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僑務
一、僑務機構
解放前,四縣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僑務機構。
1951年5月,信宜縣成立歸國華僑聯誼會,工作人員3人。1952年12月,信宜縣人民政府在民政科內設僑務專職幹部3人。1953年9月,信宜縣人民政府設僑務科。茂名、電白、化縣在民政科設僑務幹部。1958年7月,高州、信宜合並,成立高州縣歸國華僑聯合會,高州縣人民政府設僑務科。1961年4月,信宜縣複設僑務科,其他各縣的僑務工作由統戰部或民政科兼管。1962年9月,信宜、高州分別恢複僑聯組織。
“文化大革命”期間,僑務機構和僑聯組織撤銷,先後由宣傳部、統戰部管理僑務工作。
1978和1979年,分別恢複信宜縣和高州縣僑聯。同期,茂名市僑聯成立,茂名市和四縣政府先後成立僑務辦公室,茂名市7人,四縣共16人。1980年,化州縣和電白縣成立僑聯。
1983年,茂名市設外事、僑務辦公室,內設秘書、僑政兩個科,幹部10人。同時,華僑、僑眷多的鄉鎮成立僑聯會。1985年,市僑辦設秘書、僑政、外事3個科。幹部13人。1988年,市僑辦增設簽證科,幹部共15人。全市僑務幹部43人。鄉鎮由統戰委員兼管僑務工作。同年,市僑聯有專職幹部5人,全市僑聯幹部18人。
二、僑務工作
清初,政府無意也無力保護僑民,甚至把僑民看成賤民、蟻民、化外之民,棄置不顧。光緒十九年(1893),清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許中國公民自由出入國境。光緒二十九年(1903),諭飭各省督撫保護回國僑民,華僑合法地位得到承認。
民國時期,中央和省設有僑務會,但地方僑務工作無人過問。抗日戰爭時期,僑匯斷絕,不少歸僑、僑眷生活無著,流離失所,有的餓死異鄉,政府卻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解放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製定《中國人民政協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解放後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保護華僑和歸僑的合法權益。四縣回國定居的華僑,人民政府都給予安置就業。有的在家鄉務農,有的到徐聞、海南辦集體農莊,有的到城市的機關、學校、企業工作。
1956年,貫徹廣東省委提前改變華僑中的地主、富農成份的政策,四縣由統戰部和僑務科(沒有僑務科的由民政科)負責落實。當時,由於土改結束不久,一些農村幹部對這一政策思想上有抵觸,隻改了極少數錯劃戶,茂名縣隻改變錯劃的24戶,信宜縣改變222戶,化縣、電白縣沒有改變。有的改了以後又複劃。1962,對僑胞、港澳同胞及其家屬全麵進行一次調查登記,建立一批華僑檔案,但由於當時海內外聯絡甚少,登記不全麵,對華僑情況了解不多。同年,印度尼西亞排華,茂名市和四縣回國的華僑152人,大部分作了安置,在茂油公司工作的115人,在電白縣工作的16人,在高州縣工作的21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僑務政策無法落實。
1979年和1980年,各項僑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對華僑成份再次全麵複查,進行補改和追認,全市僑改成份888戶(1987年再補改21戶),僑改戶姓名在《羊城晚報》海外版公布。對冤假錯案進行平反,全市共平反177宗180人(1987又平反2宗4人),平反的要案有:信宜縣僑聯秘書、歸僑廖育萬的“特務案”,高州縣南塘教師學習班的歸僑“特嫌案”,旅美僑眷沈麗坤的“叛國投敵案”(1984年恢複中學教師身份),石鼓煤礦歸僑鍾晉衍的“反革命案”(平反後任工程師並參加中國共產黨)。1982年,對歸僑、僑眷幹部檔案進行清理,清查人事檔案650個,清出不實之詞100多份,清理內控外掛的43人,取消了錯誤結論,燒毀了不實之詞。1984年,清退“文化大革命”期間擠占、私房改造和代管房屋,全市共退還擠占房22戶3842平方米,私改房17戶1729平方米,接管代管房7戶1290平方米,1958年“大躍進”遺留的134戶1344平方米。1985年,清理土地改革遺留僑房問題,全市有應清退僑房48.31萬平方米,其中過去分給農民的36.31萬平方米,當年退還產權34萬平方米,退還使用權14萬平方米,發放僑房補助款341萬元。1986年底,全市又清退各種僑房1063戶40.66萬平方米,其中土地改革遺留問題的僑房888戶39.84萬平方米。1987年,查漏清退136戶5.29萬平方米,1988年徹底清理,清退2萬平方米。發放僑房補助款(包括各級自籌的資金)共900多萬元。
