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寧夏回族 2 銀川,舊貌換新顏

(2020-05-09 22:34:18) 下一個

2017年的夏天全國一片火爐,內地的高溫跟著我們的腳步從北到南。先是北方酷熱,我們六月底抵達時,北京的氣溫已經高達37oC。好在我們在北京的日子不長,幾天後便躲到涼爽的拉薩。從西藏回到武漢,熱空氣已轉到了南方,我隻能躲在家中足不出戶。武漢素有火爐之稱,每年夏天38oC以上的氣溫可持續一兩個星期。關鍵是武漢的熱是全天24小時的熱,氣溫不會因為太陽下山而減少。悶熱的夜晚,天空一絲風也沒有,燥熱可使人抓狂,因此武漢人也有了在外麵乘涼睡覺的習慣。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悶熱的晚上大街小巷整整齊齊擺滿了竹床,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外麵乘涼睡覺是武漢的一大奇觀。後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漸漸的家家戶戶都裝上了空調,武漢人在街上過夜的奇景才逐漸消失。近些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到處都出現多年不遇的高溫。相比之下武漢的情況卻大有好轉,反而是上海、杭州等地熱度高漲,大有取代武漢,爭奪火爐桂冠之勢。這不,武漢37oC ,上海早已過40oC 好幾天了。武漢的氣溫也在一天天上升,今天的天氣預報氣溫會上升到四十度,好在清晨我們就已啟程,離開武漢前往銀川。幾個鍾頭的飛行後,飛機按下雲頭下降高度,我從窗口向外看去,隻見地麵一片荒蕪, 貧脊的荒原一望無際,地麵豁裂著長長的大縫。雖說也曾在飛機上見過地麵寸草不生的景象,可是眼前的荒涼令人驚心動魄。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這是我第一次從天上俯瞰大西北,不料卻是如此惡劣、慘烈景象。心中一陣奇怪:銀川不是素有塞上江南的稱號嗎,為啥如此荒涼?一會兒我又將目光投向窗外,僅僅過了短短一兩分鍾,腳下的風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麵一片茵綠,一條大河蜿蜒在綠色的田野中,沿著河水一座座高樓整整齊齊,原來“千裏黃河富銀川”就是眼前這樣一幅畫麵。我立刻意識到腳下大概就是黃河,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有水的黃河。以前坐火車在京漢線上來來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車過位於河南的黃河大橋,橋下一片幹涸。在我的印象中,黃河沒有水!今天終於見到了有水的黃河,不由拿出手機左一張右一張地拍攝起來。

走出機場頓時感覺和武漢是兩重天。銀川剛下過雨,濕潤的空氣裏透出一絲絲涼意,令人十分涼爽愜意:我們從40 oC 的火爐裏逃到20 oC最舒適的環境,實在太幸福了。接機的朋友將我們順利送到下榻的酒店,迎麵走來接待的竟是一個智能機器人!重複一遍,這是2017年的夏天,那時智能機器人還非常少見,更別說作為酒店的領班了。北京、上海5星級大酒店都不曾見,沒想到西北小城倒是如此先進。我和她交談起來,她自我介紹名叫小微。小微很聰明有問必答,告訴我去前台辦理入住該怎樣走。與小微的交談很有意思,後來我幾次經過大堂,都會四下張望尋找小微的身影,可是不知為何小微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天終於又見到了小微,於是走上前去打招呼。我問她:小微你好,你還認得我嗎?顯然我的問題超出了小微的數據範圍,她愣了一愣答不上來。我假裝生氣說:你看我都記得你,可你卻不記得我了。小微倒是從容鎮定,臉都不紅一下(當然也沒辦法紅)緊接著我的話說:我當然記得大美女你呀。哇,居然有這樣拍馬屁的,對著大媽叫美女。當然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明知此話不能當真,心裏還是美滋滋的。一般的對話還真難不倒她,據說曾經有人調侃她,問:小微小微可否嫁給我?小微一點也不怵,似乎有些害羞地說:我才三歲呀。逗完小微我們出門,參觀這座素有“塞上明珠”之譽的西北城市。

