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Nobel Laureate Daniel C. Tsui (崔琦) ,American physicist

(2024-02-02 16:33:41) 下一個

崔琦的外甥王達人(崔穎兒子)撰文回憶

 
來源: 風鈴99 於 2024-02-02 04:46: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267 次 (17857 bytes)

崔琦與夫人琳達及兩個女兒大熙、大可

 

2005年12月4日的北京,朔風刺骨,滴水成冰。我們一家三口開車到我舅舅下榻的酒店,準備接他去品嚐北京小吃。 

           說起我舅舅崔琦,恐怕大多數人都略知一二。他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這次來京,是應中國科學院的邀請作學術交流。 

    我舅舅依舊穿著一條藍色布褲,一件再普通不過的藏青色毛衣;說起話來依舊是輕聲細語,溫文爾雅——與我兩年前在友誼賓館見到他時一樣,惟一不同的是無情的歲月在他和藹可親的臉上又增添了兩道皺紋。 

    上車後我才得知,他從紐約來時,因為沒料到北京會這麽冷,隻帶了單褲,於是我們決定先帶他去買三重保暖內衣。可到了商場我舅說啥都不要,他說別看我已經六十六了,但除了犯過心律不齊的毛病外,各方麵身體都挺棒,再說出門就坐汽車,凍不著。沒辦法,我們隻好恭敬不如從命,隻給他新添的小外孫女買了件禮物。 

 

在北京朝陽區西壩河附近的一家小吃店,我問舅有什麽忌口的,他說酸甜苦辣鹹除了甜什麽都行。我們點了炸灌腸、爆肚、炒麻豆腐、芥末墩、豆醬等十幾道北京小吃。他越吃越高興,幽默地說:“如果諾貝爾設有美食獎,那非北京小吃莫屬。”說話間,服務員端上了最具北京風味的豆汁。我對舅說:“我雖然從小在北京長大,但也接受不了這玩藝兒,它有一股說不上來的餿味。但老北京人都特別喜歡喝。”聽了我的介紹,我舅先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說還可以嘛,便大口喝了起來。我連忙請他就著鹹菜和焦圈,他樂嗬嗬地說:“這下味道更好了!” 

    我舅的少年時代 

    “三年自然災害”到“文革”開始這段時間,我姥姥一直住在北京我家。這期間我聽她老人家講了許多舅舅小時候的事情。 

    1939年的中國,滿目瘡痍,哀鴻遍野,位於中原大地的河南寶豐縣更是民不聊生。就在這一年的2月28日,我舅出生在範莊一間用磚石和土坯建造的農舍裏。 

    我舅排行老四,上麵有三個姐姐:崔穎(後改名慧秋,即我的母親)、崔珂、崔璐。我姥爺是一個耿直方正、不愛言語的老實巴交的農民,我姥姥雖然目不識丁,但卻深明事理,為人和善,是遠近有名的賢妻良母。 

    我舅出生時我姥姥已41歲,姥爺45歲。那時的人崇奉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而我姥爺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所以老年得子給崔家人帶來了無盡的喜悅。即便如此,我姥姥也從沒嬌慣過我舅。他稍大一點就幫家裏幹活:農忙時他幫我姥爺在田裏施肥、鋤地、澆水;農閑時他給家裏的牛、毛驢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小樹林裏撿柴火。我姥姥深知,人必須能吃苦、愛勞動才行,否則長大就會養成好吃懶做的毛病。 

    我舅7歲那年的夏天,村裏一位老太太聽說崔琦和另外幾個孩子偷了她地裏的甜瓜,便在我姥姥跟前告了他一狀。我姥姥聽了生氣地問:“驢兒(崔琦的小名),你偷人家的瓜啦?”我舅看了一眼告狀的老太太沒搭腔。我姥姥說:“去,院裏跪著!”我舅便順從地直直跪在那兒。跪了好一陣,一位鄰居來串門,證實崔琦並沒有偷瓜,是那家認錯人了。我姥姥這才喊兒子站起來,心痛地問,剛才為什麽不辯解?我舅喃喃地說:“當時您正在氣頭上,大娘又在旁邊,說了也沒有用。再說那時俺畢竟跟幾個偷瓜的娃兒在一起,即使沒偷也說不清楚,就想幹脆認了算了,省得惹您生氣。”我姥姥一把把我舅摟到懷裏,眼裏淌下了熱淚…… 

    1949年,我舅從新玉鎮(該鎮解放後撤銷)高皇廟小學畢業。由於當地沒有中學,他便輟學在家,一邊幫助父母幹農活,一邊在範寨小學當代課教師,還時不時幫村裏寫寫材料。一次村裏丈量土地,村長叫他去幫忙。別人都是量一下記一下,可他是隻看不記,量地的人喊:“琦,你記了沒有?”我舅說:“你隻管量吧,俺心裏擱著呢。”等幾塊地量完了,各塊地的畝數他一一準確地報了出來。聽說這事後,村裏的老會計不信,專門找了一塊近似於三角形的“一杆旗”地讓他算。等各個邊的數據剛量出,我舅就說出了這塊地的畝數。那位老會計反複算了多遍,與我舅報的畝數分毫不差,不禁豎起大拇指讚歎道:“這個娃今後肯定有出息。” 

