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筒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個人資料
老套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京都和奈良幸免於美軍空襲的原因

(2013-12-18 19:52:51) 下一個

一.    盟軍對日本實行戰略轟炸

1944年盟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實行戰略反擊。為了對日本占領區和日本本土實行戰略轟炸,美國陸軍在4月4日成立了第20航空隊,全部裝備最新型的戰略轟炸機B-29超級堡壘(Superfortress)。起初,第20航空隊對日本的戰略轟炸是從設在印度和中國成都的基地起飛的,行動代號為馬特霍恩行動(Operation Matterhorn)。由於往返航程遠,攜帶燃料和炸彈數量的矛盾,以及遭受敵方地麵和空中攻擊的危險,轟炸效果很不理想。7月,美軍攻占馬裏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之後,立即修建機場。8月,美國空軍的傳奇人物柯蒂斯•勒梅將軍(Curtis LeMay)從歐洲戰場調到中緬印戰區,在第20航空隊任職。11月,第20航空隊大部轉移到了馬裏亞納群島的塞班島(Saipan)和天寧島(Tinian)。11月24日,第20航空隊的120架B-29首次從馬裏亞納群島起飛轟炸東京。1945年1月,勒梅升任第20航空隊的司令官,他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日空襲的戰術,提出大規模低空密集投彈,計劃和實施了效果顯著的對日轟炸。1945年5月,第20航空隊的5個航空師全部抵達馬裏亞納群島,一共裝備1002架B-29轟炸機。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直到1945年8月13日日本投降前兩天才最後停止。

在戰略反擊期間,美軍對日本的轟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4年11月到1945年6月,對東京,名古屋,神戶,大阪和橫濱等6個主要城市進行以燃燒彈為主的,大規模的常規轟炸。在這期間,東京一共有46天(有時一天有多次)遭到猛烈轟炸,總死亡人數字為89,419 人。其中人數傷亡最多的一次是在1945年3月10日,共83,793人死亡,40,918人受傷。在此期間,美軍空軍對其他城市的工業和戰爭設施僅隻進行了小規模的轟炸。

第二階段是從1945年6月之後,空軍司令五星上將阿諾德批準了勒梅將軍將轟炸目標擴大到26個中小城市的方案,最終的轟炸目標包括日本的67個城市,府和縣。

雖然奈良縣(Nara Prefecture)在轟炸中受損嚴重,69.3%的建築和設施被毀壞。但首府奈良市(Nara)沒有受到轟炸。而京都府(Kyoto Prefecture)從1945年1月16日至7月30日期間,一共被美軍轟炸過16次,總傷亡數字:220 人死亡,176人重傷,336輕傷。但其中京都市(Kyoto)隻受到兩次轟炸,死亡人數僅為43人。戰後調查,京都和奈良的絕大多數文物古跡和建築都完好無損。


二.對日本使用核彈的決定

美國核彈的計劃和準備是在1941年9月-1945年6月之間,最初是為了和納粹德國爭奪時間。1945年6月1日,由美國總統提議成立的核能臨時委員會(Interim Commission)決定:(1). 核彈應盡早對日使用。(2). 核彈應使用於軍事設施和戰爭工廠及環繞的建築和房屋。(3). 使用核彈時,無需事先警告。由於日本的軍事工廠和設施多設在城市且與民房混雜,這個決定,使核彈用於轟炸日本城市成為可能。

1945年4-5月,曼哈頓計劃的的主要執行者和美軍空軍組成了一個目標委員會,從技術和軍事的角度出發,選擇作為核彈投放目標的多個日本城市。目標委員會的人選是由馬歇爾將軍,空軍司令阿諾德將軍和第20航空隊的參謀長勞利斯•諾斯塔德將軍(Lauris Norstad)所決定的。該委員會在4月27日,5月11-12日和5月29日三次召開會議,其中,5月11-12日會議製定了計劃。委員會最後選擇的核彈目標是京都,廣島,橫濱和小倉。其中,京都是首選。

選擇京都的理由是:京都 – 該目標是100萬人口的城市工業區。它是日本的前首都。現在因為其他地區已被摧毀,許多民眾和工業被搬到那裏。從心理戰的角度考慮,選擇它為目標很有利。京都是日本的文化中心,那裏的人更加明白這種武器破壞性的重要意義。(被歸類為AA目標)【摘自Minutes of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Target Committee】