一. 老城興慶區

銀川是我國西北的曆史文化名城。它西倚賀蘭山,東靠鄂爾多斯高原。巍峨的群山擋住了甘肅方向吹來的風沙,以及北方的冷空氣,黃河之水川流不息由南向北從中部穿過,帶來了豐富的水源,灌溉出一片沃土 ,銀川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銀川古稱興慶府,是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西夏王朝的古都。如今銀川是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窗口。城市分為舊城和新城,舊城興慶區不大,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築,包括南熏門、鼓樓、玉皇閣、承天寺塔、海寶塔等。銀川是回族人聚集的城市,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城內坐落著大大小小許多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南關清真大寺。近年來政府還新修了中華回鄉文化園,園內包括回族博物院、金色禮儀大殿、回族民俗村等景觀。整個園區仿照印度的泰姬陵,純白色的主建築,左右各一條長廊,清澈見底的池水,整體建築氣勢恢宏、莊嚴肅重。

銀川鼓樓又被稱為“十字鼓樓”,其整體結構嚴密緊湊,造型華麗,遠看像一個小城堡。鼓樓位於老城區的中心,總高36米,由台基、樓閣、角坊組成。台基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台基上又建了三層樓梁架,後因款絀停輟。直到民國6年(1917年),才由寧夏縣知事餘鼎銘接續重建,並在四角增蓋了券棚頂角坊。台基下為洞形十字通道,與解放東街、鼓樓南北街相通。1949年,銀川和平解放,解放軍十九兵團穿過鼓樓門洞,舉行入城閱兵儀式。那條由軍人扛槍走過的街道從此改名為“解放街”。

南薰門又稱南門樓,為銀川古城六大城門之一,是至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城門樓。南薰門始建年代不詳。相傳1020年西夏黨項族首領夏王李德明(李元昊之父)將都城從靈州(靈武)遷至懷遠(銀川),大起宮室,擴建城池。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於戰火,民國初年再次修複。南薰門高27.5米,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簷二層樓閣。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簷彩繪,紅牆碧瓦,氣勢宏大。1953年,寧夏政府拆除了南薰門東西兩側的城牆,開辟了南門廣場, 是銀川市舉行重大慶典集會的場所。1979年又在門樓兩側修築觀禮台,使得其外形與天安門有幾分相似,素有“小天安門”之譽。

除南熏門外,其餘五座城門已經全部拆除,這裏是原西門的位置樹立的一座碑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與西寧的東關清真大寺、蘭州的西關清真大寺同樣知名,是寧夏最大的清真寺。南關清真大寺始建於明朝末年,幾經破壞,現在的大寺為1981年重建(位置已不是曆史上的位置),是一座有著濃鬱的伊斯蘭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南關清真大寺是銀川回民舉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每逢主麻日或回族傳統節日時,成百上千的穆斯林聚集於此朝聖禮拜。它也是銀川唯一可以接待遊客的清真寺,允許在非禮拜時間進去參觀。很多國家的領導人來這家清真寺參觀過,一樓的陳列室內有許多穆斯林名人和國家首腦造訪的照片。

新城金鳳區

新城金鳳區是銀川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我們下榻的賓館就坐落在新城金鳳區。銀川湖泊濕地眾多,有“七十二連湖”“三大濕地”之說。賓館旁的閱湖便是銀川最大的濕地公園,其水域廣闊,生物種類豐富。信步走出賓館極目遠眺,公園風光旖旎,景色秀美,濕地內水草豐美,百鳥飛翔。這裏有植物114種,鳥類10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禽類二十多種。每年夏天數十萬隻飛鳥在這裏繁衍棲息。

