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三日(3)孔廟國子監

(2016-12-20 23:22:29) 下一個

第三天,孔廟、國子監

按照計劃我們第三天的行程是參觀國家曆史博物館,然後去成賢街的孔廟和國子監。早晨來到天安門廣場,隻見博物館前排著長長的隊伍,拐了個彎一眼看不到頭,看來至少得等兩鍾頭,於是我們決定放棄。轉身走進廣場,廣場中也人滿為患。上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還是十多年前,陪著一群來華開會的老美參觀故宮。那一次兒子也一同前來,當時還是一個稚齡小童,相機中留下他調皮的表情,現在儼然已是大小夥,不由感歎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不一會兒天上下起雨來,可是人們好像依然興趣不減,仍在廣場內拍照逗留。我們快步穿過廣場,找到停車等待著的朋友,前往孔廟、國子監。

博物館前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轉身進入廣場 

對著四麵的建築一通亂拍,然後離開

孔廟

近幾年頻繁回北京,去了市內郊外不少地方,但孔廟、國子監卻始終沒有去過。也想給兒子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於是帶著他在朋友的陪伴下來到成賢街。走在成賢街上,街道兩旁綠樹成行,濃蔭蔽日、槐花飄香,一條長長的紅牆伸向前方。兩座彩繪木牌樓坐落在大街的東西兩端,另外還有兩座在國子監大門兩側,這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孔廟坐落在街道的東端,最早建於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經明清兩朝的多次修葺和改建,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但在風格上依舊保持元代建築風格。孔廟為四進大院,大殿全部以黃色琉璃瓦蓋頂,是乾隆二年(1737年)改建時確立的,可見其規格之高。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繕,又將原來的七間三進擴展成為九間五進,直到民國五年才完工。孔廟占地麵積約二萬平方米,主體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走進先師門,高大的古柏下隱掩著一幢幢禦碑亭,亭中的禦製石碑篆刻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南征北戰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整個孔廟院內現有十四座清明兩代的碑亭,其碑刻是珍貴的曆史資料。院內還立有元明清三朝進士題名碑198方,題刻曆代進士5萬多名。其中元代石碑有三座,明清朝為多。細看石刻,許多石碑上的字跡都已模糊不清。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的末期科舉石碑,旁邊樹立一解說木牌:清道光以後國力日益衰退,科舉不可避免地日趨衰落,至光緒三十年的最後一次科考,政府已經無力負擔立碑費用,進士們隻能集資自立石碑。在這塊碑上刻有沈鈞儒等近代名人的名字,我們饒有興趣地仔細尋找,希望找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最終因字跡實在難以辨認而作罷。跨過大成門來到第二進院,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殿前一群中學生正在舉行祭奠孔子儀式。如今國學風盛行,孔子學院開辦到世界各地。國內中小學生也利用暑期進入有各種國學班,接受傳統國學教育。這批學生來自湖南,他們身著古裝,在老師的帶領下,嘴裏振振有詞,他們為孔子牌位獻上祭品,並向著大成殿鞠躬行禮,禮畢後老師宣布他們為孔門弟子。奇怪的是他們行的是四拜禮,按說一般行禮都是單數,回來後我上網查閱祭孔流程,看看四拜是否有特殊的講究,通常祭孔有行三拜禮、也有五拜禮,好像並沒有什麽固定格式。

成賢街的牌坊樹立在街口,成賢街是北京唯一保存四座牌坊的胡同

走進胡同,綠槐成蔭、紅牆深深

孔廟內的古木參天,其中最有名的是鋤奸柏,樹幹上長滿鋤奸瘤,已有700多年樹齡,據說此樹可以辨識忠奸,明朝奸臣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被樹枝抓掉帽子。

大成門,全國各地有大大小小的許多孔廟,所有孔廟的布局大多一樣,由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組成

孔廟內有禦碑亭14座,其中大成門院內11座,院外3座,內放清朝的禦製記功碑,記錄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南征北伐,統一中國的功績

進士碑林,先師門內大成門前院兩側陳列進士碑林198座,上刻五萬多名曆代進士的姓名、次第與籍貫,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

