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7 山西行 1 五台山(上)

(2018-06-17 19:40:55) 下一個

2017 我與佛教結了緣,先是去了號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接著又來到四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最後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紮西倫布寺等各個寺院一一參觀下來,各地佛陀的寶相莊嚴印進了腦海。由於俗事繁雜,五台山的遊記開了一個頭就擱筆了。如今重新拾起筆來,時間已經悄悄進入了新的一年。但我決定還是按照當時的時間繼續下去,也是旅程的真實記錄。

今年是佛曆2561年,公元2017年。2500多年前,佛說:東北方有座清涼山,山號五頂,文殊率童子遊行居住,為眾生說道講法…… 後來清涼山果真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它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另外三座分別是: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佛教中為般若化身,般若即智慧,為弘揚佛法主動降生人間,是釋迦牟尼的上首大菩薩。五台山也由其建寺曆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而位居四大名山之首席地位。兩年前朋友秦就和我相約前往五台山,但一直沒能成行。今年4月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們終於踏上了五台山朝拜之路。清晨一行四人駕車從北京出發,高速公路暢通無阻,我們的小車一路飛馳。天上間或下著小雨,小高說:五台山今天有雪。車至忻州市從高速公路下來,還未進山沿路便可見到大大小小的寺廟,我們不禁感歎五台山不愧是佛教名山。天雖然依然陰沉,但雨雪早就停了。接待我們的是管理處的趙先生,他笑笑說:歡迎歡迎,今晨降雪又停是最好的征兆,這意味天降甘霖,但又不影響參觀,看來你們皆是有緣人。一句話說得我暗暗有些慚愧,我們此行的目的好像旅遊大於朝拜,但無論如何,我們是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也算得上是有緣吧。據趙先生介紹,五台山是全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和黃廟(藏傳佛教)共存的佛教道場,是漢藏宗教融合的佛教聖地。現有登記在冊的寺廟有86座,加上正在建造和沒有注冊的一共有108座;僧人2300名,其中包括193名藏傳佛教僧人。一邊說著一邊帶領我們前往參觀,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兩天裏參觀了十幾座最重要的寺院,進入了一些平日裏不對遊人和香客開放的地方,並與高僧、法師交談,和僧人們共同進餐,體驗其生活,真是收獲良多。

坐落在五台山間的寺院有百餘座          

五台山其實並非一座山,而是一係列山峰群,其中最重要的有五個山峰,其分布好像一個握住大圓球的手掌,峰頂無林木且平坦寬闊,故得名五台山。其中東台望海峰、南台景秀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和北台葉鬥峰,每座山峰上都有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然而一般香客或遊人口中的五台山其實是指台懷鎮,一個地處五大山峰懷抱中的秀麗小鎮,它是五台山的心髒,眾多的寺院廟宇主要都聚集在這裏:鎮北有靈鷲峰,亦稱菩薩頂,傳說文殊菩薩曾在山頂顯靈。鎮中心,坐落著著名的顯通寺、塔院寺,一座巨大的白塔高聳,塔中藏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鎮東北一座雲霧繚繞的小山峰,人稱黛螺頂,寺內供奉五方文殊像,亦又被稱為小朝台。朝拜此處的文殊菩薩,猶如同時登上五頂。另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廟宇遍布五峰山間,每個寺院都有其特點,我們的行程便從菩薩頂開始。

五台山之五峰猶如手握大球的手指,掌心為台懷            

遙看菩薩頂                                                     

俯瞰台懷鎮                                         

菩薩頂

菩薩頂是五台山的一座重要寺廟,坐落於靈鷲山上,供奉真容文殊菩薩。菩薩頂曆史悠久,最早建立於北魏孝文年間(公元471- 499),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重建,由於文殊菩薩曾在這裏顯靈露出真容,故而改名真容院。北宋時重修,並鑄有萬尊文殊銅像供奉寺內。明朝時期又對寺院進行了修建,始有菩薩頂之稱謂。清朝時期菩薩頂達到了鼎盛,成為皇家的禦用廟宇。清朝皇帝信封藏傳佛教,順治十三年將之改為藏傳黃教喇嘛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皇帝曾先後13次來此地朝拜,其中康熙來過5次,乾隆來過六次。碑院中至今還保留兩座漢白玉四棱蛟龍禦碑,碑身四麵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中文字碑文,為乾隆禦筆。內容分別是乾隆第5次(1786年)和第六次(1792年)朝拜五台山時,書寫的朝台感懷七言律詩。站在靈鷲峰下向上張望,108級台階猶如天梯,十分陡峻,天梯上麵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沿著108級石階登上菩薩頂,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爬上台階來到平台,平台中間矗立一座巨大的牌坊,牌坊為三門四柱七簷,等級僅次於北京皇宮中的九簷牌坊,中門匾額為康熙禦筆“靈峰勝境”。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牌樓之後山門的紅牆上開著兩扇圓形的窗戶。趙先生指著高高的山門向我們介紹,傳說廟宇的布局是為龍頭:牌樓的正門為龍口,旗杆為龍角,石階為龍舌,而園窗則為龍耳。至於龍眼,趙先生賣了個關子,我們也隻能耐心等待他的謎底。

