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今日淩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他因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本寫帝王的書,而為海內外讀者所熟知。
知名作家、曆史學家二月河(原名淩解放)今日淩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他因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本寫帝王的書,而為海內外讀者所熟知。2006年有機構評選作家富豪榜,他因為版稅收入達到1200萬而排在第二名,足以看出他持續的影響力。
這三本書被稱為“落霞係列”,從這個命名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清王朝的看法。落霞當然是美的,但它又是“正在消失的”。他以恢弘的氣勢,為這個王朝寫下了挽歌。“落霞係列”達到驚人的500萬字,從1984年寫到1996年,創作的辛苦,難免透支著他的身體。
和當今流行的曆史題材小說或者電視劇的戲說、虛構不同,二月河以極其嚴肅的態度對待曆史小說創作。
他曾經入伍十年,從熱愛《紅樓夢》到熟讀清史,下過十多年的苦功。金庸曾在一個場合說過,他對清史的了解遠遠不如二月河。事實上,80年代開始,二月河最先的打算是從事學術研究,他曾在紅學研究的會刊上發表過幾篇論文,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正是這種狀態,決定了他對待曆史小說的態度。他希望能夠寫出心中這三位帝王的“真實形象”。在此之前,受一些小說和民間傳說的影響,人們對清代這三位皇帝評價不高,比如雍正,就以殘忍著名。
二月河幾乎靠一己之力重塑了三位帝王在普通讀者中的形象:盡管宮內也有殘酷的權力鬥爭,但是皇帝仍然是可以有理想、有抱負的雄豪。在他的筆下,雍正變成了一個勤奮的皇帝,這更符合曆史真實。
當然,站在現在的觀點來看,二月河的觀念有傳統的一麵。他對皇帝故事的偏愛,對曆史上權力鬥爭的著迷,思想深處是中國傳統的政治觀。一個好的皇帝,往往能給帝國帶來榮光,所以人們一直希望有明君。但是,整個三部曲,也道出了帝國不可挽回的敗局,即便連續擁有三個出色的皇帝,到了乾隆末期,中國卻被西方甩在了身後。
二月河是真正的“時代作家”,這不僅是因為他關注特定的曆史時代,而是因為他本人所處的改革開放大時代。他曆史觀的核心,就是把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結合在一起,重視個人(對他來說當然是皇帝)努力對曆史的影響,這是改革開放賦予他的創作氣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他非但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甚至都沒機會走上創作道路。
正是獨特的個人經曆和時代精神的結合,讓他那一代作家具有了獨特的使命感。不管是關注農村現實的路遙,還是關注曆史的二月河,都想通過自己創作上的努力,來解讀、介入時代,他們鍾愛大題材,鍾愛鴻篇巨製,鍾愛夜以繼日耗費自己的工作方式,這是80年代作家特有的激情。當他們在創作上取得成就時,個人也獲得了時代給予的綜合性的褒獎。
二月河之後,或許會有對曆史更有研究的人來寫曆史小說,在電腦時代寫500萬字也不算什麽奇跡,但是那一代作家的激情和使命感很難再有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人為了寫作等待十年,甚至是拿生命做賭注,隻為在曆史上為自己留下一筆。
張豐(文化評論人)
http://blog.sina.com.cn/redbadget [
《康熙大帝》四卷、《雍正皇帝》三卷、《乾隆皇帝》六卷,是二月河構建的“帝王係列”作品(書封麵的介紹裏如是介紹,並不能考證是否作者的原來構想。康熙、雍正、乾隆是三個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朝清朝期間三位頗受後人讚揚的皇帝。今天談談這三部作品。
一、
《康熙大帝》的最後一卷《亂起蕭牆》中的故事和《雍正皇帝》第一卷《九王奪嫡》的故事相似,都說的是康熙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的明爭暗鬥。兩相比較,《雍正皇帝》的寫作勝過《康熙大帝》,並且在《九王奪嫡》中康熙這一人物並不遜色於雍正的寫作。如果連貫地看下來,顯得《康熙大帝》最後一卷《亂起蕭牆》有敗筆的意味。
二、
