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 - by 肖蕭

(2014-01-22 20:48:00) 下一個




記得珊瑚好友在對我的四十首人生必聽的世界古典名曲貼播, 有一段很讓人共鳴的回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6,每每聽到總會讓我為之落淚,這會兒也沒有例外。。。” 這首N0.6的催人淚下的首子就是莫紮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在這個貼播時間裏, 就讓我們完整地再來重溫這部永恒的莫紮特單簧管協奏曲吧。

莫紮特總共有的二十多首管樂協奏曲和重奏曲,曲曲優美動人,是其最為具有神韻動聽的器樂作品是《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為莫紮特最後的作品之一,特別特別動聽,其柔板樂章,讓人百感交集,百聽不厭。自從作為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的配樂曲後,便不脛而走,而被更加地廣為流傳。。。。這段電影主題配曲取自莫紮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柔板。。。









莫紮特對單簧管的喜愛是他的音樂氣質的一個重要方麵,他第一次聽到曼海姆樂隊中的單簧管時,隻有七歲,當時作為音樂神童在巡回演出。後來,他在倫敦,在巴黎,在重訪曼海姆時,一再聽到單簧管。單簧管引起的美感的聲音,它那靈敏的力度層次,彩虹般的音色幅度,從近乎小號般燦爛的高音到最低音區 (所謂的夏盧莫音區) 的濃厚音色,使他著迷。在他悲慘的短短一生的最後幾年,他在維也納同單簧管大師安東-斯塔德勒 (Anton Stadler, 1753-1812,皇室宮廷樂隊演奏員,和莫紮特一樣,是個共濟會員) 的友誼使莫紮特對單簧管已很出色的掌握更加深了一步。

斯塔德勒從莫紮特的友情中得益更大,莫紮特不僅為斯塔德勒創作了古今整個單簧管曲目中最偉大的兩部作品 (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和這首單簧管協奏曲) ,還讓斯塔德勒隨意享用他一家的慷慨,莫紮特手頭隻要擠得出一點錢,總是借給斯塔德勒;沒有錢接濟時,甚至借給他兩隻金表去典質。1791年12月莫紮特去世,葬在一個無名墓中時,根據官方統計的全部“資產”中有一筆斯塔德勒屢借不還的欠款五百弗羅林,折合三千餘美元。





單簧管協奏曲是莫紮特完成的最後第二部作品,比這部協奏曲更遲的作品隻有一部:《共濟會康塔塔》K.623 (偉大的《安魂曲》K.626則是他未完成的作品) 。他一定是在歌劇《魔笛》首演 (1791年9月30日) 後立即動手寫這部協奏曲的。一個星期後,莫紮特寫信給在巴登附近療養的妻子說,他已於10月7日寫好斯塔德勒回旋曲的全部配器。估計他在一兩天內就寫完總譜。我們雖不知道首演的時期,但不會相距太久,因為按莫紮特的習慣,他總是要挨到演出日期逼近才動筆,緊巴巴地等到臨演出前才交稿。





該曲的手稿現已佚失,但據說是專為斯塔德勒的特製的單簧管寫的,那支單簧管很特別,可以比一般單簧管低四個半音。不幸,最早的版本都是在莫紮特去世後十年,甚至更晚才付印的,而且全部都把單簧管獨奏聲部“修改得符合標準的A調單簧管的音域”。直到最近,經音樂學家考證,才找出這些修改的範圍和性質。獨奏部份有三十來處經過改動,小至個別的特征低音,大至九小節長的段落,多半為移高一個八度,這樣協奏曲失去了最重要的音樂性,並改變了旋律線。早期的編輯這樣做,也是出於無奈,不然這部傑作就無法在一般單簧管上演奏。近年來已製作成有斯塔德勒那樣大的音域的A調單簧管,因此,演奏者就可以吹奏莫紮特寫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人們熟悉並仍然喜愛的那個略經閹割的版本。












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三樂章) 聯播




01 - 第一樂章:快板,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Allegro



02 - 第二樂章:柔板,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Adagio



03 - 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回旋曲式 Rondo- Allegro








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賞析簡介




說到莫劄特的這部協奏曲創作經過,當然要提到巴塞管(Basset)這項樂器以及安東史達勒(Anton Stadler)這位仁兄。巴塞管是種音域比豎笛低五度的樂器,外型看來像是小一號的低音豎笛,在那個時代該樂器相當普遍。它的音色莫劄特相當喜歡,1789年莫劄特原本想為巴塞管寫協奏曲(K621巴塞管協奏曲),但是在寫了199小節後便停筆了。