目標城市擬定之後,委員會對空軍有6點要求,其中之一是務必將這些目標專用於核彈轟炸,應避免使其再受到常規轟炸。

該委員會最後起草的建議文件在5月30日經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Leslie Groves)送交戰爭部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和參謀總長馬歇爾將軍。

史汀生當天緊急召見了格羅夫斯將軍,當場提出反對目標委員會將京都定為首位目標的建議。這個過程,在史汀生和格羅夫斯將軍在6月1日的日記中有詳細地記載。5月30日格羅夫斯將軍將史汀生要求改變核彈目標的情況電告美軍第20航空隊的參謀長諾斯塔德將軍。

目標委員會沒有能夠立即找到替代京都的城市,所以從6月初開始,根據阿諾德將軍的命令, 空軍避免了對這四個目標的常規轟炸時,也包括京都在內。同時,格羅夫斯將軍,要求馬歇爾將軍通告麥克阿瑟將軍和海軍上將尼米茲也停止對這些目標的攻擊。

格羅夫斯將軍一直還在試圖說服戰爭部長史汀生,直到7月21日,當時史汀生是在德國參加波茨坦會議,他的特別助理喬治•哈裏森(George L. Harrison)電告史汀生說:所有參與核彈計劃的軍方人士都認為你的“寵物”城市(京都)是最佳目標,並且希望能將它作為第一選擇。史汀生在請示杜魯門總統之後,回電說:給出一個城市或備用城市的名字,不要包括我已經決定的城市(京都)。我的決定已得到最高權威的批準。【摘自Manhattan: The Army and the Atomic Bomb】

餘下的事情眾所周知,7月25日,當核彈命令發到美國陸軍太平洋戰區戰略空軍( USASTAF )時,在最後的4個目標中,長崎取代了京都。


三.京都和奈良幸免於美軍空襲原因的推測和傳說

京都和奈良在二戰後期,在美軍的戰略轟炸之後,奇跡般地幸免於難。其真正的原因在美國,日本和中國都有很多推測和傳說。以下三種傳說最為廣泛流傳:
1.    梁思成 - 在盟軍對日本國土進行總攻擊時,梁思成透過美駐重慶辦事處聯絡官布朗森上校,陳述了保護京都、奈良古建築的重要性,並提交了一份關於奈良古建築的圖紙,以及這樣一段見解:“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美軍接受了梁的建議,並請其助手在軍用地圖上標繪出區塊,進而保護日本古都免於原子彈轟炸。【摘自維基百科-梁思成】

2.    蘭登•華爾納 – 華爾納在1946年4至9月期間為盟軍的最高統帥部的“藝術和古跡保護部-MFAA” 擔任專家顧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向羅伯茨委員會呼籲保護日本前首都奈良和京都免於爆炸。由於華爾納的巨大影響力,使得兩個曆史名城的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而他因為謙虛不接受拯救的曆史遺跡是他個人的作用。在他去世後,日本人民認為有必要對他表示尊敬。日本政府追授他瑞寶勳章(Order of the Sacred Treasure)基於他對日本的服務。京都的市民還為他建立了一個神龕,奈良市民為他在法隆寺立了一個靈位。【摘自The Monument Men Foundation網站】

3.    埃德溫•賴肖爾 - 二戰期間,賴肖爾是美國陸軍情報局的日本專家,一個盛行的傳說是他在戰爭期間阻止了對京都的轟炸。這個故事源於作家羅伯特•約格,在他的著作《亮比一千個太陽:原子科學家的個人曆史》中提到:在核彈目標的名單上,除了廣島,小倉和新瀉,是日本寺廟之城,京都。當日本專家賴肖爾教授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後,他衝進他在陸軍情報局的上司阿爾弗雷德.邁克庫密克MacCormack的辦公室表示反對,這個消息使他情緒激動,淚流滿麵。邁克庫密克於是設法說服戰爭部部長史汀生將京都從黑名單上除去。摘自【摘自Wikipedia- Edwin O. Reischauer】

