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發現土耳其之十六:行走在石峰叢林的卡帕多西亞(2)洞穴文化

(2012-06-08 17:35:32) 下一個

Day 10  四通八達的地下城市, 不可思議的洞穴文化

如果說,是自然賦予了卡帕多西亞獨特神奇的景觀的話,那麽真正使這裏成為一個謎一樣地方的則是那些人工開鑿出來的洞穴和地下城。卡帕多西亞的曆史可追述到公元前 20世紀,赫梯人 (Hittite )就在這裏生活,由於特殊的地質因素,表麵堅硬的石灰華岩層下麵是鬆軟的火山灰層,很容易挖開,在岩石下挖洞也是從那時就已經開始。公元前1100年左右,弗裏吉亞人Phrygians取代了赫梯人,4個世紀後呂底亞人 (Lydian)又成為這裏的主人,之後便是波斯人Persian、馬其頓人(Macedonians等等,雖然族群更替不斷,但挖洞開穴的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

          卡帕多西亞石柱岩洞多得數不勝數。紀元初基督教在西亞興起,遭到信奉多神教的羅馬帝國迫害和殘酷鎮壓,以著名使徒聖保羅為代表的耶穌基督的第一批信徒離開耶路撒冷,來到地勢險要、適宜躲藏的卡帕多西亞,地下洞穴就成了他們的棲身地。躲避宗教迫害的基督徒紮根於這一地區,在與世隔絕和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繁衍生息,可以說,卡帕多西亞的曆史就是一部基督徒的苦難史在以後的歲月裏,隨著逃亡教徒的增多,洞穴不斷擴大,漸漸形成迷宮般的地下城。

洞穴教堂


地下城



不可思議的卡伊馬克勒地下城(Kaymakli Underground City

卡帕多西亞的地下城最早由誰人挖掘至今仍是一個迷。從公元1世紀第一批基督教徒逃難至此,地下城就已存在,並在不停地挖掘中。每一次遭遇危險,他們都轉移至地下。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軍隊穿越十字路口,掠奪土地,把基督徒趕往波斯、埃塞俄比亞和非洲服苦役,為逃避追趕,基督徒們又湧向這裏。公元8世紀,基督教內部的一場衝突引發了禁止偶像崇拜運動,各地崇尚偶像的基督徒也逃亡這裏,教徒人數達到了頂峰。經過不斷擴大改進的地下城變得更深和更隱蔽。

         如今我們看到的地下城,龐大得令人不可思議。它是由至少36 座地下城組成的網狀係統,且城城相通。我們參觀的卡伊馬克勒地下城8深達60米,可容納30005000人居住。地下城有很多出入口,很難被發現。地下城的房舍按用途規劃為臥室,作坊、廚房、武器庫、儲物室、水井、會議室、教堂、葡萄酒釀造地和墓地等。 每一層的出入口都設機關,洞口上方置一個大圓石輪,若有敵情,啟動開關,石輪會自動滾下,堵住進口。各層有梯子相連,並挖了數十條豎洞和外逃的秘密出道。通風煙囪直接開口到地麵,整個地下有1500條通風道從上而下深達 60米,貫穿整個城市。

各種用途的房舍

石門隨時可關閉入口


連接各層的豎洞,若有敵情可快速傳遞給下方


          地下城規模龐大,層疊交錯,在第一層我們看到了馬廄的遺跡,第二層則有睡房和教堂、神學院、洗禮間等,教堂的牆壁上刻有十字架。下到第三層,有儲藏室、石磨、釀酒坊和酒窖。有一塊安山岩很特別,上麵有57個孔,據說是打製銅器用的工作台,這種技術在史前時代已經開始應用。第四層有更多的酒窖和葡萄儲存室,一條長走廊指向廚房和爐灶,那裏存放著防禦用的圓石,可以阻止敵人進入。