圖中解說牌之處是清代最後一屆科舉的進士碑,當時政府已經無力資付立碑費用,進士們隻好自己籌錢立碑

大成殿,孔廟的主要建築,內供奉孔子牌位,以及其大弟子牌位,是中國唯一沒有神像的廟宇。正門上的萬世師表大匾是由康熙皇帝禦筆題寫

我們到達時正巧有一群學生在舉辦祭孔大典

大殿內的匾額為清朝九位皇帝,以及民國初黎元洪總統所提

殿前是一排排書桌以及編鍾等樂器

學生代表向孔子牌位敬獻祭品

送完祭品,孩子們向著殿內鞠躬,完成儀式,成為孔子弟子

國子監

國子監坐落在孔廟隔壁,孔廟院內有持敬門與其相通。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其曆史沿革可追溯至西周,當時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西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到了隋朝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機構,並改名為國子監,設祭酒一人,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個官學,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學生主要來自貴族子弟。國子監體製延續下來,北京國子監建於元朝大德十年,與孔廟毗鄰,構成中國傳統的“左廟右學”格局,初稱北平郡學,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明朝永樂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因而明朝有南京、北京兩個都城,設有南北兩個完整的朝廷係統,國子監也分為南北兩處。當時有學生近萬人,盛況空前,附近鄰國如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都不斷派遣留學生前來學習。盛況為時不久,正德年以後日益漸衰。清朝延襲明製,乾隆年間增建辟雍殿,北京國子監形成今天的規模。到清末光緒三十一年學製改革,設置學部,國子監被廢裁,其教育行政功能並入學部,國子監的曆史使命從此結束。

國子監外有兩座牌坊,和街頭尾的兩座合在一起成為成賢街四牌坊

國子監內外種滿大槐樹,寓意監生們成為國之棟梁 

國子監大門稱為集賢門,其後各建築依次為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等。進入太學門,一座華美的琉璃牌坊出現在眼前,牌坊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造,格局為三門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象征皇家崇文重教的傳統,正反兩麵刻有“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均係乾隆皇帝禦書。跨過牌坊,院子內是一個圓形水池,水池中央四方高台上屹立著辟雍大殿。辟雍是皇帝講學的地方,建於乾隆四十九年,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對高等教育的重視。辟雍兩側有房三十三間,合稱為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辟雍後麵是彝倫堂,為辟雍之前皇帝講學之處,辟雍建成後改為藏書樓。第三進院落中是敬一亭,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以及七座禦製聖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地方。另外國子監中有十三經刻石碑190座,包括《周易》、《尚書》、《詩經》、《論語》等等十三部經典,共189方,連同諭旨禦製告成碑共190塊,共計63萬多字,是我國唯一一部完整的十三經刻石。石經由蔣衡書寫,自雍正四年開始,曆時十二年於乾隆二年完成。乾隆五十六年以蔣書刻石,四年後碑成,立於國子監東西六堂內,現存於國子監與孔廟間的夾道內。

琉璃牌坊,正反兩麵的題詞均為乾隆禦筆

穿過牌坊,院內是一個圓形水池,中央建立方形辟雍大殿,取天圓地方之意

辟雍是皇帝講學的地方。每位新登基的皇帝都要來辟雍為監生們上一堂課,聽課的不僅是學生,還有王公貴族和各級官員。王公貴族立在大殿東部,一品大臣站在西部,而學生和各級官員隻能跪在環橋外的甬道上。

皇帝講學時的龍椅

許多學生前來參觀國子監,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批批進入大殿

彝倫堂,辟雍修建前皇帝講學的地方,後用作藏書樓

走在國子監庭院內,四處古槐參天。從周代起就有“麵三槐,三公位焉”之說,皇宮門外往往種植三棵槐樹,代表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位。國子監內廣種槐樹,喻示監生成為國家棟梁。明清朝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為監生,有三個來源:考試選拔、捐錢納糧、以及留學生。考試途徑進來的學生是從全國各地學府中選拔出來。明代有4種類型監生,稱為四監,清朝有十類,稱為六貢四監。除正常各地學府進來的正途學生外,由捐納進來的稱為捐監生,由家庭關係進來的稱為蔭監生,這些監生稱為雜途。正途貢監生畢業後入仕資格與參加科舉相同,屬於正統出身。正統出生的監生大多入仕為官,雜途出生的監生當不了官便致力於文學創造、數字演算等等,反而對社會更有貢獻。他們之間不乏名人,比如《長生殿》作者洪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聊齋誌異》作者蒲鬆齡等都是捐監生、蔭監生中的傑出代表,其作品成為傳世經典流傳至今。

國子監內外種滿槐樹,寓意監生們成為國之棟梁

六堂,學生們上課的地方

金榜,多少人盼望能夠金榜題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