108級台階將108種煩惱踩在腳下                  

“靈峰勝境”為康熙禦筆                      

牌坊旁的旗杆                               

菩薩頂的布局是個龍頭:牌樓為口,旗杆為角,石階為舌,紅牆上的兩個園窗則為龍耳

登高覽勝回身四望,遠處的山近處的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築群,盡收眼中,深感“靈峰勝境”之妙       

五台山的大多寺廟都是青磚黑瓦,隻有菩薩頂由於是皇家寺院,其部分廟宇采用皇家的建築規格,上覆黃色琉璃瓦。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體建築,上覆黃色琉璃,樑架上懸掛乾隆禦筆橫匾:心印毗曇。室內掛滿了唐卡,雕像陳設具有濃鬱的藏族文化風格。佛壇上供奉著三世佛,三世佛前供奉宗喀巴大師。院子裏到處是皇帝禦賜的石碑,其中最為醒目的“五台聖境”為康熙皇帝所題。東禪院的碑亭樹立者兩塊乾隆皇帝的禦碑,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篆刻的碑文講述了菩薩頂的曆史和乾隆朝拜五台山的經曆。參觀完寺院趙先生為我們找來了利民法師向我們介紹寺廟的情況: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的黃教廟宇,五台山漢藏佛教融合,有喇嘛寺院十多座。喇嘛教分為菩薩頂紮薩克和鎮海寺章嘉兩大係統,僧人來自全國各地,大多為藏人、蒙古人,利民師傅本人就是一位蒙古人。各民族僧人在這裏和睦相處,共同研究佛法修行參道。                             

菩薩頂為皇家寺院皇帝行宮,部分建築上覆黃色琉璃瓦      

庭院裏到處都是禦題石碑             

“五台聖境”為康熙親題                   

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四棱蛟龍禦碑               

大殿內金碧輝煌,供奉著三世佛和宗喀巴大師                                   

蒙古僧人利民師傅和他的徒弟                

顯通寺

顯通寺位於台懷鎮中心,是五台山最大、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時間略晚於洛陽白馬寺數年,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寺院初名大孚靈鷲寺,後經北魏擴建,唐太宗重建,明太祖賜匾等曆朝反複修建,並多次易名直至清康熙時期改名為大顯通寺沿用至今。寺院現存格局為清代規模,有各種建築400餘間,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其殿堂、廂房布局嚴整:沿著中軸線上排列著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樓等7座殿宇。從建築學的眼光來看,顯通寺有三個不可錯過的必看點:全木結構的大雄寶殿,全磚結構的無量殿,以及全銅結構的銅殿,統稱為顯通寺的三寶。現在請你跟著我腳步,走進山門沿著中軸線慢慢參觀。

顯通寺位於菩薩頂腳下,從這裏看去龍頭的布局更加清楚    

進入寺內趙先生立即給我們揭開先前的謎底,文殊殿前兩口水井便是龍頭中的龍眼

進入寺內首先看到的是觀音殿,這是整個五台山廟宇群中一座最有故事的觀音殿。相傳,唐代日本僧人慧鍔前來五台山參拜,並於這座觀音殿內請得觀音菩薩像東渡日本。不料船到普陀山時,海上浪高風急,鐵蓮繞舟,菩薩不前。慧鍔無奈,隻好將菩薩像留在當地。山民張氏目睹海上奇觀,舍宅供奉,得名“不肯去觀音院”,後來普陀山逐漸發展成為觀音道場。如今仍有五台山的僧人們前往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朝拜他們自己的觀音菩薩。

大文殊殿位於觀音殿南麵,殿內供奉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是五台文殊共處的殿堂。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其後是甘露文殊。後排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以及東台聰明文殊。

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也是該寺的主殿,是寺院的第一寶。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大殿,其特點為高台階、承重柱、大屋頂、活動牆,橫梁上懸掛著乾隆禦匾“真如權應”和光緒禦匾“欽福銘恩”。殿內供著三尊佛像:釋迦牟尼佛居中,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分坐西東。兩旁為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大雄寶殿還是舉行佛事活動主要場所,可以容納一千多人作法事。我們進入寺院時正好碰到一個中小型法會結束,近百名僧人從殿內魚貫而出,那陣勢已經很是可觀。

