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metrical character - refinery of word at 3rd level

(2018-06-22 16:11:56) 下一個
起承轉合、對仗押韻, 平仄,詩眼”“煉字”、“煉句”,……

***
詩詞的三個層次(節選)
南門月 發布於2018-06-19 18:36   點擊:207   評論:2   手機瀏覽
詩詞的三個層次

作者:段維

作詩填詞久了,回首過往,覺得似乎必經三個階段,或者說要過三道關,抑或三道坎,那就是技術、藝術、哲學三個層麵。

技術是指格律、句法、煉字等方麵。初學者以為格律最難,其實句法的變化、用字的錘煉都要比格律難得多。而這些也是詩詞出新的竅門。我寫了一首《遠眺武當南岩》的七律,不妨作為例舉:

淩虛高閣生玄妙,香冷龍頭動楚吟。
壁吮殘陽紅透骨,鬆呼斷雁綠操琴。
無為編織遊仙夢,大難煎熬濟世心。
向使英雄都羽化,山河終古氣蕭森。

其中頷聯“壁吮殘陽紅透骨,鬆呼斷雁綠操琴”的句法和煉字還是有些特別之處的。

藝術層麵就是著重於意象、意境的出新。意象是用比興手法營造的,意境是由一個個意象組成的,這兩方麵的出新都很難。

哲學層麵主要是境界問題。境界不是靠聰慧或技巧就能到達,要靠器識胸襟。這就難上加難了。不少人精通格律、句法、煉字,也很善於營造意境,但所寫的東西之所以曇花一現,就是差在境界不夠高遠上麵。

2011年5月末,我去了一趟沈陽,參觀故宮時發現牡丹正在怒放,而此時洛陽牡丹早已凋零。於是由此發端,填了一闋《漢宮春·沈陽故宮牡丹》,當年10月獲得第八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的特等獎。一位近70歲的秦皇島詩友,還專門為這首詞譜了曲。現錄詞如下:

國色天香,鎖後宮苔砌,煙雨霏微。相扶佇立,玉盞靜候誰歸?圖強霸業,向中原、新畫蛾眉。渾未覺、皇冠塵土,猩唇更勝當時。
豈是洛中夭豔,俟陽春一去,魄走魂飛。征人夢回故裏,腸斷何其。翻疑塞北,有貞芳、堅守瓊枝。休揣度、名姝心事,風來秀靨迷離。

不是說這首詞寫得多麽出色,但卻非一般地題詠牡丹花,而是選取了新的角度,體現出曆史與現實的融合,讀來有令人蕩氣回腸之感。

縱觀當代詩詞,有三方麵的傾向值得警醒:一是簡單模仿,二是直白淺陋,三是空泛散漫。

簡單模仿在初學者中尤甚。一些人的詩詞乍看起來還真是不錯,細看則有似曾相識之感,毫無當下的時代特色。

直白淺陋多見於“老幹體”。 依劉夢芙所言,老幹體是學習毛澤東詩詞而未能把握其藝術精髓所致,更可上溯到胡適提倡的白話詩的影響(其實,現在很多年輕的黨政幹部所寫的詩詞也有這些毛病,或可稱為“小幹體”)。

究其根本,問題出在有“意”無“象”上麵,而優秀的詩詞就是用“象”來表“意”的。其實,不僅現代人容易犯這個毛病,古人也不例外。如王安石的絕句《商鞅》是這樣寫的: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全詩都在表達誠信的重要,但卻隻見“意”不見“象”。

空泛散漫的風氣則主要體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及其以後出生的人所寫的詩詞中。這些人沒有經過古典文化的浸淫,故在語言、意象、意境方麵格外敢於“創新”,或者說特別想超越前人,於是在寫作時常常目無“中心”,亂用比興,空洞無物,故作高深。這與直白淺陋的毛病恰好相反,問題出在有“象”無“意”上麵。

這種毛病在宋代楊億編選的《西昆酬唱集》中比較普遍。他自己就寫過一首《淚》的七律: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
誰聞隴水回腸後,更聽巴猿掩袂時。
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
多情不待悲秋氣,隻是傷春鬢已絲。

詩中寫了八種“象”——思婦停機、棄婦怨吟、征夫腸斷、纖夫聞猿、皇妃冷宮、壯士擊壺、士子悲秋、閨人傷春。但相互之間猶如散珠碎片,沒有一個明確突出的“意”加以串聯。故《西昆酬唱集》在文學史上屢遭詬病。

那麽,近體詩詞到底要不要中心或者說主題呢?我以為還是要的。唐宋大家無論筆力多麽縱橫恣肆,都還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展開的。

***************

一字妙化鏡中境!《富春江野眺》和我的“一字之師”    
        
蓮之悟      發布於2018-06-22 14:42         點擊:22         評論:2          
 “落照搖波碎,晚潮拍岸喧。半江帆影動,欸乃入遙天。”
這是我早年學生年代塗鴉的《富春江野眺》小詩,“半江帆影動”原稿為“滿江帆影動”。有一年的“五、一”節,我去好友小鄭家玩。小鄭家在貴陽市鬧市區“小十字”,老式房室,但書香味十足。小鄭父親祖籍湖南,精通詩詞書畫,對古文化有極深造詣,據說年輕時被譽為湖南四大才子之一。閑聊中我向他請教古典詩詞。我說唐律、絕句中的起承轉合、對仗押韻尚可以捉摸,唯有平仄,對我這個普通話都不準、四聲不分的南方人簡直是一團霧水,還有“詩眼”……鄭伯說要看看我寫的詩作。其實我是存心求教並早有準備,隨即呈上我的習作。鄭伯邊看邊誇:難得難得,難得現在還有如此鍾情古典詩歌的後生……當他看到上麵這首小詩原稿時,沉吟片刻說:“滿江帆影動,滿江太滿,半江即可。”頓時我如醍醐灌頂,“半江帆影動”,一字之差,但其意境的妙化卻不可言傳。
 
鄭伯邊看邊點評邊解釋“平仄”、“詩眼”等。仔細看完了我的習作,話題又回到開始時我提的問題。鄭伯說先不要拘泥於格律平仄,應多練基本功:“煉字”、“煉句”,並特別強調“煉”,非“練”也。指點我可多寫古體詩,對煉字煉句很有幫助……
 
後來我按鄭伯“煉字煉句”的指點,也練著寫了點古言小詩,對“煉字煉句”的妙用也漸有領會。
晚唐期間,湖南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鄭穀求教。詩中有一聯雲:“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看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驚歎改“一”字之妙,即稱鄭穀為“一字師”。“一字師”也先後載入有關史籍,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鄭伯已不單是我的“一字之師”,他的“煉字煉句”的教誨尤其讓我頓開茅塞、受用不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他應是我的詩詞奧妙的點化老師。
鄭伯已多年未見麵了,不知身體康健否?近來翻見這首小詩,也勾起了對老師的感恩和思念,謹以此文遙寄寸心和深深的祝福。貴陽的網友,尤其是曾在息峰金竹坪相處過的朋友們,如有機緣,拜托請幫我向鄭伯伯轉達問候。 
**
  一字妙化鏡中境!  "我說唐律、絕句中的起承轉合、對仗押韻尚可以捉摸,唯有平仄,對我這個普通話都不準、四聲不分的南方人簡直是一團霧水,還有“詩眼”" "不要拘泥於格律平仄,應多練基本功:“煉字”、“煉句”,並特別強調“煉”,非“練”也。指點我可多寫古體詩,對煉字煉句很有幫助……" -- “半江帆影動”,:“‘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