一些寬敞的地方用來舉行宗教儀式 






廚房裏做的爐灶還留有煙熏的痕跡

 製酒作坊那一個個圓洞便是放酒瓶的地方


 打製銅器的工作台


連接各個層次的長廊通道



狹窄的地方,人隻能彎腰通過


奧斯曼帝國 建立後,小亞細亞全麵伊斯蘭化,基督徒幾乎絕跡,地下城徹底棄用,卡帕多奇亞漸漸被人們遺忘了,直到 20世紀才開始被重新發現。最先發現的地下城並不是這裏,而是 2公裏外的代林庫尤村Derinkuyu)1963一個農民偶然挖到到一個洞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與村民入洞一探究竟,結果有了驚人的發現。兩年後,卡伊馬克勒(Kaymakli)地下城也被發掘出來,接著10年中,先後有36座地下城被發掘出來。 卡伊馬克勒地下城是麵積最大的,而代林庫尤地下城則是最深的共有11層。不可思議的是,所有地下城之間都相互貫通。合在一起有7000多房間,可以容納10萬人,非常壯觀。現在地下城可參觀的部分僅僅是全部的 一角。近年來地震造成這一帶山體滑坡、地下教堂和房屋坍塌,暴露出一批洞口,跡象顯示,可能還有五六十座地下城仍在沉睡中。


讓你看不到的格雷梅洞穴教堂(
Goreme Open Air Museum)

 在卡帕多西亞由遠古時代火山噴發而產生的熔岩構成的石窟群,麵積近4000平方公裏。放眼望去,懸崖、深穀、岩石遍地,岩洞數不勝數,從公元一世紀起,以著名使徒聖保羅為代表的耶穌基督的第一批信徒離開耶路撒冷,來到卡帕多西亞,建立了小亞細亞的第一個基督教區。他們不僅在地下挖掘,同時也在地上修建:修建洞穴教堂。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訂基督教為國教,卡帕多西亞成為傳播與研究基督教教義的中心。大批教堂、修道院和其他宗教設施在山岩洞穴中修建。同時,不少接近上帝而追求苦行生活的修士也來到這裏,形成鬆散的宗教社會。基督徒們憑著堅定的宗教信念,舍生忘死地挖成一個個岩洞教堂,他們把信仰寄托在這些天不老地不荒的洞穴岩壁上,讓聖母、聖子與聖靈與他們永遠在一起。多年的修建,卡帕多西亞遍布洞穴教堂,現記錄在冊的洞穴教堂有三千多個,相信還有更多的教堂由於塌方,道路封閉等原因而不為人知。

          格雷梅可以說是整個卡帕多西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小鎮,其住宅、道路、古建築遺址大都沿著峽穀分布。它方圓不過1公裏,但其地形景觀、洞穴小區、教堂壁畫等都是最豐富、最密集的,匯聚了奇特地貌和洞穴文化的精華,因而被稱為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oreme Open Air Museum),是卡帕多西亞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這裏的每座岩峰幾乎都被挖空,每一座岩山都是一座教堂,修士們甚至把教堂建到幾乎無路可上的山岩頂尖上,使得小小的格雷梅就聚集了教堂約30座。據說大規模挖掘洞穴教堂起始於公元 9世紀一直持續到12世紀。格雷梅的意思是“讓你看不到”(You can't see here),它形象地概括了洞穴教堂的特點,它們或藏匿在石柱下,或隱身於岩壁上。從外表上看, 隻是一個個開著洞的石柱石峰,內部卻另有乾坤。整個石峰被鑿空成大廳,岩石被巧妙地鑿成拱門、圓柱、拱頂。無論洞頂或岩壁,都保留著大量的濕壁畫,目前開放的 36座教堂內的壁畫基本上都是公元 9世紀後的作品。





聖巴西禮拜堂(
AzizBasil Sapeli

是位於博物館入口的第一個教堂,年代可以回溯到11世紀。在正麵的半圓壁龕上有耶穌像,旁邊則是聖母子畫像。北側牆上有聖西奧多(St. Theodore)畫像,南麵的壁畫則是聖喬治(St George)騎著馬的畫像,壁畫都十分殘破,色彩為單一的赭紅色,是當時人們能找到的顏色。卡帕多西亞地區很多教堂裏聖像的眼睛都遭到破壞,至於為什麽隻是眼睛被損有著各種說法。Delik告訴我們的版本是因為當地人相信聖像的眼睛能治病辟邪,因而一旦家中有人生病,人們就來祈禱,並帶走一些眼睛上的灰土作為藥品,久而久之聖像的眼睛就全挖空了。