   
四.分析和結論

美軍對京都和奈良的空襲和轟炸應該分兩種情況來討論,其一是包括凝固汽油燃燒彈在內的常規武器轟炸;其二就是核彈轟炸。

在常規轟炸的第一階段,1944年11月到1945年6月,美軍對東京,名古屋,神戶,大阪和橫濱等6個主要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為了避免重複轟炸和突出核彈的威力,這6個城市後來都不在核彈目標的名單上。按人口排名,京都是日本第七大城市。但是京都不在美軍第一階段轟炸的6個主要城市中,顯然不是因為人口的排名,也不是因為它的曆史和文物價值,而是因為與這6個城市相比,京都的軍事工業和戰爭設施的數量, 以及它在戰爭中的重要性要小。

美軍空軍和曼哈頓計劃的核心成員在決定核彈目標時,首選的城市就是京都。這說明雖然京都不在第一階段的戰略轟炸目標中,但是在此之前,美軍空軍並沒有任何保護京都免受戰略轟炸的計劃。否則就無法解釋京都既然可被選為核彈轟炸目標,而為什麽不能被選為常規炸彈的轟炸目標?

1945年5月之後,京都被核彈目標委員會選為核彈目標。由於核彈目標委員會要求空軍保留核彈目標為核彈專用,所以它因此而避免遭受常規轟炸。後來,因為戰爭部部長史汀生反對空軍和曼哈頓計劃高層的建議,執意要將京都從核彈目標名單上除去;在美軍實行擴大化的第二階段的戰略轟炸時,由於同樣的原因,京都自然就被排除在外。這樣,京都就沒有再遭到常規轟炸。這就是京都在二戰中幸免於美軍戰略轟炸的真正原因。而36公裏之外的奈良市也因為京都的緣故而幸免於難。

根據核彈最後目標的決定和京都最後幸免美軍空襲的結果,可以看到在戰爭中,各方麵對於戰爭和武器的態度和理解是不同的。

對於軍方和科學家來說(代表人物:空軍司令阿諾德上將,第20航空隊司令勒梅中將以及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將軍,費米博士,奧本海默博士等),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的作用,最大可能地在實體和心理上摧毀和消滅敵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的損失,去贏得戰爭。

對於國家領導人和政策的決策人來說(代表人物:富蘭克林總統,杜魯門總統,戰爭部部長史汀生和馬歇爾將軍)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去思考,計劃和指導戰爭的進程和方向。任何重大軍事行動的決定和實施,不僅要考慮到現在和近期的目標,還要考慮到將來,以及戰爭結束之後的影響。後來,很多曆史學家分析史汀生將京都從目標名單上除去的真正原因,最重要的考慮,不是為了保護日本的文化藝術和文物古跡,而是為了防止日本在戰後,投入蘇聯的懷抱。(美國知道日本和蘇聯在1945年春季秘密開始進行和平談判)。

而對於藝術和文物專家來說(代表人物:梁思成,華爾納,斯科曼,斯托特以及所有MFAA的成員),是盡可能地在戰爭中保護人類的所有文物和文化財富。至於戰爭的進程和變化不是他們考慮的範疇。

顯而易見的是,藝術和文物專家由於專業的限製,不可能從戰略層次上去了解戰爭的發展和進程,同樣,他們也不可能參與戰略層麵上的決定。在對京都這類城市的保護來說,他們能夠做的,不是保護整個城市,而隻是建議這個城市的一些局部地區,以及具體的建築物和文物古跡應受到保護而免於轟炸。

所以,無論梁思成,華爾納和賴肖爾以及MFAA的其他成員對京都的轟炸有過建議與否,京都免受常規轟炸和核彈轟炸的結果這個事實,應該與他們的建議無關。這也就是蘭登•華爾納以及埃德溫•賴肖爾始終否認自己與拯救京都和奈良有關的原因。盡管華爾納堅持己見,日本政府和京都及奈良市民仍然為他頌獎,樹碑立傳。

而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麽,事實上,戰爭部部長史汀生才是京都和奈良真正的救星。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人和政府沒有給史汀生授獎和設立任何紀念物。