    為了兒子的長遠前途,1951年我姥姥毅然決定讓12歲的崔琦投靠於前兩年去香港的兩個姐姐以完成學業。臨行的前幾天,她老人家一針一線地為兒子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別,竟是永訣。 

    我舅的青年時代 

    我舅到香港後,麵臨的最大困難是語言關,一要學說廣東話,二要學習英文。我三姨便讓他先在荃灣小學重讀六年級。剛開始時,因為語言交流困難及生活拮據等原因,我舅異常孤獨、苦悶,強烈思念在家鄉的父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我姥姥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我舅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漸漸地我舅一顆浮動的心才平靜下來。 

    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我舅考上了香港培正中學。該校是當時即已有近百年曆史的廣州培正中學的分校,教學質量堪稱一流。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蕭蔭堂,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等都畢業於該校。正是在這裏我舅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當時我二姨、三姨在香港收入都不高,即使是省吃儉用,支付他的生活費已覺吃力,再支付昂貴的學費實難承受,解決學費成了頭等大事。我舅知道,自己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靠加倍的努力學習,爭取年年拿到獎學金。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舅在培正中學的6年時間裏,每年學習成績都名列全年級160多位同學的前茅,每年都能獲得獎學金。再加上每年老師都給予他“家境清貧,學費減免”的評語,他的學費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1957年夏天,我舅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中學學業。翌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斯州奧古斯塔納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赴美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那時全校隻有他一名華裔學生,但此時的崔琦已養就了沉穩、堅韌的性格,他勤奮學習,努力向上,各科成績均為A。就是在這裏他認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挪威裔美國學生琳達。 

    1961年,我舅從學院畢業後,為了進一步深造,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選擇了芝加哥大學作為自己的下一個人生階梯,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芝加哥大學的畢業生。在芝加哥大學我舅榮幸地成為史達克教授的弟子。史達克教授風趣的物理教學以及物理學本身廣博淵深的奧妙,使他對物理學著了迷,從此他在物理學這個廣闊的領域裏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不輟。 

    在大學裏,我舅是個體育、文娛活躍分子。他矯健的身影經常出現在籃球場上,此外,他還拿過泳賽的名次;在學校組織的聯歡會上,他表演過獨唱,並擔任過樂隊的指揮。有同學特意為崔琦填詞寫照:“六尺身材堪謂高,天賦英聰功課好,兼長國英數,日常小事卻糊塗,五毫當一毫。寫字時筆墨飛舞,筆跡字體猶如亂草,指揮音樂,南拳北腿如比武,歌聲動人,姿勢美妙夠風度……” 

    說來是緣分,琳達這時也考入了芝加哥大學。兩人的再度重逢,我舅橫溢的才華,終於使身高近一米七的琳達墜入愛河,並很快與崔琦結為絲蘿。 

    我舅與他的家人 

    1982年,我舅辭去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到名列美國最佳大學榜首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他的家就安置在離學校不太遠的小鎮上。 

    在家裏,我舅既是好丈夫也是好父親。他與琳達結婚40餘年,雖說不上每天舉案齊眉,但從未紅過臉吵過架,而且對愛妻言出必聽,百依百順。1984年盛夏,我舅攜舅母來中國,到我家中小坐。我愛人用冰鎮西瓜招待他們。由於西瓜太大,我們四個人怎麽努力吃,也還是剩下兩塊吃不下了。我舅剛要站起身來去擦手,琳達示意他一定要把剩下的兩塊瓜吃完。我舅說實在太撐了,不吃了。琳達卻執意讓他吃,並連連說,don't waste(不要浪費)!在我們的一片笑聲中,我舅硬是把那兩塊西瓜都吃了。邊吃還邊調侃道:“我在家裏向來都是服從命令的。” 

    我舅有兩個女兒,大的叫大熙,小的叫大可。他對她們的教育可謂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教她們做人的道理和原則,即要有信心、有愛心、有理想;有所不為——不幹涉她們的趣向、誌願和愛好。但有一點我舅對兩個女兒的要求是堅決的:必須學習漢語,會講簡單的中國話。為此,大女兒在哈佛大學學習藝術史期間曾到武漢大學留學一年,小女兒就讀醫學院時利用暑假在北京語言學院漢語進修班學習了兩個月。 