蘋果教堂(ElmaliKilise

          由於教堂位於直立的岩石上,因此沒有大門,必須通過狹窄的岩棚始可進入。教堂建於1050,裏麵有4根柱子,9個小圓頂,1個大圓頂和3個半圓壁龕。照片中白色部分是為保護洞穴教堂而做的加固。關於教堂的命名有人說,蘋果指的是中間圓頂上的天使加百列(Gabriel)左手上的紅球,也有人說是教堂門口的一棵蘋果樹。而教堂裏麵的原始壁畫,其中幾處僅僅有赭紅色線條和幾何圖形,以此來崇敬上帝,這是公元725-842年的禁絕偶像崇拜時期所遺留下來的。



蛇教堂(
YilanliKilise

取名蛇教堂是因為教堂裏壁畫上的那條蛇。左邊的壁畫:聖喬治(St George)和聖西奧多(St Theodore)正在攻擊一條蛇模樣的,君士坦丁大帝和其母親則手握十字架站在一旁。傳說她通過夢鏡找到基督遇難的十字架,十字架的一節現埋在伊斯坦布的聖索非亞大教堂基石下,而另外的兩塊分別埋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下。右邊的壁畫很有趣:一位裸體白胡子老翁,卻有著女性的胸部。原來她是傳說中的埃及聖女安諾菲莉歐斯(Onouphrios),由於長得太美,不斷遭到男性的騷擾,使她無法專心修道。於是她每天向聖母祈禱,終於奇跡發生了,上天讓的麵容變成,半男半女的安諾菲莉歐斯最後終於因其虔誠而被進封為,所以這座教堂又稱為聖安諾菲莉歐斯教堂(St Onouphrios Church)。


聖芭芭拉禮拜堂( Azize Barbara Sapeli)

聖女芭芭拉是埃及殉道士,她父親為反對她信仰基督教將她囚禁以至處死。教堂建於11世紀,部分以紅色赭顏料畫上線條及幾何象征圖案,風格簡約,北牆則畫著聖喬治和聖西奧多騎著馬與一條龍作戰的場麵。 


拖鞋教堂
(Carikli Kilise)

          教堂的名字來源於門前基督升天留下的一雙腳印,據說此教堂是耶路撒冷基督升天教堂(The Church of the Ascension)的翻版。教堂與黑暗教堂同處一座岩石山中,裏麵最著名的是一幅圓頂中央的全能的基督畫像 。


黑暗教堂(
Karanlik Church

          黑暗教堂是露天博物館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建於11世紀,名字的來源於教堂內隻有一個很小的洞口透進暗淡的光線。奧斯曼帝國統治後,教堂淪為鴿子洞直至1950年。經過14年的修複,小心去除牆壁上的鴿糞,鮮豔的色彩才展現出來,是目前卡帕多西亞保存最好的教堂,完美地展現了拜占庭時期壁畫藝術。這個教堂也是博物館裏唯一要另外收費的地方。一進門就感到眼前一亮,真是太棒了!裏麵四麵牆完全被壁畫所覆蓋,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幾個世紀,但大部分壁畫的色彩依然鮮豔。壁畫全是關於舊約聖經的故事,包括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猶大背叛、祈禱圖、天使報佳音、進入伯利恒、基督誕生、基督少年時、最後的晚餐等等






托卡利
大教堂(Tokali Church 

又稱紐扣教堂,位於博物館外麵,是最大的教堂,有著三個禮拜廳,更有最傳神的壁畫,藍底紅線條及白色的運用讓人歎為觀止,教堂內壁畫的色彩保存完美,色彩依然鮮豔。濕壁畫主軸是講述耶穌的一生。教堂內精美的聖畫、優雅的廊柱、華麗的裝飾令人肅然起敬,它們千年來沉睡在卡帕多西亞奇幻孤絕的岩洞裏,保持著與世無爭的澄澈與寧靜,使人簡直無法將它們的精美和洞外荒涼貧瘠的山岩聯係起來。








莊嚴肅穆的蘇菲回旋舞Sufi Whirling Dervishes Ceremony

在前麵關於孔亞的章節中曾經提到土耳其最偉大的思想家和神秘主義詩人梅芙拉納·魯米創造了蘇菲回旋舞Whirling Dervishes。說是舞蹈,其實是一種祈禱儀式,一種旋轉修行之法,通過歌謠和旋轉,尋找與阿拉之間的神秘結合,以為最高教義精神,宣揚容忍、諒解;通過修行,能從日常生活的痛苦、焦慮中解脫出來。在孔亞由於時間短暫,我們沒有能夠欣賞到旋轉舞,但我們有幸在卡帕多西亞見識到這場莊嚴的儀式。