五.梁思成與京都及奈良

梁思成在1954年5月完成中英文對照的《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Chinese Commission for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Objects in War Area List of Monuments》。他應該是立即送交美軍第14航空隊的情報官勞倫斯•斯科曼少校(他在哈佛的校友),同時,附有若幹標明地麵受保護建築的中國城市的軍用地圖(梁思成在文革期間的交代裏,記敘了這個事實。詳情見下麵的時間表:1968年10月25日和11月5日)。梁思成後來回憶其中有標明需受保護的京都-奈良的區域和建築物的地圖。由於此時美軍第20航空隊已轉至馬裏亞納群島,第14航空隊又沒有任何戰略轟炸任務,所以京都和奈良的信息對於第14航空隊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另外,由於此時京都已被目標委員會選為核彈目標;之後,又因為有戰爭部部長史汀生的幹預和核彈目標變化的因素;無論勞倫斯•斯科曼是否將這些資料轉交給轟炸日本的戰略空軍美軍第20航空隊,它已經失去了意義。

退一步講,如果曆史的進程不是按照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樣發展的,京都是美軍大規模轟炸的目標,而且美軍有願望去保護京都和奈良的文物古跡和建築,由於MFAA的蘭登•華爾納,喬治•斯托特以及勞倫斯•斯科曼都是日本文物和曆史專家,美軍不需要梁思成替他們完成標識京都-奈良應受保護的區域和建築物。

從梁思成對文物和古建築的癡迷和熱愛,以及他對日本的文化藝術和文物古跡的熱愛,個人認為,梁思成在完成了《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之後,完全可能會在標明若幹中國城市的受保護建築的軍用地圖的過程中,同時也標注了日本京都和奈良受保護建築的軍用地圖,即使這不是他的職責範圍,也沒有人要求他這樣去做。

另外,梁思成的弟子及後來的古建築專家,當時的描圖員羅哲文後來回憶他曾繪製了梁思成標識後的的1:5萬的京都和奈良的軍用地圖。並曬製成正式圖紙交給梁思成。沒有寧人信服的理由說明他們二人在這個問題上撒謊,尤其是梁思成。

顯然,作為一個建築師和文物古跡專家,梁思成當時不可能知道戰爭局勢的變化和核彈的存在,或許,他與MFAA的人員之間也沒有任何聯係。梁思成當時隻是出於他個人的良知,根據他自己所知道的情況,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


附錄
一.人物:

1.    梁思成(1901.4.20-1972.1.9)

2.    羅哲文(1924.-2012.05.14)
文物建築保護專家。1940年在四川宜賓李莊鎮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林徽因。羅哲文是營造學社招收的最後一名工作人員。

羅回憶他在梁思成的指示下,將梁用鉛筆標明的免炸目標的軍用地圖繪製成正式地圖,標過的地圖中有中國的淪陷區,也有日本等太平洋戰區之內的重要曆史名城和文物古跡所在地,有的是整座城市標下來,有的是幾個具體地點。

3.    吳良鏞(1922.5.7 -)
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1944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獲取碩士學位。

文革期間,梁思成在所寫的交代材料中提到:1944-45年,吳良鏞協助他完成為美軍第十四航空隊製定的《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

4.    費正清/費慰梅夫婦(John King Fairbank/ Wilma Cannon Fairbank)
著名美國漢學家、曆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創始人。梁思成和林微因的好友。

費慰梅的回憶錄《梁思成和林徽因》第22章《戰爭的結束》中寫道:
“思成到重慶去和教育部打交道的下水旅行本已十分費時,一項戰時的任命又使他離家的時間延長。他被任命為中國“戰地文物保護委員會”的副主任,這個委員會的工作是負責編製一套淪陷區重要的文物建築,包括寺廟、寶塔、博物館等等的目錄,並在軍用地圖上標明它們的所在位置,以防止它們在戰略反攻中被毀壞。該資料為中英文對照並附有照片,發給當時仍在轟炸中國東部省份日軍基地的美國飛行員。有一份還送達了周恩來,顯然引起了他的注意。“

5.    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1881-1955)
美國考古學家和東亞藝術藝術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和哈佛大學的福格東方藝術博物館館長。他是梁思成在哈佛大學的導師。與同是哈佛校友的費正清的關係不同,梁思成完全不認同他在哈佛的導師蘭登•華爾納過去在中國掠奪文物的做法。