    我舅年輕時興趣廣泛,隨著年紀的增大,加之心髒不太好,每天工作之餘就是散散步,然後就是捧上厚厚一遝報紙,饒有興趣地瀏覽,不論是政治、科技、教育,還是經濟、藝術、體育,都不放過。邊看還喜歡邊聽音樂。我舅曾兩次風趣地對我說:“我什麽新聞都喜歡看,什麽音樂都喜歡聽,卻不見得都看得懂、聽得懂。”也許正是因為他廣泛的興趣和寬闊的知識麵,才使他思維活躍,迭出的新念頭像是永無止境。而這正是一位能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所必備的。 
 

    我舅舅雖早已加入美國籍,但他一直關心著祖國的科學事業,因而不辭辛苦,前後4次飛回中國講學,進行學術交流。他認為中國科學院的物理研究所和半導體研究所科學研究的氛圍很好,有許多出國留學回來的年輕研究人員很有前途。他真摯地對我說:“我相信中國在物理學研究方麵很快就能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已有8位網友點讚!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頒授崔琦先生名譽博士學位,本人謹代表全體師生向崔院士致上最高敬意,並說明頒授理由如下:. 第一、崔院士長期致力於固態材料中電子集體行為的研究,本諸 ...
劉素梅主編 · 2014
... 崔琦勤奮苦學,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了中學的學業,並在二 958 年,獲得美國的全額資助,進人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所教會大學讀書。 T967 年,崔琦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博士 ...
Oct 25, 2013 — 崔琦的母親王雙賢是河南省寶豐縣肖旗鄉人。當時,王家擁有數百畝良田,舊居從大門樓到後院,有數畝地之廣。王雙賢是家裏唯一的女孩子,她凡事不喜與人爭, ...
May 11, 2023 — 據展館說明,崔琦的父親崔長生以種地養家,母親王雙賢出身書香門第但識字不多。崔琦的三個舅舅王治軍、王治安和王治環,均是當地精英,其中王治軍1906年赴 ...
 
Dec 22, 2023 — 1951年,12歲的崔琦被母親送到香港大姨那裏去讀書。 崔琦的父親1959年春被餓死。母親被當作裏通外國的嫌疑分子(因大姐在香港)於1968年在貧困交加中死亡 ...
 
Apr 24, 2014 — 到鄉親家串門閱讀提示闊別63年後,4月22日上午,75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二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外孫女斯黛拉.
 
Dec 21, 2019 — 網文: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乖巧聰慧,家裏盡管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巴交的農民 ...
 
by 趙忠心2017 — 母愛,絕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崔琦是著名物理學家、美籍華人,200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華裔諾貝爾
 
Oct 24, 2013 — 10月23日上午,省長謝伏瞻在鄭州會見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係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及夫人琳達。副省長趙建才參加會見。
 
** 
 崔琦院士對於成大師生的提問均一一回答,他說,兩岸的研究生與國外研究生是有一點差異,以曾接觸的研究生來說,西歐的學生特別有衝勁,研究特別認真,尤其在語言的表達方麵很好,兩岸研究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比較需要加強。

探究研究之成功因素,需要靠清楚的邏輯概念,以及文字的表達能力,有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才能將研究成果做完整的呈現。至於如何培養表達能力,崔琦院士認為,多多閱讀一些不錯的書籍,拓展自己眼界,並做到以最少的文字表達出清晰的邏輯與完整的論點。
 
另外,他也指出,教導學生最大的滿足就是看見學生對社會有貢獻,身為師長要讓學生有機會發揮,能夠傾聽學生的心聲,當學生犯錯時能夠加以諒解,並與以鼓勵。至於,做為一個傑出的研究團隊人數應該多少才適當?崔琦院士說明,一個有效率的研究團隊六個人最適當,人數太多需要冗長的時間用於開會討論,不做事的人開很久的會也沒關係,但是對於真正想做事的人,三分鐘都嫌多。
針對支撐研究的動力是什麼?崔琦強調,最重要的是有自信心,但是獲得自信心並不容易,起先要勇於嘗試,先從小的、簡單的著手,等逐漸有成就再做大的嘗試。再者,研究生的好壞不是用分數來衡量其能力。

至於做研究有沒有妙方?崔琦院士說,研究是完全沒有妙方,最重要的是打好根基,一般來說,做研究十年以上才能看到結果,但是很嚴重的問題是學校的年終考評,總是需要看看成果,我們都知道許多成果都是硬擠出來的,這不是好現象。此外,崔琦院士也特別稱讚台灣擔任老師的待遇不算好,卻能夠為教育犧牲奉獻,令人欽佩。

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琦,1939年生,目前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98年和史丹福大學教授賴夫林、哥倫比亞大學的德國裔教授史多爾摩,共同獲獎。三人以發現電子在強力磁場中共同運作時,可以形成新型態的粒子,對量子物理學與現代物理學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而得獎。

崔琦院士在物理學和電子工程學領域的表現卓著,除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外,並榮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與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資深會員等,為國際知名之華裔科學家。970128y 【台南訊】國立成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師生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有約,29日下午2時在電機係地下1樓令洋廳 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4-1037-48957.php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