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多彩多姿的貴州 3 古鎮篇(下)青岩古鎮

(2021-04-13 15:08:32) 下一個

貴陽周邊有好幾個古鎮,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岩古鎮。青岩古鎮因明朝屯兵而建鎮,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古鎮建立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這裏在曆史上就是交通要道、兵爭之地,原為土城,經過數百年曆史滄桑,多次擴建,逐漸由土城變成街道縱橫交錯的石頭城。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對西南邊陲的管製,設立貴州衛指揮使司,青岩設屯堡,以控製川、滇、湘、桂驛道。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七十二寨,控製八番十二司。隨著曆史的進遷,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小鎮逐漸由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發展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石屋石路、街巷縱橫的石頭城。用巨石壘築城牆於懸崖上,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內街巷以石鋪路,12條主街縱橫交錯;以場壩為中心,青岩古鎮成為千家之邑。小鎮古跡眾多,有兩祠、五閣、八牌坊、九寺、八廟、洋教堂等宗教寺院,還有狀元府、書院、萬壽宮、水星樓等等老建築,當年的繁華程度可見一斑。青岩雖處在大山之中,卻一點也不封閉。它始終敞開大門,招攬天下客,接納各種文化。各地來到商賈建立自己的會所,帶來了各地的習俗和宗教。儒、道、佛在這裏都很興盛,僧人在這裏建立九座佛教寺院。道士雲遊至此,找到了洞天福地,於是建起了八廟五閣。隨著屯軍的到來,儒教傳了進來。人們以“耕讀持家”。不僅耕地還有讀書,李趙張幾個大姓共同開辦青岩書院,並在朝陽寺內辦起免費義學。小鎮出了不少秀才、舉人和進士,甚至還有天下奪魁的狀元。青岩雖小,但尊孔的、崇道的、尚佛的、甚至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都有。經600年悠悠歲月,各種文化在這裏傳播交融,各種思想在這裏回旋激蕩,爆發出耀眼的火花。一個“千家之邑”,竟然有“九寺、八廟、五閣”,近代又有天主教和基督教,辦起新式學堂,時代前進的腳步一點不輸於山外的大都市,這與我前文所說的封閉的天龍屯堡截然不同。另外中國曆史上第一家民間代辦信局也是由青岩人氏蘇抗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立在青岩。居考證,這是中國最早的信局,比首家公辦郵政信局還早了8年。古鎮還有許多近代曆史遺址:抗戰時期,許多名人來此地避難。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岩設立安宣點,許多領導人的家屬被疏散到這裏。其中有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博古的親屬都在此地居住過。青岩還保存浙江大學的舊址。1939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浙江大學搬遷至貴州。大部分師生遷至遵義,但一年級和先修班分散設在青岩。教室、圖書館、辦公室設立在龍泉寺,學生們住在慈雲寺,實習場和教職工宿舍則分別設在圓通寺和黑神廟,當年的學生就是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學習。如今青岩成為5A級景點,每天來此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小鎮商業氣息太濃,橫縱交錯的街巷中鱗次櫛比地排列著一家家商鋪,狹窄的青石板小路上熙熙攘攘擠滿了遊客,古鎮的寧靜一去不複返了。

俯瞰青岩,古鎮的繁華可見一斑(網圖)      

未進城門酒已看見城牆外古色古香的建築

北門是青岩鎮最大的一座城門,雄偉堅固。青岩鎮以石頭依山勢修築城牆,東南西北各開一城門

石頭城牆在山中蜿蜒,你可沿著城牆向上爬,俯瞰古鎮全貌。我們帶著老人不變攀爬,隻是在狀元旅館遠遠眺望蜿蜒的城牆

古鎮裏熙熙攘攘擠滿了遊客。南北明清街巷的古屋已淪為商鋪,一家挨著一家看不到頭

偶爾也可看見當地的挑夫,跳著貨擔穿街走巷。一轉眼拐進旁邊一條偏僻的小巷沒了蹤影,這才是想象中古鎮應有的景象。

不時可見美女帥哥穿著古裝拍照

龍泉寺是鎮上最大的一座寺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寺院為三進四合大院,有大殿、配殿、戲樓、廂房等組成,還保存著珍貴的木雕藝術。青岩鎮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共存,各種宗教和諧共處,展現獨特的風格。

萬壽宮,建於清康熙年間,嘉慶三年重修。最早這裏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改建為道觀。文革期間被毀,現在看到的是最近重修的。看看這嶄新的門麵我不禁要吐嘈幾句,人家是整修如舊,這裏修得可是不能再新了。

趙家祠堂,當地著名紳士趙國樹曾任青岩鎮團務總理,清鹹豐年間帶領鄉親修建城牆,抗擊土匪。他能文能武,關心地方教育,並教子有方。四個兒子全部中舉人,其中三個中進士,最有成就的二兒子趙炯榮,竟然高中狀元,是貴州曆史上第一位狀元郎。          