1987年,落實歸僑知識分子政策,全市歸僑僑眷有中專學曆的154人,大專學曆的183人,評上中級職稱的105人,高級職稱1人。全市歸僑僑眷中,參加中國共產黨的67人,被提拔為科級幹部的135人,解決專業對口41人,解決住房的99人,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的41人,安排子女就業124人。同年,由統戰部、僑辦、僑聯、對台辦統一組織,進行全麵的僑情、台情調查,建立僑情檔案,1988年完成。同年完成回收被精簡壓縮的歸僑、僑眷幹部7人,職工282人。
隨著僑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海外僑胞紛紛回國探親、訪友、講學、辦實業、觀光。先後有茂南區旅美學者許國樞博士、電白縣旅美學者陳啟雲教授、化州縣旅美學者董平教授回國講學,安達國際集團董事長江可伯、利苑集團總裁陳樹傑、海成集團董事長湛海生等知名僑胞回國觀光和聯係經濟事務。1988年,黃光才市長率團赴美會見了一批旅美僑胞,加強了茂名市人民政府與國外僑胞的聯係。
三、僑務企業
解放前,四縣沒有僑務企業。解放後,信宜縣僑聯於1952年建成歸國華僑聯誼會會所僑聯大廈,有床位30個。70年代以前,僑鄉中少數僑屬作小本經營,成為小業主。
80年代,茂名市和四縣加強僑務工作,僑務企業迅速發展。1982年元月,高州縣僑辦成立中旅社,有床位200個,餐廳、茶室、商店等配套齊全,職工51人。信宜縣僑聯增建1幢僑聯大樓。1983年,茂名市僑辦建成中旅社,有床位90個,有裝飾較好的餐廳和會議廳,職工45人,另規劃地3公頃建設華僑賓館。與此同時,部分僑屬也紛紛辦企業,化州縣僑辦於1983年扶持港澳同胞肖旺強,合辦農場柑橙育苗3.3公頃,菠蘿20公頃,養殖珍珠池塘5.3公頃。1984年,市區歸僑、僑眷集資建立華僑貿易總公司,附設華僑餐廳、僑興商店、僑新商店,職工最多時106人(1988年53人)。11月,化州僑聯成立華僑公司,化州歸僑、僑眷成立華僑實業公司。1985年,電白縣成立僑聯商店。是年,回鄉探親、觀光的僑胞不斷增加,市僑辦在中旅社內設立華僑旅遊僑匯服務公司。1986年,電白縣華僑旅遊僑匯服務公司成立,職工11人;6月,茂南僑胞之家和華僑貿易公司成立,職工22人;10月,信宜縣、高州縣、化州縣華僑旅遊僑匯服務公司成立。是年,信宜縣新建6層僑聯大廈落成,有床位200個,職工40人。信宜縣僑眷曾誌昭投資4萬元辦起的南僑玉器廠投產,有廠房240平方米,玉石加工機18台,5噸貨車2輛,工人38人,實現產值68萬元,交稅5萬多元。信宜縣僑辦扶持9戶歸僑辦起僑輝玉器廠,扶持13戶歸僑辦起安莪古嶺果場。1987年,信宜僑辦扶持池洞鎮35戶僑屬辦起玻璃廠,扶持金垌鎮四漢村僑屬辦玉器加工廠。是年,曾誌昭的南僑玉器廠合計產值90多萬元,交稅近10萬元,曾誌昭辦廠成功,父親也回國定居。是年冬,市僑務辦成立華僑住宅建設公司。是年,全市僑務係統所辦企業全部盈利,營業總額1200多萬元,純利潤30多萬元。1988年,高州縣僑聯辦的僑聯大廈和商店落成,有床位20個,職工5人。高州縣僑辦扶持歸僑、僑眷辦起青山林果場、僑屬製衣廠和僑屬養殖場。電白縣僑辦扶持歸僑、僑眷辦起對蝦飼料廠、成衣加工廠和圓釘廠等企業15家,職工225人,總投資額88萬元。1988年,相繼建成高州、電白、茂南區、化州華僑住宅建設公司。是年,全市僑聯企業3家,職工5人;僑辦企業13家,職工270人;僑屬企業37家,職工410人。僑務係統所辦企業總投資額2000萬元。年營業總額3400萬元,純利潤100萬元,交稅35萬元。其中市直屬企業4家,職工70人,營業總額1500萬元。僑務企業的發展,加強了僑胞與家鄉的聯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歸僑、僑屬走上致富之路。
http://www.21jn.net/html/81/n-5381-3.html
第一百二十八章華僑- 高州人家
手機廣東省情網| 茂名市誌(下)
先後有茂南區旅美學者許國樞博士、電白縣旅美學者陳啟雲教授、化州縣旅美學者董平教授回國講學,安達國際集團董事長江可伯、利苑集團總裁陳樹傑、海成集團董事 ...
