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

點點滴滴,我的生活,我的隨筆
正文

回國見聞,變化中的中國 (4. 汽車和交通)

(2014-01-29 07:52:20) 下一個
在美國,不會開車是寸步難行。我剛到美國時,第一件事就是學開車。老公幫忙在有些寬闊的停車場就可以學。那是十八年前。後來工作了,開著小Nissan,單程三十mile去上班。現在家裏有兩個孩子,有兩輛汽車,包括和很多在美的家庭一樣的可以乘坐八個人的家庭汽車。這些好像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很容易做到的事。但在中國就不是這樣的,是有一段曲折的過程的。

記得剛開始出國那幾年,96到98年,有時晚上做夢時,經常自己開著自己的尼桑車回老家,在小時候記憶中的騎自行車的路上行駛,真方便。那時的中國,個人買車是很稀奇的事,除非是要當出租車司機,或搞運輸賺錢。進口汽車更是很少。就連咱們的首都--北京的街頭也盡是蝗蟲車,土黃土黃的小出租,還有什麽夏利之類的。頂多是單位給領導配的黑黑的桑塔納。在小地方,多是搞運輸的車,像東風汽車,還有什麽小四輪的拖拉機。後來出現可以拉很多客人的中巴 -- 介於轎車和公共汽車大小的車。我記得,剛有中巴時,都是私人的,我們以為會比公共汽車快,就上去了。誰知,這私人的中巴並不快。司機和其助理 -- 賣票的(一般是一家人),一個勁兒地停車,拚命地吆喝,想拉更多的行人,都急死人了。但票已經買了,也不能下去了,隻好生氣的傻等,下決心下次再也不坐這種車了。

想起在國內的不便,在國外的我們就想,如果能運幾個轎車回去就好了。但是隻有歸國人員才可能有此特權,但也隻限一輛。

過去,咱中國真是什麽也沒有呀。沒有車,也沒有高速公路。到哪兒都不方便,多是乘火車出行,所以火車的擁擠是可想而知了。人們基本上不太流動,除了有電影 “安徽(黃山)來的小保姆”。我老家是安徽,但那時沒有人出去打工。說起火車的擁擠,讓我想起自己的回校坐火車的經曆。我在上海和北京都上過學。從學校回老家,學校可以訂票,不是問題。但寒假過後要回學校,就不一樣了,需要自己買票。我家附近就是火車站,但是到上海或北京的火車一天就一輛,都是夜裏兩三點停。冒著寒風,踏著厚雪,在露天的站台上等火車停站,而火車也就停沒幾分鍾。記得有一次寒假後回北京學校,等了半天火車終於到站了,但不開門,你說氣人不氣人。火車裏麵已經坐滿了人,車門後也擠滿了人。怎麽辦哪?終於看到有一個車門上麵的窗戶壞掉,我在哥哥的幫助下從窗戶裏爬進去,哪還顧什麽形象呀。進去以後,縮坐在門旁邊,周圍都是人。晚上很冷,膝蓋感到寒氣逼人。我就把給 男朋友編織的圍巾蓋在膝蓋上。後來睡著了,醒來一看,圍巾已經不見了。真是幹生氣沒辦法。不堪回首呀。

那時國內的公路少,路況又很差,到處是坑坑窪窪,根本不見有人去修。看到人家美國,給公路上補丁那麽容易,真是不得不稱讚美國先進,發達,高效,有錢。那時回中國,從北京到大同,汽車要走大半天,路上都是運煤的超載汽車,路上是黑黑的煤渣,而且到處是坑,實在太難走了,顛死人,而且鼻孔裏都會黑黑的。那時做夢也沒想到中國會有今天的繁榮。現在,咱中國不是公路四通八達,汽車多得不是都已經霧霾了嗎?

記得有一年回國(我回國頻繁,好多時候一年一次),在北京開往首都機場的路上,突然看到路上端開始有寫有方向的標牌了。這一下子讓這路有點美國公路的意思了。我們都猜想,可能是那個官員到美國搞調查旅遊的結果吧。那時私人出國很難,官員時而會被派出國搞些調查。

再後來,北京開始有了高速公路到周邊城市。現在從北京到大同,路上幹幹淨淨,加油站,休息場所都很方便,三個小時汽車就到了。 而老家也開始有二級公路了。北京開奧運會,使得路標也標準化,那些奇怪好笑的英文翻譯路標也漸漸撤下。現在再回國,覺得公路和美國差別不大了。官方數字:“16年前,當歐美發達國家對高速公路已經司空見慣的時候,我國大陸才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 “到2020年,我國高速公路網將要達到8.2萬公裏,可以覆蓋10多億人口,接近高速公路世界第一美國8.8萬公裏的規模。”

公路多了,路況好了,汽車也多了。各種各樣的小汽車都有了。很多日本,德國,美國汽車公司都有和中國合資辦廠,國人也很容易地買得起汽車了。他們開著和我們在美國開的牌子差不多的車,甚至名字更響的名牌車。現在的年輕人都想辦法考駕照,把這件事當成及其重要的事去做。國內考駕照很嚴,一般都去上駕校才能考上。現在的老同學聚會,很遠的同學,自己開著自家的車,從很遠的地方都可以輕易地在老家相聚了。

汽車多,停車當然是問題。老家我姐姐居住的小區,路上挺滿了車。原來小孩子們可以在小區內四處亂跑,現在不行了,萬一不慎被車撞著可不是小事。所以家裏就得有人陪著。不像以往,可以撒手不管。說是方便了,可是增加了這個人力代價。

有些地方新建的小區,有地下停車場。山西一家親戚家,小區很現代化,除了電梯外,還有網球場,孩子的遊樂場,以及地下停車場。這地下停車場,每個停車位還有門,有點像咱們這兒的家裏的車庫。除了停車,還可以放點東西。還是挺先進的哈。

國內令一個交通工具是電瓶車,就是介於自行車和摩托車之間的電動車。可以在上麵配上嬰兒車座,前麵可以帶嬰兒,後麵可以帶大一點的小孩和大人,還可以馱一些在超市買的東西,在小地方用起來比汽車方便,停車不占地方,還環保,隻要充電就行。而價錢在兩三千人民幣左右。老家那兒幾乎每家都有。

上次回國在老家我還見到一種跟汽車類似的電動車。看起來是汽車,但是是電瓶驅動。它還不及在美國見到的電動汽車高級,就是說,它隻是電瓶車的延伸,尺寸很小,隻是駕駛者不用露天了,價格比正規汽車便宜的多。反正,國內的車的形式多種多樣,買不起汽車的人們,也可以享受類似汽車的方便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musicOfLif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雨中的春樹' 的評論 : 也許你是對的。這是我引用一篇文章的數字。所以我加了引號。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這兩個高速剛通車的時候,在上麵坐車感覺很爽,路上沒有行人自行車,也沒有紅綠燈。汽車以100公裏/小時左右的速度奔馳,比當時的火車還快。後來到美國加拿大的時候,感覺這裏高速有些落後,路況不如國內高速,而且沒有井泉服務區。有的地方還沒有封閉。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當然,如果這個論述放在若幹年前,是對的。現在這麽說,就不對了。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有個地方搞錯了。

沈陽-大連,和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分別在1984年6月和10月開始興建。到1988年10月,沈大高速公路完成了部分239公裏並通車。1988年10月31日,滬嘉高速公路完成並全線(16公裏)通車贏得中國第一個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車,全長375公裏,連接沈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5個城市,是當時公路建設項目中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工程。

所以“16年前,當歐美發達國家對高速公路已經司空見慣的時候,我國大陸才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這個論述是不對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