無量殿是第二寶位於大雄寶殿之後的第四重殿,是一座全磚結構建築。整個大殿沒有一根橫梁,故又稱無樑殿。殿高20米、麵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麵看是一座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一層三間穹窿頂磚窯,其型製奇特、雕飾精細,巍峨敦厚、宏偉壯觀,是中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殿內供奉銅鑄毗盧佛, 並有一座明代的木質十三層寶塔,是中國寶塔的最高級別。

再向後是千缽文殊殿,供奉鑄於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其造型奇特、端莊秀麗。銅像前麵上疊五個頭像,胸前六隻手臂,其中兩隻手捧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頭像背後伸出千隻手臂,每隻手中都捧著一個金缽,缽子內坐著佛陀,這座銅像又被稱為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國內十分罕見。

銅殿坐落在千缽文殊殿之後,便是顯通寺的第三寶。據說明萬曆年明神宗母親篤信佛教,明神宗為感謝母親而建,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銅殿鑄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共用銅10萬斤,傳說是由妙峰祖師化緣而來。他出外雲遊多年,走了13個省、1萬家人家、化緣來10萬斤銅,建造了此銅殿。殿內正中供有銅鑄文殊坐獅像,金容滿月、麵目慈善。四壁的隔扇上鑄有萬座小佛像,各具神態、無一雷同,小巧玲瓏、滿屋生輝。銅殿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結構嚴謹、布局精巧、雕鏤細致、瑰麗輝煌,是精美絕倫的稀世珍寶。由於銅殿表麵氧化變色,近年修葺時將表麵渡上一層金,使得銅殿更是光芒四射,耀眼奪目。連同殿前的三根塔柱,在陽光下金光閃閃,晃得讓人有些睜不開眼。

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如今隻留下兩座。銅塔玲瓏秀麗,高8 米、八麵十三層,須彌座塔基。塔身內置佛像,外鐫經文。塔基上鑄有許多精致僧人坐像形態逼真,四角更有四大金剛托塔。西塔下層的角落鑄有一大如拇指的小銅廟, 內坐小小的土地爺。據說一次康熙來朝台,看見這個小土地廟,不禁莞爾,信口譏笑:好大的土地。不料寺院主持非常機敏,立即接口謝恩,於是皇帝的金口玉言,這個小小的土地爺被封為保佑山西最大的土地神仙。

圖二右下角便是那座“大大的土地爺”

銅殿之後是最後一進大殿:藏經樓,由於其居高臨下俯瞰全寺,又被稱為後高殿。殿內藏有華嚴經字塔,字塔由蠅頭小楷組成,在一丈八尺長、六尺寬的白綾上書寫華嚴經80卷,共60,0043字,由康熙年間蘇州人士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書寫完成的作品,非常珍貴。

至此顯通寺中軸線上七進院落全部走完,但這並不代表顯通寺的參觀已經結束,除了三大特色殿外,還有童謠聲稱寺有四怪:山門斜著開,鍾樓建在外,經閣前後蓋,殿殿文殊在。要說地位顯赫的顯通寺山門為何斜著開,其原因是它原本不是山門。顯通寺與位於下方的塔院寺原本是一家,明萬曆七年對寺院進行改建,將塔院獨立成寺。一道青磚牆相隔將寺院分為兩家,山門也就隻好斜著開。分開後的兩個寺院後來的發展也不相同,顯通寺保持著漢傳佛教,而塔院寺發展成為藏傳黃教密宗。

一道磚牆將白塔從顯通寺隔離出去

山門之外的鍾樓居高臨下,登上樓頂五台中心區域的風景盡收眼底。鍾樓裏懸掛著五台山最大的銅鍾,幽鳴鍾。由於其鍾聲渾厚悠長傳播甚遠,又被稱為長鳴鍾。鍾麵篆刻著楷書佛經一部,達萬餘字。據說大鍾用銅9999.5斤,差半斤到萬斤,這是因為皇帝的禁忌,民間不可觸碰“萬”字。

塔院寺

塔院寺原為顯通寺的塔院,後因主持之位的紛爭而分出。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塔院寺改建竣工後,明神宗賜額“大塔院寺”,塔院寺從此獨立成寺直到如今。塔院寺最大的特點是院內的兩座佛塔:大白塔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小白塔供奉文殊菩薩的一縷金發。塔院寺為藏傳黃廟,其建築兼有漢藏佛教風格,分為三個院落:右為大白塔院,左為文殊發塔院,中間為方丈院,並有藏經樓,內藏漢文、藏文、和蒙文經書兩萬餘冊。