茂名新坡許氏宗祠
宗祠概況
茂名市新坡許氏宗祠位於市區新坡路西端的新坡村,許氏祠曆史悠久,是茂名地區現存最早的大型祠堂之一。始建於清代嘉慶初年(1796),經曆多次重修,主體結構未變。從整體的形製到細節的裝飾上都飽含明、清時期嶺南地區的古典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建築價值、美學內涵、人文價值。
三進三間開,建築麵積635.5平方米,麵寬14.6米。二進中亭前後左右各一天井,共四口,喻意著許氏宗族財源廣進,官運享通,四水歸堂。
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按平麵方形的布局、嚴謹對稱、虛實相間。祠宏偉軒宇,各種裝飾,點綴其中,尤為引人入勝的是古建築裝點技法廣泛采用灰塑、木雕、彩繪等手法。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等都展示了嶺南古建築各種高超技藝,同時也糅合濃鬱誘人的地方特色。灰塑有110多米長,所配吉祥圖案、構圖對稱和諧,造型誇張有趣,色調大紅大綠,極富民間喜慶熱鬧氣氛。
祠內的灰塑、木雕、彩繪、連塔等做工精細,在嶺南粵西具濃厚的鄉土氣息及典型特征性。木雕選擇名貴花梨、柚木材鏤雕而成,人物、花卉、走獸動態雕刻栩栩如生,色澤豔麗鮮明。彩繪分布在殿內外及前簷壁下,彩繪圖有連環相構,有獨立成篇。人物神態各異,題材廣泛,刻意表現左文右武,左邊描繪文人雅士,右邊練兵習武,藝術性、觀賞性極高。共有120幅,總長190米,幅高90厘米。彩繪人物神態各異,人數達200多人,極為精美。連塔“一殿一卷”勾連塔其設計造型宏大渾厚。其層次之深,線條之明快、流暢,飾物之細膩,深浮雕起伏錯落有致,布局巧妙絕倫,施以各種飾物見其狀有呼之欲出之感。在粵西地區實屬罕有,全國不多。
許氏宗祠的建築藝術極高,具有高度之審美、欣賞、借鑒作用;藝術的表現形式、手法、技巧代表了當地民間建築藝術不同曆史時期的水平及發展脈絡。美術價值極高,是研究嶺南粵西美術史的實物資料。
許氏宗祠的古建築表現出強烈深刻的時代烙印“五級入祠”。帝製時建祠有等級森嚴的禮製,祠堂供奉神主牌位,必須是當朝任官二品以上,才能五級入祠。許氏宗祠廣場門為三級,廣場進入祠堂五級白石,一進經中廊進入二進再上一級,入祠後殿再一級禮拜。帶有十分明顯的封建帝製印跡。廣泛采用石料建築,石料在那年代是最經久耐用並防水防腐最佳用料了。許氏宗祠在石階、石門框墩、石門框、石柱、石柱礎、石引水槽等,無不刻錄了當年的生產條件。許氏宗祠初建時對雨水破壞力有明確的認識。選用堅固、耐用石槽收集脊麵雨水,用石管接連置殿內地下,向外排。明顯是對建築起保護作用。這些時代特性(即曆史性)能幫助人們去觸摸曆史。
據了解,許氏宗祠也做過抗日民團訓練部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據點,是茂名人民抗日鬥爭及解放戰爭的重要見證,屬革命遺址之一。許氏宗祠2010年5月10日被批準為廣東省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新坡村是一個自然村、相鄰儲良村、東方村、鬆木山村、南山村,友好好客,物產豐富,物華天寶。村內有植物油加工廠、鞋廠、成型煤廠、電纜廠、構件廠等。主要農產品:青豆、青椒、蘋果、蓮藕、香蕉、卷心菜、綠蘋果和桃子。村內有氟鎂石、海蘭寶石資源。
本族名人
明清以來,茂名許氏族人,英才輩出,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和人文價值明清以來,許氏族共出了2名進士、5名舉人、17名貢生、監生322人,武生27人,賞戴花翎、藍翎9人,封資政大夫12人,封奉直、奉政、通奉、朝議、資政大夫41人。皇帝封賞旗幟32麵,更有全國罕見的一家連續不間斷八代封資政。輝煌兩百多年。
