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羅納爾德·霍夫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16-05-15 13:34:25) 下一個

我如何做詩人和科學家 精選

已有 1569 次閱讀 2016-5-14 06:47 |個人分類:科文交匯|係統分類:觀點評述

 

我如何做詩人和科學家

 

羅納爾德·霍夫曼 武夷山譯

(科技日報 2016-5-14)

 

 

   我一直有一個願景:將科學的創造性工作和人文藝術的創造性工作統一起來。二者的共性是顯而易見的:都涉及創造行為,都需要手藝才能幹出漂亮活,都關注細節。科學和藝術都珍視真正的表達簡潔。二者都有傳播的願望,不過都時常受阻,就科學而言,阻力來自術語,來自科研報告的僵化規矩,就藝術而言,阻力來自過於個人化的風格,來自對受眾不夠尊重。

   創造行為是跨文化的,從本質上說屬於利他主義行為。科學和藝術對於哪些要素構成了美是有共識的。例如,在美學中,簡單事物和複雜事物均有其地位:古典的希臘神廟是美的,形狀為正十二麵體的C20H20分子也是美的。

   或許,科學與藝術之統一與歧異——二者的關係有時是劍拔弩張的,有時是互補的,有時相融於科學與藝術的對話之中——自身就是美的要素。對我而言,同時做(或試圖做)科學家和詩人沒有任何問題。科學和詩都是從我的日常經曆中湧現出來的,源自我理解我們身邊的世界之企圖,源自我對交流以及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的個人愛好,源自我對語言的著迷——一方麵是英語,另一方麵是由於地緣政治的偶然因素使我掌握的其他語言。我熱愛詞語——它們的定義與起源,它們的相互關係,它們的力量。我的有些詩與科學有關,有些無關。我並不強調科學詩而忽視其他詩,因為科學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過,我們有理由歡迎更多的科學題材的詩篇問世。

   大約在工業革命時期,或許是出於對工業革命的抵觸,或許出於其他緣由,科學及其語言離詩歌而去了。自然和個性事物成為詩人的主要活動場。這對科學家和詩人都不是好事,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在科學和詩歌二者之間遊弋的人,倒是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間。如果能就做伐木工的經曆創作詩篇,那麽,就做科學家的經曆寫詩怎麽就不行呢?做科學家是一種經曆,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很帶勁的生活方式。

   科學之語言是一種不堪重負的語言。詞語被用以描述一些似乎是無法用詞語來描述的東西——方程式啊,化學結構式啊,等等。詞語無法充分表達它們所代表的那些東西,可是,除了詞語我們還能用什麽來描述體驗呢。描述科學的語言仍是自然語言,但受到張力,那麽,這樣的語言是天生具有詩意的。科學中也有很多隱喻。有一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即科學家對於大自然的運行有著比詩人更深刻的洞見。

   似乎顯而易見的是,我要盡可能完美地利用詞語去學習東西並告訴自己的同事,有人稱這一過程為研究。或者,我要將我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給別人,傳授到日益擴大的受眾麵,有人稱這一過程為教學。詞語在科學中是重要的,我們也許想否認其重要性,但無濟於事;我們也許想聲稱,詞語隻能反映某種潛在的物質現實,但仍抹殺不了其重要性。對我來說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我應調度指揮詞語,試圖去創作詩歌。我寫詩,是為了洞悉周遭的世界,是為了領會自己對世界的反應。

   (原文發表於1988年3月21日出版的Scientist雜誌)

 

   譯者按

   羅納爾德·霍夫曼是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您相信嗎?除了擁有傑出的科學成就外,霍夫曼還發表過3本詩集、3個劇本(其中之一是《氧:關於“追認諾貝爾獎”的二幕話劇》非常出名,是由美國化學家兼劇作家卡爾·傑拉西與霍夫曼合著)和兩本非化學專業的著作,一本叫《羅納爾德·霍夫曼論化學之哲學、藝術與科學》,另一本叫《超越局限:藝術和科學中的崇高感》。一些國際友人2008年為汶川地震受災地區募捐,發行過韋唯的歌曲專輯《愛的奉獻》,霍夫曼與一位朋友一起製作了該專輯的英語封麵。