塔院寺為黃廟,一排長長的轉經筒將藏傳佛教風格體現出來 

藏經樓裏保存有漢藏經文兩萬餘冊  

塔院寺最珍貴的是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供奉在大白塔內。據記載,唐朝以前這裏就有一座二層八角塔,後被毀。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寺院重修寶塔,請來尼泊爾匠師修建成藏式喇嘛石塔。大白塔全名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塔高75餘米,周長83餘米。塔上共有風鈴252個,每當清風吹過,風鈴叮當作響,清脆悅耳。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中心,無論站在哪裏,都可以看到他那白色高大的身姿。

台懷鎮任何一處都可見大白塔的身影       

寺中還有另外一座略小的石塔,塔型與大白塔相似,通高10米,供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頭發,稱為文殊發塔也叫小白塔。相傳很早以前,每年三月寺院都有“無遮大會齋”向民眾發放齋食,無論僧俗貴賤、無論男女老少,來著有份。這一年一位貧女帶著二子一犬來到寺院,剪下一縷頭發作為供奉,要求得到餐食。分配齋飯的和尚給了她母子三人每人一份,貧女卻說狗也是生命也需一份,和尚勉強給之。不料貧女又說自己腹中有孕還要一份,和尚大怒斥之貪得無厭。貧女分辨眾生平等,肚裏的孩子也是一條生命,隨後化出真身離去。原來貧女乃是文殊菩薩化成,來到人間文宣揚佛道平等。二子為坐下童子,犬為其獅子坐騎。和尚後悔莫及,遂建造白塔將菩薩留下的頭發供奉起來。

塔院寺另外還有一件其他寺院沒有的榮耀:接待過新中國的開國領袖。1948年毛澤東率黨中央機關離開延安東渡黃河前往西柏坡,路經五台山,曾在塔院寺住過幾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當時下榻於方丈院的東跨院。如今這裏開辟成毛澤東路居陳列館,供遊人參觀。有民間閑話流傳,據說毛曾與高僧交談,高僧贈予他“8341”幾個數字,意思為毛澤東享壽83年,領導中國共產黨41年。毛澤東後用這個數字命名中央警衛部隊。不知是湊巧還是確有玄機,從1935年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到其1976年去世,正好41年,享年83歲。

毛澤東雖不食煙火,但也受人朝拜                                 

五爺廟

五台山五峰高聳,山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關於五台山民間有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五台山原本是尖尖的五個山峰,而且炎熱難耐,人們苦不堪言。文殊菩薩化身為遊僧去東海向龍王化緣清涼石。龍王本不欲給之,道:你若拿得動便可搬去。不料菩薩使了個法術,將巨石變成一顆石子帶走放置五台山。頓時整個地區涼快下來,變成涼爽宜人的清涼山。不想這清涼石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後的休息之處,小龍們回來後不見清涼石,便來到五台山討要。一句不和便大鬧起來,龍尾掃過,五座山峰全部被削平,五台山變成了今天的模樣。文殊菩薩法力無邊,他降服了小龍王們,並讓它們住在北台頂,保佑一方風調雨順。五爺廟便是人們供奉五條小龍的龍王廟,創建於明代,是五台山一座年輕的廟宇。雖說五爺廟麵積不大,曆史不長,如今卻是香火最盛的廟宇。據說在這裏許願非常靈驗,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其風頭大大超過了五台山其他幾座曆史悠久的名寺古刹。五爺廟既是龍王廟,其建築當然和一般的佛教寺院有所不同。最有意思的是五龍王殿前有一座戲台,與佛菩薩一心清修不同,五龍王愛熱鬧,喜聽戲。於是人們在殿前搭起戲台,每年六月廟會期間,都會殿門大開,名戲、名角都會爭相在此演出,以此贏得龍王歡心而風調雨順。久而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係列民俗活動,是五台山最熱鬧、香火最旺的廟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haqioji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毛小毛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非常詳細的普及山西佛教名寺五台山的知識。圖文並茂,很不容易!
老九 回複 悄悄話 寫的不錯,本老漢很久以前也去五臺專住一周,有幾點作者未寫清,五爺廟的香爐為何在寺廟外?全國寺廟唯一 一個香爐不在寺廟內的寺廟.這是五臺一絕,至於8341我在20多年前在眾多書報雜誌上包括文城上寫過,比這精彩多了,五臺有一個極隱密,又大的寺廟叫尊聖寺,人跡罕見,不去可惜了,我與僧人共處,長聽僧人說五臺,收獲頗豐,西太後去五臺小住在哪?她有手書一塊扁在哪?林彪行宮?.....五臺故事太多,寫的還行.
harebear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的很不錯,信息量大,思路清晰,令人身臨其境
syyu 回複 悄悄話 身臨其境!謝謝!
harry-1092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好照片,好似身在五台,今後有閑暇,一定去一趟
harry-1092 回複 悄悄話 真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