          晚上六點天已全黑,我們來到薩爾汗驛站,我們將在這裏觀看蘇菲回旋舞。薩爾汗驛站,建於
1249年,是現今僅存的為數不多的幾個絲綢之路古代驛站之一。夜幕低垂星辰閃爍,薩爾汗在夜色中熠熠生輝,雄偉的拱門屹立在滄桑浮世,一時有了穿越時空的恍惚。




庭院中用於裝飾的古董

           巨石築成的驛站四四方方,被裝修得樸素無華。空曠的院子頭頂星空,中間一柱噴泉水花四射。走進大廳四周一排排座位環圍著中間小小的舞台。燈光逐漸暗淡,拱頂下幾個身著黑色長袍,頭頂駝色高帽的僧侶一步一頓象幽靈樣從黑暗中走出,全場一片寂靜。在一個樂師一陣開場可蘭經的吟唱後,悠遠的葦笛聲響起,悲婉哀怨。漸漸地,鼓、鐃鈸及人聲合進來。樂音中,6個頭戴駝色圓頂高帽,身穿緇衣的舞者跪坐地上,閉目祈禱,然後起身相互對視行禮後開始旋轉。人們看不到他們的眼神,隻能看見一團團的黑影在不停地旋轉,感受到他們起舞時帶起的微風。燈光逐漸變亮,此刻舞者凝視著前方,脫下外袍,露出一身白衣白裙,雙手抱胸,頭斜枕肩,繼續旋轉。據說高帽象征著墓碑,黑衣意味著死亡,而白衣白裙則象征墳墓,脫衣寓意著從地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墳墓中走出來,對視則表示彼此靈魂相通。樂音漸強,歌聲抑揚,召喚真主及先知穆罕默德,白袍漸漸打開飛舞,黑暗中如6朵盛開的白蓮花。旋轉加速,舞者雙手展向兩側,右手手心向天,左手半垂空中,低垂眼瞼,神情愈發沉醉,有恍惚的狂喜,也有悸動的凝眉。45分鍾就這樣隨他們飛旋的白袍流逝,舞者收步,屏息抑氣,依然靜默,頜首低眼,緩緩退場,獨留沉寂……

拱頂

舞台

回旋舞 表演過程中不能拍攝、不能鼓掌,這是網上找來的照片



樂師們使用的樂器

這就是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回旋舞。13世紀塞爾柱突厥帝國鼎盛時期,在首都孔亞,神秘主義詩人和哲人梅烏拉那·魯米創立蘇菲教派。蘇菲教徒在修道中隱居修行1001天後回到家庭,將世俗生活與靈性結合在一起。他們跟真主安拉精神交流的方式就是沉思的旋轉,運用隱喻的語言表達他們對真主的熱愛與懷念。接連不斷的旋轉象征四季交替,逆時針,是穆斯林朝覲時圍繞天房旋轉的方向,象征宇宙萬物都向著性靈與智慧、愛與真理旋轉不停。抱臂兩手交叉於胸前表示神的獨一性,旋轉中右手指向天際象征接受真主安拉的指示,左手指向地表示將神意傳達到人世。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Delick給我們講的關於蘇菲教徒修道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立誌修行蘇菲將自己奉獻給真主,他來到一位蘇菲大德屋前敲敲門表示自己修道的意願。大德問到:“誰呀?”
“是我”年輕人回答,

“回去吧,我的孩子,等你領悟了再來。”
  於是年輕人回去繼續參悟。一年後他又敲響了大德的大門,
“誰呀?”

“是我。”

“回去吧,我的孩子,等你領悟了再來。”
  年輕人無奈,隻好回去繼續參悟。又過了一年,他第三次敲響大德的大門。
“誰呀?”

“是你。”年輕人回答。門開了,“請進吧,真主與你同在。”

這就是蘇菲的真諦,沒有你我彼此,大家靈魂相通,精神結合,與真主同在。

蘇菲教派在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後被封禁,教徒們轉為地下,十幾年前才開禁,回旋舞也作為國粹被介紹給遊客。薩爾汗驛站裏的回旋舞素樸、收斂、真切、深沉,沒有五彩裙裾,沒有絢麗場景,沒有舞者對觀者的微笑交流,但卻直接觸動心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