許汝韶
許汝韶,(1834-1894年),清同治丁卯科亞元(全省第二)舉人, 任四川知縣,高州府高文書院主講,山長(校長)、督修高州郡城、光緒《茂名縣誌》主編,著有《三餘堂》文集。
許汝賡
許汝賡,(1850-1894年),詩人。光緒任午優貢全省第四名,廣東著名詩人,受兩廣總督張之洞之邀,出任新式學校廣州廣雅齋齋長(校長),著有《廖天一齋》詩集,現存古體詩、詞600多首。
許景邵
許景邵,(1880-1928年),少年入清太學,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學士,與將介石的政要秘書,高州楊永泰同班同學,上世紀20年代任《羊城晚報》主編(一百年來許氏共有三人主辦羊城報,還有六七十年代許銘年該報主編,九十年代許光輝任總編、社長)。
民國期間有國會議員1人,廣東省議員1人,北京大學畢業3人,國務院參議1人,廣東省長公署谘議2人。新中國成立後有廳、副部級幹部多名,北京大學畢業2人,中山大學畢業70人,留學11人,科處級幹部舉不勝舉,大學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30人,全國著名鐵道專家、醫藥學家各1人,新坡許氏還有一人在五十年代初舉行全省中國象棋賽奪得冠軍、一人二胡獨奏比賽全省第一。現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1人。
許氏還有鼎盛的農耕富足文化。經曆了幾百年創業,許氏在1929年統計時,擁有祖償田和各房子孫私田,共有近4萬畝良田。紅頂商人許清俊(1822-1915),個人後及子孫擁有過萬畝良畝。致今還流行,新坡許氏的田地,橫跨三縣,若一人從早至晚步行不用出別家人的田地。
許氏宗祠是茂名涉台及海外華人重要文物許氏宗親在台及海外人數達5000多人,地位尤為顯赫。曆年,省領導及茂名市委書記、政協主席等領導多次接見回鄉許氏要員,意義非凡。90年代,旅美族人許國樞(1925—)是美國著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田納西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學大師王力高足。其時回鄉祭祖,獲市政協吳兆奇主席接見。
1982年,國民黨中將梁仲江(第37軍副軍長、1949年初退役回廣東,派任湛江市長。)率子梁繼承、媳許蓮芳(新坡村人)回國省親、考察投資,獲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接見。
許銘鬆
許銘鬆(1933—)國民黨師級軍官,曾任台灣國防部高參,國民黨十五大代表,財團法人廣東高雷會館董事長。目前,茂名台資企業九十多家,投資總額一億多美元,涉及石化、電子、建材、旅遊、製藥等多個領域,廣東高雷會館功不可沒。2008年7月率團回家鄉促進經濟、文化、鄉情交流活動,繼續尋求擴大合作空間,共同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為兩岸茂名鄉親謀福祉。
許銘鬆與國民黨領袖連戰、馬英九、蕭萬長,還有與親民黨領袖宋楚瑜等都交往甚篤。曾為國民黨及馬英九重返台灣政壇,許銘鬆領導主持的廣東高雷會館發揮積極作用。許銘鬆分別有與各領袖單獨合照並贈送回宗祠現掛留念。2008年7月許銘鬆回鄉時獲茂名市委書記羅蔭國、茂名市政協副主席。
祭祀活動
農曆二月十九春祭日,數百名許氏子孫從海內外趕回宗祠拜祖念先祈福。有專程從台灣趕飛回大陸拜祖的一對許氏父子表示,身在台海,根在大陸,親曆目睹大陸民俗活動氣氛熱烈,今後每年都要抽時間回老祖宗祠堂祀祖,盡中華子孫孝道。春節、元宵、清明節、冬至節氣都有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