三部作品中的三位君王太過雷同,都是日夜勤勉,愛民體物,後宮戲不少,關心臣子,體察民情。三個人通觀比較,好像一個人。盡管作者用大臣的看法做了側麵描寫,比如借張廷玉的眼中寫出雍正相對乾隆比較躁急,借乾隆內心的獨白反應出康熙更為具有雄才大略,更為“身先士卒”(康熙多次禦駕親征,乾隆多處情節表現出對此頗為神往)。又借乾隆表達出乾隆相對於雍正來講更多地自己出巡或微服出巡。借康熙的眼中寫出雍正是一個深沉、能辦事的阿哥等。但這些細節上試圖體現的不同,並不能掩蓋三個皇帝在小說情節中的雷同。由於情節設置的雷同,讓三個皇帝在形象上也基本雷同了。雖然康熙有禦駕親征,乾隆有南巡,雍正有深宮的朝政戲,但是作者隻是交代了背景不同,而人物在其中的表現和故事安排,卻是大同小異,這樣的故事情節安排,三本比較看來,不算太成功。如果讀過了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再看乾隆皇帝就會覺得全無新意。
四、
讀至《雍正皇帝》處覺得凡此小說多讀下去,憑增了許多陳舊的規矩和安守本分的老氣,皆因書中處處講城府,句句不離皇家規矩臣子禮節。待讀至《乾隆皇帝》時深覺此等書給現時的人讀得多了,並無絲毫助益,隻是讓人變得觀念更為陳舊,但並不舊得如何規矩,又極有可能讓人變得無法新鮮,不新鮮得讓人討厭。有些作品不新鮮得讓人覺得可愛,比如《聊齋誌異》,人物和景事雖舊,處處念想透著新鮮。有些作品讓人陳舊但覺得文明,比如《閱微草堂筆記》,雖說講了老規矩,但辭藻上是部佳作。
五、
於敏中是三部小說中寫得最為出色的人物,雖然著墨比張廷玉少得多,又隻出現在《乾隆皇帝》中,但正麵和側麵的描寫,讓此人的徹骨寒意瞬間躍然心中,其形象雖然模糊,但讀後細思,給人的感覺宛若在空氣中。或許正因為著墨不多,二月河才把握得這樣好,正麵側麵描寫的比例掌握得恰如其分。似張廷玉在三部書裏都有出現,著墨雖多,但並不如何出彩,當然了,若是給一些官場的人作為奏對楷模或者示範倒是有點兒價值,但奏對的格局和程式說實話也並不如何高明,若張廷玉真是如此奏對,大可以說這天下的官讓沒大見識的人做了。
六、
《雍正皇帝》和《康熙大帝》現在分別有電視劇的播放,《雍正王朝》電視劇裏的八阿哥允祀和《康熙大帝》中的明珠,都是表演出色的人物,和小說的內容一對照,就發現比小說的人物讀起來更有立體感。而作為主角的皇帝,陳道明扮演的康熙不如唐國強的雍正,不如在眼神和作派,焦晃的康熙勝過唐國強的雍正,勝在整體感覺怎麽看焦晃都確實更像個皇帝像個父親,陳道明的康熙勝過焦晃的康熙,勝在畢竟年輕些好多戲隻能陳道明演。
七、
“阿瑪說的話,處事光明正大,不能以我之好惡決人之生死,那就是昏了。為臣是昏聵,為君,是昏君。”
“人若改常不病即亡,所以你不能變得太快。”
“伍次友老先生有詩‘君子搏小人,如同赤手搏龍象’”
三部小說還頗多這類警句,時不時讓人略能有所思考。相對於康熙、雍正、乾隆來講,三部小說結尾的嘉慶皇帝倒是寫得相對出彩,因為不必像主角一樣光輝四射,所以多少有些暗地裏小心思的描寫。雖然三位主角作者也寫他們的小心思,但前後文都大有回護之意。這種主角光環讓我們不得不覺得康熙、雍正、乾隆的形象是高大偉岸的,而實際上,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總結三部小說之中的情節:
比如康熙除鼇拜、平三藩、打葛爾丹、收台灣,三藩之戰、葛爾丹之戰、台灣之戰幾乎讓中華子民在初定之後連續二十餘年裹挾在戰火之中。不受兵災,也受供應戰爭的負擔。
雍正雖然在位十三年,頭四年朝廷都在為了西北戰事而耗費物力財力,百姓自然也在複旦之中。
至於乾隆在位的六十年大修圓明園耗費了國庫的巨額財富,也因此讓和珅得能平步青雲扶搖直上,成為曆史上最大的貪官。乾隆朝吏治敗壞,官吏魚肉百姓,與傅恒、訥親、劉統勳、阿桂、紀昀、劉墉、和珅組成的軍機處相比,天下其他官員幾乎全是貪官,在小說中山西通省貪汙,山東通省貪汙,福建因為台灣一戰也暴露出官吏的腐敗無能,雖說作者依然在極力維護乾隆高大聰察的形象,但其實也暗含著一曲盛世悲歌。乾隆一直是聰察的,劉墉、紀昀一直是神思清明的,相比之下小說的題目確是哀婉的,從《乾隆皇帝》的第二卷開始各卷的名字依次是夕照空山、日落長河、天步艱難、雲暗鳳闕、秋聲紫苑,作者自己似乎是希望用小說的內容激勵讀者,因為畢竟處在中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年代,不太好過多敘說“走下坡路”的情節,而作者一定也知曉其實所謂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一直都有戰火硝煙、餓殍不斷、洪澇貪汙的存在,而且這些事實以後也會越發在信息社會裏為人知曉,總不能掩飾,故而在瀟灑地讚美了三位帝王之後,終於還是隱約地展示了這下坡路,而在我個人覺得,其實這下坡路才是那個王朝乃至中國封建帝王們的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