華爾納在中國最著名的活動是到敦煌莫高窟考察。
“當時他用特製的膠布,用塗有粘著劑的膠布片敷於壁畫表層,剝離莫高窟335、321、329、323、320等窟的唐代壁畫精品壁畫26塊。他在揭取壁畫時采取的這種方式極其簡單、原始、拙劣而粗暴,導致壁畫受到摧殘,今天走進一些洞窟仍感是觸目驚心。華爾納在敦煌盜割剝離的壁畫,由於保護技術的失敗,完全破碎,人為地造成破壞。【摘自互動百科-蘭登•華爾納】

二戰期間,他是美軍紀念碑,美術和檔案(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MFAA) Section of the U.S. Army)機構的成員,1946年4-9月駐日本。在他去世之後,日本政府追授他瑞寶勳章(Order of the Sacred Treasure)。京都的市民還為他立了一個神龕,奈良市民為他在法隆寺立了一個靈位。

6.    勞倫斯•斯科曼 (Laurence Sickman,1907-1988)
美國藝術史學家,漢學家和堪薩斯城的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館長。
193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藝術專業,與蘭登•華爾納為師生關係。同年獲哈佛-燕京獎學金來中國考察,期間在中國大量收購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斯科曼是公認的傑出的漢學家和東亞文物專家,著有大量關於中國和東亞文物古跡的專著。

二戰時期,他任職於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負責對日軍在中國的轟炸目標的空中偵察和製定,官至少校。日本投降後,成為MFAA的成員,駐紮日本。

7.    柯蒂斯•勒梅 (Curtis LeMay)
美國空軍上將。他在二戰期間設計和實施對日本的戰略轟炸,給日本造成的物質和生命造成的損失可與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核彈所造成的損失相比。

不可思議的是20年之後,日本政府授予他一等旭日勳章(Grand Cordon, Order of the Rising Sun ),相當於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勳章。

勒梅最著名的語錄是:
(1)    我知道如果我輸掉了這場戰爭,我會被做為戰犯而遭受審判。幸運的是,我們是勝利的一方。(I suppose if I had lost the war, I would have been tried as a war criminal. Fortunately, we were on the winning side.)
(2)    我們要將他們炸回到石器時代。(we’re going to bomb them back into the Stone Age)-越戰期間

8.    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1867-1950)
美國戰爭部長。1927-29年任菲律賓總督,期間訪問過京都。

作為戰爭部長,史汀生了個人直接控製整個原子彈工程,直接負責監督管理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羅斯福和杜魯門總統都是完全采納史汀生對原子彈的所以意見。當史汀生與軍隊領導意見有分歧時,他堅持自己的見解。

曼哈頓計劃是由工程兵少將格羅夫斯管理,有預備役人員和成千上萬的平民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名義上格羅夫斯直接向喬治•馬歇爾將軍報告,但其實是史汀生負責。史汀生保證必要的資金得到羅斯福和國會的批準,並確保曼哈頓有最高的優先級。他決定使用原子彈的所有計劃。史汀生希望“小男孩” (廣島原子彈)一旦製成就立即投放,事實也是如此。史汀生希望日本投降,並認為8月6日廣島原子彈將迫使東京投降。由於當時沒有任何跡象,他要求杜魯門在長崎8月9日投放“胖子”。【摘自Wikipedia- Henry L. Stimson】

因為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重要性,軍方人員製定了詳細的計劃由我最後審批。有杜魯門總統的強烈支持,我建議將名單上我的目標去除。我們確定在名單除去京都市。雖然它有很大的軍事意義,但它是日本的古都,是日本藝術和文化的聖地。我們確定它應該被從名單上去除。我批準的其他四個目標,包括廣島市,長崎。

有關日本投降過程,已有許多文獻記載。經過長時間的日本內閣會議,最後僵局是由天皇親自打破,表示願意在8月10日投降。投降的條件是基於波茨坦條款,有保留的是關於天皇的權利。而盟軍的答複沒有作出任何比那些已經給出的條款更多的承諾。波茨坦條款規定天皇的權力必須服從盟軍最高統帥的命令。這些條款在 8月14日被日本接受,9月2日,投降書在東京灣正式簽署。我們的偉大目標就是這樣實現的,所有我所看到的證據表明:日本的最後決定接受我們的投降條款的關鍵因素是原子彈。【摘自THE DECISION TO USE THE ATOMIC BOMB- Henry Stimson】

