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2017-02-07 16:25:12) 下一個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小提琴:Nathan Milstein
指揮:William Steinberg
樂團: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門德爾鬆的e小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1878年,柴可夫斯基來到瑞士日內瓦做短期的休養,那裏清新溫馨的春天氣息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就在異國他鄉完成了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完成後,柴可夫斯即把它題獻給匈牙利小提琴大師利奧波德-奧爾。奧爾感動之餘表示要對作品進行修改,卻遲遲不肯動工。兩年過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著他嘔心瀝血的作品卻接連碰壁。

終於,俄國小提琴家勃羅茨基在維也納的音樂會上首演了這部作品,盡管輿論對它的評價不一,但勃羅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將它帶到歐洲各地,為他爭取到了更多的知音。因此柴可夫斯基將這部作品改贈給了自己的這位“患難之交”。

當時的維也納樂評家漢斯利克是這麽形容《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有那麽一陣子這首協奏曲還算是音樂,比例恰當,而且不無才華。但很快地,野蠻占了上風並一致支配樂器直到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的傷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使我們第一次產生了這樣可怕的想法,就是音樂也可能玷汙人的耳朵。” 柴科夫斯基一向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社會反響,他讀了漢斯立克的評論心情如何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他把這篇語意刻毒的文字保留在手邊很長時間。柴科夫斯基經過這一次磨曆,終生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協奏曲。

在浪漫主義音樂發展鼎盛的時期,為小提琴這件浪漫的樂器寫協奏曲的確不易。 就是這麽一首不被人看好的作品,今天卻成為最受歡迎和倍受推崇的曲目,也許正應了那句俗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 D大調 4/4拍子 奏鳴曲形式 (約20分鍾)

第一樂章篇幅較長,約占全曲的二分之一。樂隊在5小節的引子過後,就由獨奏小提琴呈示出抒情柔美、富於歌唱性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相對而言則含著淡淡的憂傷。

在展開部中,先是由樂隊和獨奏小提琴交織著奏出主旋律,呈現出寬廣的音樂畫卷。樂曲過半時的華彩樂段是對獨奏者技巧和詮釋能力的考驗,也是獨奏者炫技的時刻。最後的再現部氣勢宏偉,由小提琴和樂隊共同將氣氛引至高潮。

第二樂章 短歌 行板 g小調 3/4拍,三段體 (約7分鍾)

第二樂章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在這一樂章的前半部分,樂隊隻作為小提琴的陪襯,因此獨奏者有許多發揮的空間。行至中段,情緒為之一變,音樂變得激動而開朗,最後又重返前半部分的旋律。

如果說,第一樂章音樂的特點在於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躍和時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輪番交替的話,那麽,相反地,這第二樂章則保持著情緒的統一,整個樂章滿是溫柔和抑鬱,雖然有點傷感,但它始終是非常親切的。

當樂章基本主題再現時(第三段),樂隊中個別聲部有更大的獨立性,獨奏小提琴的憂鬱的旋律在同單簧管和長笛的對答中又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形象。最後,獨奏小提琴靜息下來,引子中木管樂器的旋律又出現,音量逐漸減弱,但是音樂並沒有結束,它不間斷地轉入最後樂章,就好像是個人的內心體驗(第二樂章)融入人民生活的寬闊場麵(第三樂章)似的。

第三樂章 終曲 活潑的快板 D大調 2/4拍 (約11分鍾)

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之間是無休止連奏。小提琴柔緩的引子過後,便與樂隊共同奏出熱情洋溢、粗獷豪放的第一主題,它鮮明地體現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題同樣來自俄羅斯的民間舞曲。在幾次反複後,第一主題變得調皮活潑,速度也逐漸加快。最後隨著管弦樂的共同和縣,全曲在節慶般的熱烈氣氛中結束。這一樂章的技巧難度要求較高。 

(根據網絡資料整理而成)


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演奏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長期以來一直被公認為是該協奏曲最具正宗俄羅斯味道的演繹。

米爾斯坦的演奏,琴聲寬厚、音色溫暖、技巧紮實,他既不像海菲茨那樣追求華麗的技巧,也不似大衛奧伊斯特拉赫那樣表現浪漫的色彩,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和的心態來展示出自己對柴科夫斯基音樂所獨特的理解,雖然與海菲茨和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相比,米爾斯坦的演奏顯得過於有些平淡,但這種解釋現在聽來卻更加接近柴科夫斯基生活時代的音樂特征,也更加深層地表現出柴科夫斯基音樂中所特有的淡雅憂鬱氣質。作為俄羅斯小提琴演奏藝術的一代宗師,米爾斯坦的演奏以其獨特的風格被認為是最真實體現出柴科夫斯基音樂精髓的詮釋。



海菲茨版
指揮:John Barbirolli
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版
指揮:Eugene Ormandy
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