共濟會會員安東史達勒在當時是實力最強的豎笛(巴塞管)演奏家,受到他演奏技巧的激勵,莫劄特於1791年9月到11月為史達勒寫作豎笛協奏曲,第一樂章就是取材自原本為巴塞管而做的協奏曲,莫劄特給予豐富聲部並移調至A大調,同時二、三樂章重新編寫。誰也沒想到這首獻給史達勒的豎笛協奏曲,竟然經典地流傳了兩百多年。其實除了豎笛協奏曲外,莫劄特所寫的豎笛五重奏、「Kegelstarr」豎笛三重奏也都是提獻給史達勒,由此可見一位傑出演奏家對作曲家的激勵性有多強。如果當年沒有史達勒,今天我們便聽不到如此悠揚動聽的K622。其中最為動聽的第二樂章慢板,還在電影「遠離非洲」中被運用而家喻戶曉。

又稱作單簧管的豎笛與雙簧管的音色特質相當不同,豎笛在高、中、低音域的音色表現力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表現幅度為木管樂器中最為顯著。雖然在莫劄特之前的管弦樂曲中不常使用此樂器,但是莫劄特卻首開先河為豎笛寫協奏曲,同時啟發韋伯等後世作曲家的靈感。

一般而言豎笛分成降B調、A調豎笛兩大類,另有音域較高、形體較小的的降E調豎笛以及較不常用到的C調豎笛。莫劄特用A大調寫作此曲據說一來是他自己對該調性較為偏愛,二來與與史達勒喜好吹A調豎笛有關。在當時史達勒所用的是特殊豎笛(巴塞管),它具有較廣的音域、較大的表現幅度。不過樂譜在1801年出版時被編輯者改成適合一般標準豎笛演奏的版本(此時莫劄特已經過世十年),當年莫劄特所寫的真正原貌已經遺失,但所幸編輯過的樂譜依然未減損莫劄特原曲的藝術性。

此曲為標準的兩管編製,快、慢、快三樂章的協奏曲。 它的配器是由: 獨奏:單簧管(巴塞單簧管) 木管樂器:2長笛、2巴鬆管 銅管樂器:2圓號 , 弦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組成。






全曲共分三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Allegro


樂隊引子以弦樂組的一個溫柔撫愛的主部主題開始。這首協奏曲的一大特點是,所有的單簧管獨奏段都在一個最能表現這種樂器天鵝絨般的,給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開始。獨奏單簧管接過主部主題時,效果甚至比樂章開始時更柔美。親切的室內樂織體是由於先把伴奏隻限於小提琴而獲得的,後來才加上中提琴,最後允許低音弦樂器參加時,隻是為了加幾筆輕淡的和聲支托。獨奏單簧管的漣漪般的音階和琶音結束主部主題的陳述。緊接著,聽到單簧管用憂鬱的小調式吹出一個對比旋律。這些惆悵的筆觸,即使在活潑的第一和第三樂章中最陽光燦爛的時刻,也總是揮之不去。


第二樂章:柔板,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Adagio


慢樂章開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見的最優美的創作旋律,由獨奏單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樂隊引子。誰能相信,這天使般的旋律竟是以十八世紀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陳詞濫調為依據的,這一短句已被莫紮特的同時代人用過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但從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難以言傳。獨奏聲部越是裝飾、擴展,如在抽枝發芽,越覺得旋律天然地出自單簧管的音色。該樂章曾被用於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廣為流傳。


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回旋曲式 Rondo- Allegro


盡管節奏遒勁,迂回曲折,這個回旋曲樂章的基本主題和前兩個樂章一樣,開始由獨奏樂器輕輕地、溫柔地吹出。在回旋曲基本主題的各次回複之間,可以聽到越來越歡騰的插段,裝飾性的音階和琶音一瀉而下,直落到單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轉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莫紮特探索並利用單簧管音域的兩極,手法簡樸,爐火純青。

這一切歡樂和光彩中毫無膚淺之感,即使這個末樂章也有些悲哀的瞬間。我們也不需在莫紮特的音樂中作更深刻的挖掘:這裏沒有什麽不久於世的預兆,沒有任何與世長辭 (哪怕是無意識) 的表示。可這首單簧管協奏曲就是給許多人一個不可抗拒的印像:曲中有些地方實在太美了,美得太不一般了,乃至染上一層莫名其妙的悲哀——太完美的東西是不能持久的。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經典的古典樂章, 讓我們享受人生的美好和美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走出非洲是最喜歡看的片子之一,其中的音樂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得機緣在這悠閑的周六下午欣賞全套曲子,度過一段美麗的下午茶時光,快樂,感恩所有付出勞動的因緣。
Biabia 回複 悄悄話 最喜歡之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