於力量而是根植於軟弱。它是個人自我無法獨自一人生活下去的體現,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時欲得到額外力量的垂死掙紮。”

比如不知疲倦的工作,同時始終不能放鬆自己、享受生活——通過內在的強迫性努力緩解對人生和未來的焦慮,獲得些許安心。而這種強迫性的瘋狂和焦慮往往還會影響到對下一代的態度,造就一大堆賺得盆滿缽翻的補習班,一大批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而被迫犧牲童年的小孩,一大幫為了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操碎了心的家長。”

“比如合群——通過與他人趨同獲得某些安全,因為如果與眾不同,就會被孤立,而孤立則意味著危險,意味著不可控。

比如麻木——個人的孤立和無能為力感是如此令人恐懼,所以必須讓自己選擇性的忽視它,將它“掩蓋在日複一日的固定活動中,掩蓋在與私人或社會關係中得到的肯定與認可中,掩蓋在事業成功中,掩蓋在任何一種分散這方麵注意力的方式中,掩蓋在‘娛樂’、‘社交’、‘升遷’中”。這樣的生活,看上去充實,實則迷茫。

接下來描述的這樣一幅場景,想必很多人可以感同身受:早晨衣冠楚楚擠地鐵,一身臭汗到公司,馬不停蹄開始工作,為完成績效向客戶陪笑臉說好話,為升職加薪向老板獻殷勤表忠心,午間不忘人模狗樣喝杯咖啡配上旁邊的綠植或多肉自拍發朋友圈秀一下逼格,晚上是例行的加班或應酬,深夜回到家看一眼孩子倒頭就睡,鬧鍾響起又是打雞血的新一天。

隻不過,會不會在某個時刻,對著洗手間鏡子中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輕輕問一句:你究竟是誰?” - 來自知乎評論

當自由與安全發生衝突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會自動放棄自由,走過去站在獨裁者的身邊。自由是奢侈品,而安全則是生存下去的必須。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微信上和社會中很多人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冷漠麻木,越來越多歲月靜好裱的出現。

弗洛姆為解決這個問題開出了理想化的藥方,即,通過真正的自發活動建立積極自由,投身於真誠的愛和創造性的活動——這需要在一個高度發展的民主社會才可能實現。

在那樣的社會裏,文化的目標就是個人的成長和幸福,生命再不需要通過所謂的成功,權利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少來證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