銀川是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窗口。在國際戰略部署上,是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梁經濟走廊的核心城市。這一點從新區的市容環境上,一眼就可瞧出。從機場到賓館,沿路街道整齊道路寬廣,滿目的異域風情。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斯蘭風情的超大廣場:中阿之軸。中阿之軸景觀道路長2100米、寬58米,以伊斯蘭長亭、景觀水係、大型雕塑和綠化帶組成。中阿之軸是為紀念中阿經貿論壇永久落戶銀川而修建,位於銀川閱海灣CBD,是銀川的特色景觀。被中阿之軸的異域景觀吸引,盡管天上下著小雨,我還是請司機停下車,拍了幾張照片。

後來我又幾次來到這裏。中阿之軸文化景觀設計宗旨在於延續絲綢之路平等貿易精神,打造銀川和中阿交流的城市中軸。景區分為3個相對獨立的人文景觀區,由伊斯蘭長亭、景觀水係、大型雕塑和綠化帶組成。整體設計傳承傳統阿拉伯文化的幾何對稱形式,伊斯蘭長亭、新月形的雕塑、高高的宣禮塔、還有到處可見的阿拉伯文字,整個景觀充滿阿拉伯風情。

近年來中阿之軸的阿拉伯風格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認為是“去中國化”“鳩占鵲巢”。有人評論:“中阿之軸最大的險惡用心,就是將在華夏大地上將阿拉伯文明同中華文明抬升到同等位置,為鳩占鵲巢做鋪陳準備”。因而據說2018年開始,銀川對中阿之軸做了大量的改造,將彎月改成了富有中華文明特征的玉璧。除此之外,阿拉伯式石雕將改造成中華民族的走馬燈式樣、阿拉伯宣禮塔式燈柱改為華表式樣、阿拉伯式穹拱亭改為中華式涼亭。原有的阿拉伯風格景觀改造為中華玉璧、團結亭、中國結等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景觀,連年耗巨資修建的中阿之軸中的阿拉伯風格元素全部清除,一律恢複為中華民族傳統風格。改造後的中阿之軸連名字都不複存在,將會改名為團結路。看到這個報道後我有些哭笑不得,這大概就是政治吧。一切為了政治需要,浪費再多錢又算得了什麽?不知道如今的中阿之軸是個什麽樣子。

據說原先宗教風格極其濃鬱的中阿之軸正在改建以突出中國化。所有異域風情建築均以圍欄擋住,從工地上的改造海報來看,所有阿拉伯風格建築都會被取代       

2019年網上看到的照片,新月已經被玉璧所代替

改造前(左)後(右)

寧夏博物館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最好的去處便是博物館。寧夏博物館位於金鳳區,和銀川大劇院、寧夏圖書館,共同構成了市民學習、活動的中心區域。博物館平麵呈“回”字型布局,與回族的“回”相呼應。博物館2008年建成,建築恢宏大氣,外牆上還有很多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浮雕,反映出寧夏曆史文化的遺存。博物館館藏文物共4萬多件,一級文物157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誌文支座為鎮館之寶,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博物館為三層,一層有《石刻史書》展廳,主要展出賀蘭山壁畫。二樓是主要展廳所在,《朔色長天》是寧夏通史展廳,展出寧夏出土的從史前古人類遺址到清朝的文物,講述了寧夏文明傳承。《大夏尋蹤》館,展覽西夏文物300多件,包括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等國家極珍品。三樓是《回鄉風情展》 展出穆斯林文化和伊斯蘭曆史文獻,包括各種《古蘭經》。。

具有回族特色的寧夏博物館

寧夏大劇院              

一樓是《石刻史書》展廳,主要展出賀蘭山壁畫

獸頭鑾鈴(西周)寧夏固原出土。鑾鈴是裝在馬車車廂上的鈴鐺,用來提醒往來人車避讓,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喇叭