9.    喬治•斯托特(George L. Stout,1897-1978)
美國文物保存專家。二戰期間,他是美軍紀念碑,美術和檔案(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MFAA) Section of the U.S. Army)機構的成員,駐紮咋歐洲。官至海軍中校。1946年4-9月駐日本。

10.    埃德溫•賴肖爾(Edwin Reischauer,1910-1990)
美國教育家,哈佛大學教授,日本和東亞的曆史和文化的著名學者。在東京出生,是美國傳教士的兒子。二戰期間,是美軍情報部門的日本專家。1961-1966年,賴肖爾為美國駐日大使。

11.    奧的斯•卡裏(Otis Cary)
日本專家,出生於第三代的在日美國傳教士的家庭。二戰期間,任海軍中尉,為日文翻譯。他在1978年8月日本文化協會通訊記錄中披露是戰爭部長史汀生拯救了京都。

12.    羅伯特•約格(Robert Jungk)
奧地利作家,專長於核武器著作。著有《亮過一千個太陽:原子科學家的個人曆史》


二.事件發生時間表:

1943年6月23日:
美國成立戰區文化/文物保護委員會,MFAA (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初衷是為了保護歐洲戰場的文物古跡。

1944年4月4日:
美國成立第二十航空隊,專門使用B-29對日本實行戰略轟炸。

1944年6月5日:
B-29(駐紮在印度)首次實行轟炸,目標是曼穀的日軍鐵路工廠。

1944年7-8月:
美軍攻占馬裏亞納(Mariana Islands)群島,開始在塞班島(Saipan)和天寧島 (Tinian)修建機場。

1944年8月20日:
柯蒂斯•勒梅從歐洲戰場調至遠東,後任美軍戰略轟炸第二十航空隊司令官,統轄當時所有的B-29轟炸機。

1944年9月8日:
柯蒂斯•勒梅親率美軍第二十航空隊114架B-29從成都起飛,轟炸鞍山的日本昭和製鋼所。

1944年11月-
梁思成為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開始為美軍第十四航空隊製定《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

1944年11月24日
120架B-29從馬裏亞納群島起飛首次對東京進行戰略轟炸。   

1944年12月18日:
柯蒂斯•勒梅實施用燃燒彈空襲漢口(84架B-29和500噸凝固汽油彈)以破壞日軍在漢口的軍事物資儲備。許多燃燒彈落在居民區,大火連續三天,柯蒂斯•勒梅首次認識到燃燒彈對木製建築物的巨大效果。

1945年5月:
梁思成完成中英文《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Chinese Commission for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Objects in War Area List of Monuments》,其中記錄古建築和文物共400項。
《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送交時任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情報官勞倫斯•斯科曼(Laurence Sickman),同時,附有若幹標明地麵受保護建築的中國城市的軍用地圖。梁思成後來回憶其中有標明需受保護的京都-奈良的區域和建築物的地圖。

1945年5月10/11日:
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召開的美國核彈目標選擇會議推薦四個日本城市京都,廣島,橫濱和小倉為核彈目標。出席核彈目標選擇會議的人員全部為軍方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和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沒有任何文物專家參加。

1945年7月16日:
第一顆核彈試爆成功。

1945年7月25日:
核彈目標在戰爭部長史汀生的幹預下,最後長崎被列入目標名單中,取代京都。

1945年8月6日
廣島遭受核彈爆炸。

1945年8月9日
長崎遭受核彈爆炸。

1946年4月:
在喬治•斯托特(George Stout)和勞倫斯•斯科曼 (Laurence Sickman)的建議下,在東京的盟軍最高統帥部總部的民眾信息和教育機構的藝術和古跡部(the Arts and Monuments Division of the 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Section, GHQ,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Powers)成立。這個機構與MFAA的功能和作用重疊,或者可以說是MFAA的日本分支。

喬治•斯托特(George Stout),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和勞倫斯•斯科曼 (Laurence Sickman)都是其中的成員。