   從霍夫曼的親身經曆可以看出,人的求知與探索是可以而且應該超越文理之分的局限的。因此,我國高中生文理分科的做法弊大於利。從摘譯的文字可以看出,對於霍夫曼而言,寫詩也是為了洞悉周遭的世界。換句話說,隻通過科學技術去了解、把握和改變世界是缺乏完整性的。世界本來具有內秉的真和美,於是,認識世界就同時需要科學和藝術。像李政道先生所倡導的那樣,科學家和藝術家交朋友,雙方結合起來探討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共同創作,是一種方式;像霍夫曼這樣,一個人同時從事科學和藝術,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科學和藝術結合得越多、越自然,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才越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77084.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武夷山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苟且與遠方
下一篇:眾人創作拚貼畫----日記摘抄476

34  寧利中 魏焱明 王德華 鍾炳 徐令予 李穎業 鄭小康 許培揚 趙克勤 謝平 周春雷 胡春鬆 張能立 史曉雷 代恒偉 湯伯杞 俞立平 劉全慧 陳德旺 蘇德辰 葛肖虹 陸澤櫞 邱嘉文 徐耀 王啟雲 趙美娣 張寅生 趙鳳光 peosimguhanxian xlianggg yangjiaqi aliala wangqinling

該博文允許注冊用戶評論 請點擊登錄評論 (9 個評論)

[9]方錦清  2016-5-15 10:37
 
我讚同作者和譯者的基本觀點,我也在努力實踐科學與人文藝術的和諧統一,第8屆中國網絡科學論壇曾經專門以此為主題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李政道還有題詞:融科學與藝術於一體,實現世界之和諧。我自己不時塗寫詩詞,也是來自生活和科學的雙重啟迪和感悟。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體會,不是嗎?
博主回複(2016-5-15 12:18)兩者都想嚐試,是人的本性。文理分科的做法和職業發展專業化的實用考慮,壓抑了人的本性。
[8]邱嘉文  2016-5-15 09:39
 
科學詩,科學畫應該成為一種體裁,同時喜愛科學和藝術的人在科學和藝術中的境界都會不同。
博主回複(2016-5-15 12:19)喜愛科學和藝術的人在科學和藝術中的境界都會不同
甚為同意。
[7]葛肖虹  2016-5-14 22:32
 
我國的前輩大家都有很好的國學、人文功底,他們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充滿想象思維,博主的論述很精辟。
博主回複(2016-5-15 07:11)與私塾教育重經典的誦讀、學習可能有關係。華羅庚、蘇步青等一批前輩都會寫不錯的古體詩;到陳景潤這一輩,會寫詩的比例就下降了;到了當代,像浙大數學係蔡天新教授同時也是詩人(寫新詩)的情形就屬於鳳毛麟角了。
[6]姚小鷗  2016-5-14 19:49
 
我國高中生文理分科
所說美國大一還是通識教育為主
[5]陳德旺  2016-5-14 18:33
 
佩服啊,我既寫不出詩,也當不了科學家。
[4]wuwo  2016-5-14 12:40
 
“詩人興會更無前”。 
[3]趙克勤  2016-5-14 10:54
 
好博文,譯者按的結尾寓意尤其深長。
[2]李穎業  2016-5-14 10:17
 
我是一個中學教師,發現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理科生沒有科學情感,文科生缺少科學素質。於是萌生了詞說科學的想法和創作,這一係列的初衷是讓文科生愛上科學,讓理科生愛上文學。三年來的實踐證明效果還是有一點的  。
博主回複(2016-5-14 10:54)您這個做法非常了不起!打算結集出書嗎?
[1]魏焱明  2016-5-14 07:37
 
科學家也應適當玩玩詩和遠方。  
我剛剛寫了一個呼籲,歡迎好友及時推薦。
《“雷洋事件”是催生文明徭役抵罰和發展慈善機構的大好契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97707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