回首臥式錯金銀銅羊(西漢) 寧夏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寧夏彭陽縣漢代古城出土。銅羊臥姿,脖頸彎曲,回首張望,雙目凝視,表情祥和。通體采用傳統的錯金銀工藝,從鼻梁過脊至尾端縱貫一條金線,身體兩側則用細如發絲的金銀線鑲嵌出卷曲羊毛圖案。銅羊做工精良、生趣盎然,顯示了漢代鑲嵌技藝和製作水平,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射獵圖金方奇(隋) 寧夏鹽池縣青山鄉古峰莊出土。金質,長方形,牌飾正中鑄刻射獵圖,中心上方刻一位頭戴插羽寶冠、身著鎧甲、足蹬靴、腰插箭袋、滿弓待發的武將形象,胯下坐騎鞍韉俱全,健步奔馳;武將左右下方各有一位戴胄著甲、挽弓跪射的勇士,三組人物與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虎、豹、猿等猛獸構成一幅生動激烈的追捕畫麵。器物左下右三邊還刻有56字銘文和26字落款。銘文中有良工刻苟,遺茲方奇的字樣,是一件罕見的珍貴文物。

胡旋舞石刻墓門(唐) 寧夏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寧夏鹽池蘇步井鄉出土。胡旋舞石刻門是一座唐代墓葬的墓門,出土時為成套的兩扇緊閉的石門。這類題材的石刻作品,是我國唐代墓葬中首次發現胡旋舞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種樂舞,出自於西域小國康國,對其隻有一些史書記載,並沒有實物佐證。胡旋舞石刻墓門填補了這一空白,其正麵鑿磨光滑,鐫刻非常清晰、典型的胡旋舞圖案。兩扇墓門上,各淺浮雕於一個跳胡旋舞的男性。舞者深目高鼻,虯須鬈發,胸寬腰窄,上著窄袖衫,下身穿貼腿緊裙。兩人舞姿熱烈奔放,略有不同。周圍陰刻出卷雲紋的圖案,營造出舞者騰雲之上的意境。胡旋舞石刻墓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鎮墓獸(唐) 一般是外形可怕的怪獸,被用來辟邪,守護墓室,防止鬼怪進入

鎏金銅牛(西夏) 寧夏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寧夏西夏陵出土。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肢而臥,牛角豎立,兩耳豎起,雙眸遠眺,體態健壯,比例勻稱,牛頸有皺紋,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鎏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石馬(西夏) 西夏陵出土。西夏陵月殿中的石生相,石馬和石牛。考古者發現石生相的排列是馬頭朝外,牛頭朝內,寓意馬出牛進,騎馬打仗,耕牛種田,西夏已從遊牧民族轉化成農耕文化。

琉璃鴟吻(西夏) 鴟吻也叫螭吻,為古代宮殿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之意。這件綠釉鴟吻為龍首魚尾造型,遍飾磷紋。民間相傳鴟吻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火,所以民間將其用於宮殿的屋脊兩端,象征為辟除火患災害。綠釉鴟吻出土於西夏王陵3號陵,是西夏王陵建築屋頂上的構件。其形體碩大,可推測當年王陵宮殿之宏大。

石雕力士誌文支座(西夏) 寧夏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寧夏西夏陵出土。支座為白砂石質正方體圓雕,男性人像,麵部渾圓,顴骨高突,粗眉上翹,雙目圓睜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顎置於胸前。裸體,腹有肚兜,肩與頭齊,肘部後屈,雙手撐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三行,計15個字,背部刻有漢文為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的獨特風格。迄今在西夏陵區多座帝陵的碑亭遺址中,他們是馱碑的碑座,取代漢族馱碑的贔屭,是黨項特有的碑座。已出土這類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柳毅傳書故事銅鏡(元) 銅鏡紋飾內容反映的是“柳毅傳書”故事中“涇水托書”的情景。柳毅傳書故事源於宋代《太平廣記》,宋金元時期在民間流傳廣泛,反映故事情節的畫麵也大量出現在各種生活用品上。此銅鏡畫麵清雅空靈、精致謹嚴、意境深邃悠遠,頗具宋金山水畫之妙。

長方形鏤空銅牌飾(元末明初)

銀川地圖(明)

豆青梅枝紋瓶(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