1948年12月:
梁思成應解放軍要求,在軍用地圖標明北平重要文物和古建築,以備攻城時保護文物和古建築所用。

1949年3月:
梁思成及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和羅哲文編著《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其中記錄古建築共450餘處。為當時作戰時保護文物所用。該目錄中所列出的文物,建築和曆史遺跡,後來大多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

1968年10月25日和11月5日:
梁思成在清華大學寫兩次書寫交代材料(這兩份交代材料過去存於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的檔案)。這兩份交代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為:
(1). 交代了他為當年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為美軍編製文物目錄的情況。
(2). 他當時唯一所做是為委員會唯一的工作就是為美 國第十四航空隊編製中國華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築表,並在軍用地圖上標明。
(3). 這份表及圖製成後交給美軍第十四航空隊負責對日軍在中國的轟炸目標的空中偵察和製定的情報官勞倫斯•斯科曼少校 (Laurence Sickman)。
(4). 當時的見證人為吳良鏞,說到莫宗江沒有參加,沒有提及羅哲文,應該是因為羅那時僅是個製圖員的緣故。
(5). 沒有提到任何關於京都和奈良的保護。

2009年8月:
中國成立“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組織委員會”, 羅哲文任主任。
日本奈良縣政府將樹立梁思成銅像列入“平城遷都1300周年”係列活動之一,並已確定銅像選址在日本奈良縣文化會館廣場公園內,將於2010年10月“平城遷都1300周年”主慶典活動期間舉辦梁思成銅像落成揭幕典禮

2010年7月:
原本要在日本奈良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中,奈良縣政府停止中國贈送的梁思成銅像安放計劃。

2011年4月20日:
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舉行,梁思成銅像在紀念大會上揭幕。


三.注釋:

1.    所有英文名稱以GOOGLE翻譯為準。
2.    文中的各種數據在不同的文獻中有所不同。
3.    日本行政機構簡介:日本地方政府采取地方自治形式,統稱為地方自治體。日本地方行政機構,有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43個縣。它們的辦事機構稱為廳,行政首長稱為知事。每個都、道、府、縣下設若幹市、町、村。市的辦事機構稱役所,町、村的辦事機構稱役場(公所),行政首長稱市長、町長、村長。【摘自百度百科】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Manhattan: The Army and the Atomic Bomb, CMH_Pub_11-10-1. Vincent C. Jones
2.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FIELD  REPORT (Tokyo, Japan)
3.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FIELD  REPORT (Kyoto, Japan)
4.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European War)(Pacific War)
5.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 [Reports] (Pacific War)
6.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The Effects of Atomic Bombs o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7.    The Decision to Use the Atomic Bob – Henry L. Stimson Feb, 1947
8.    Minutes of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Target Committee Los Alamos, May 10-11, 1945
9.    《每日新聞》昭和五十年二戰專刊-局部 (由網友半瓶醋提供)
10.    《城記》- 王軍
11. 《梁思成和林徽因》- 費慰梅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eing_B-29_Superfortress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_Matterhorn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Air_raids_on_Japan
15.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ategic_bombing_during_World_War_II
16.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L._Stimson
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Curtis_LeMay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H._Arnold
19.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uments,_Fine_Arts,_and_Archives_program
20.    http://www.monumentsmenfoundation.org/the-heroes/the-monuments-men
21.    http://www.monumentsmenfoundation.org/the-heroes/the-monuments-men/warner-langdon
22.    http://www.monumentsmenfoundation.org/the-heroes/the-monuments-men/sickman-maj.-laurence
23.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in_O._Reischauer


五.附圖:


圖1. 1945年5月10/11日目標委員會會議記錄(P1)



圖2. B-29核彈轟炸航線圖



圖3. 京都空襲調查 -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FIELD  REPORT (Kyoto, Japan)



圖4. 《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 梁思成



圖5. 京都的市民為蘭登•華爾納所立的紀念碑

2013.12.4-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飯盛男 回複 悄悄話 日本方麵在80年代初期有出過這方麵的専著、指京都一開始就是原子炸弾候補地。書中一字沒提梁思成

京都其実在応仁之亂(1467-1477年)時全城都毀了、隻剰八阪塔等3?4処建築。現在的京都建築都是応仁之亂後建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