文昌閣,文昌閣位於東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是文人學士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趕考之前,學子們都要來到文昌閣拜上一拜,以求文曲星保佑金榜題名

青岩鎮原有八座牌坊,經過文革多數已不複存在。我們眼前的這一座是最近新修的

財神廟,當街的半片小瓦房,可是燒香的人還真不少,看來發財還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

地戲舞台,正如前文中介紹,地戲是屯堡文化地特色,源於明代的軍儺,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後演變為地方驅邪納吉、征戰祭祀的形式 

我們隨著人群在商鋪間慢慢閑逛,這裏到處都是土特產,吃的、用的、玩的樣樣俱全

鹵豬腳又名狀元蹄,是青岩聞名遐邇的美食。無論是餐館還是街頭巷尾的小鋪,到處都可以看到黃燦燦、油汪汪的鹵豬蹄,不僅可以品嚐,還提供打包郵寄服務。

這家小店專賣竹製品,在這裏可以找到古色古香的竹器          

地方特色的繡花衣                

銀飾店,貴州少數民族居多,銀飾是他們的主要裝飾,銀飾店也算是當地特產

你能猜出這是什麽嗎?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大馬蜂窩!想象成千上萬的螞蜂從巢裏飛出,會不會頭皮發麻?

馬蜂窩旁一口大鍋,各種藥材和著蜂蜜煎熬,據說大補

各種糕點食物和地方小吃              

賣糍粑的帥氣小哥                    

背街,背街是青岩最有特色的一條小巷,在層層片石壘砌的石屋院牆之間形成窄窄的通道。青石板地麵經過百年衝刷磨礪,已變得如鏡麵光滑,泛起青黑色光芒。小巷路窄幽靜,依著地勢起伏,有著一種獨特的神秘感。

偶爾石牆的空隙間可見極有韻味的老房子

周恩來父親舊居, 1939-1941年周恩來的父親曾在這裏居住。同時在青岩居住的還有鄧穎超的母親、以及李克農、博古的家屬

美食

青岩的美食聞名遐邇,最著名的是鹵豬腳。傳說趙家狀元愛吃豬腳,請名廚泡製,配方得以流傳下來,故稱狀元蹄。狀元蹄采用一歲的豬蹄,用十種中藥入味,經文火溫燉、精心鹵製。食用時加上青岩特產的雙花醋蘸汁,味道特別鮮美。凡是來青岩的人無不例外都會品嚐這道美食。此外,豆腐圓子、米豆腐、糕粑稀飯也都是青岩著名美食。中午,我們來到這家翰林苑午餐。這是一幢兩層樓的老房子,老板將天井和院落改造成花園。水池裏的金魚搖頭擺尾遊動著,大水車吱吱呀呀地轉動,帶著小錘一下一下在石臼中舂著糍粑,很有一些舊時風情。我們在廊間坐下,表姐表弟給我們介紹小鎮特色菜肴,當然狀元蹄是少不了的。狀元蹄入口肥而不膩,香糯滋潤,酸辣味美。另外還有臭豆腐、小河蝦、豆花魚、糕粑稀飯等等,都非常棒。

翰林苑古香古色,在這裏進食十分愉悅          

三角梅形成的天蓬為客人遮住了太陽                                    

天井中擺放著一架古琴,可惜無人演奏                                               

池塘裏樹立著一座假山,金魚在水中搖頭擺尾歡快遊動                                   

上菜了,狀元蹄是青岩最有特色的菜肴,遊客必點。豬蹄用多種草藥熬製,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入口即化

新堡

青岩鎮實在太火,遊人接踵插肩擠滿了窄窄的巷道。貴陽政府想借青岩鎮的人氣,打造一個新的商業中心。於是在青岩鎮旁邊花巨資建立了一個新堡——青岩堡,想將青岩鎮的遊人分散過來。新堡打造得很好,街道寬闊、店鋪整齊,還有專門為小攤販準備的攤位,看上去整整齊齊、清清爽爽。可是事與願違,一步之遙、一字之差的青岩堡始終集不起人氣,建造的攤位和店鋪沒有人租賃,遊人也不過來。我們來到青岩堡,果然街麵一個人影也看不見,大小商店大門緊閉。整個堡子沒有商販也沒有遊人,四下裏空蕩蕩,靜悄悄如同一座鬼城,與幾步之遙的青岩鎮天差地別,形成強烈的反差。由此可見,青岩鎮的人氣是幾百年的文化底蘊積累起來的,不是簡單造幾個商店餐館就可換來。不過青岩堡的風景還是不錯,我們前前後後轉了一圈便打道回府。

青岩堡大門很有氣派                  

街上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大大小小的店鋪大門緊閉,十分蕭條

不遠處的大興國寺           

托塔女天王                                

堡中心有一個小池塘,水麵倒映著寺院、樹木,風景很美

因為沒有遊人,整個堡區疏於管理,池塘也沒有維修,棧道許多木頭已經腐爛,十分危險。新堡的教訓告訴我們,人氣不是一天可以積累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