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促發了古爾德重錄《哥德堡變奏曲》的念頭。1955年他所錄製的《哥德堡變奏曲》一直暢銷不衰。在很多人眼裏這張唱片幾乎成為古爾德的一個標誌。重錄《哥德堡變奏曲》對於古爾德,確實是一個非同可的挑戰。他1955年的錄音不僅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認為是他巴赫演釋獨特風格的一座豐碑。如果在他49歲時,他拿不出能夠超越自己23歲時的演釋結果,那麽就等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在第一次錄製這部作品26年後,古爾德再次回到位於紐約東30街的錄音室,譜架上再次擺上了《哥德堡變奏曲》。
重錄《哥德堡堡變奏曲》先後用了七段時間,分別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從下午4點到第二天淩晨。1982年,這張唱片與廣大聽眾見麵。
“早先的演繹富於朝氣,以力量和自由為本。”評論家們這樣寫道,“而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這張唱片,似乎沒有早先演繹的那種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嚴肅、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層的感染力。”詠歎調主題沉靜的深思,第15變奏中觸鍵的變幻莫測,第25變奏中史詩般的距離感,以及聲部進行令人震驚的高度清晰感,所有這一切使這個《哥德堡變奏曲》染上了一層超然物外和深刻寧靜的氣質。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一星期後古爾德便突發腦溢血,撒手人寰。幾乎所有熟悉古爾德的人都驚訝地注意到,《哥德堡堡變奏曲》的兩次錄音不僅是這位鋼琴怪傑生前的第一張唱片,而且還可以說是他的最後一張正式唱片。盡管古爾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間還錄製了一些其他作品,但這些唱片均是古爾德去世後才發行的。迷信的人認為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爾德職業生涯的起點和終點。古爾德從這裏出發,臨死似又重回故裏。
風景依舊,人事全非。這時的古爾德與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無論從什麽方麵說,都已經完全不同。青年古爾德躊躇滿誌,演奏中盡顯英華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隻用38分27秒,可謂快馬迅捷;暮年古爾德則深邃內省,少年天才一變為沉思穩健的智者,持重堅忍的速度居然將演奏時間持續到5l分15秒。他這兩個同樣精妙絕倫、但風格完全不同的錄音版本成了一個象征。
古爾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證明,在藝術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對自我的不斷修煉和超越才是藝術之本,這也許是成就他藝術生涯的最完美的一個句號。
古爾德的兩次錄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樂背後聽到了演奏家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早年的意氣風發和英姿勃爽。晚年讓位給老人麵對死亡時超然的平靜。。
相比1955年的錄音版本,我更愛這個1981年的版本。無論以何種心情聆聽,心境都會變得平和,而後又會從平和中獲得感動。
讓我們來看看現場拍攝的紀錄片:電視鏡頭中,古爾德身著深藍色的布襯衣,袖口忘了係扣,臉色疲憊,容麵蒼老。他幾乎蜷縮在鋼琴上,戴著老花鏡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鍵,似乎要看破鋼琴這件樂器的整個奧秘。熟悉青年古爾德英姿的人看著古爾德一步步走向老態龍鍾的晚年,不僅會感慨時光的流失和歲月的無情。然而,隨著音樂聲響起,觀眾會逐漸忘卻一切,開始被古爾德對音樂的投人所打動。熒屏上的古爾德依稀仍和年輕時的他一樣,演奏時手舞足蹈,搖頭晃腦。隻見他嘴裏不停地哼唱著音樂,隻要能騰出手,就會做出各種自我指揮的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他演奏時坐的那張凳子,是他幼年時他的父親專門為他打造的。幾十年過去了,凳子已經鬆弛搖晃,凳子的高度也早已不合適他了,但他演奏時依舊蜷縮著坐在這張凳子裏,直到他去世都沒有換過凳子。。。
(根據網絡資料綜合整理加工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