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主與統計學

(2013-04-22 11:49:04) 下一個


好的國家製度下人們不必過於揣摩國家領導人的個人意識形態,統治心理 ,換個人做領導國家體係照樣運轉。從統計學角度,這樣的係統更Robust。 中國的傳統製度靠出明君聖主來實現國泰民安,比起民主製度來其可靠性穩定性要差些。

統計學上有個大數定理。說的是一個隨機樣本的平均值的方差比原隨機變量的方差小。為什麽呢?因為在作平均的時候,一些樣本的正偏差,負偏差會相互抵消一部分,這樣平均值比這些單個樣本值就更接近真值。

打個比方: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真值不知道,待測。你測量一次得到一個數,這個數也許剛好是真值,即誤差為零。但為什麽要測量多次,用平均數來作為測量的結果?因為平均數更可靠。是的,也許你某次測量的誤差剛好為零,但你不能保證每次測量都那麽準確。從長遠,統計的角度看,用取平均這個辦法比取單個數值的辦法要更可靠。

這個統計定理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社會製度中專製製度不那麽穩定,先進。不是說專製就一定會導致民不聊生,國家腐敗崩潰,而是說專製製度下產生這些個狀況的概率會大些。專製製度下如果有一個明君聖人做皇上,選擇一批賢臣來運轉政府,這樣的國家會比民主國家更有效率,人民會更幸福。可是這個假設發生的概率太小。就好象你某次的測量誤差剛好為零的概率。發生昏君當道,奸臣泛濫的情況之概率要大得多。不信的話,回家翻翻中國曆史課本,統計一下兩千多年來明君對昏君,賢臣對奸臣數目的比例。

社會學上,哪種社會製度更好地代表民意,為人民謀福利?是一個人(皇帝)的封建製,一群人(黨)的專製,還是多群人的輪流製?在封建專製下,我們隻能寄希望或夢想該皇帝是個明君。可是無情的曆史現實太多次地粉碎了我們的夢想。在封建製度在中國被推翻了一百年後,許多人還是習慣性地幻想明君的出現。習近平今年初上台,大家使勁猜測他是左是右,他是不是能動一動權貴官商的奶酪。我看,當我們不用猜度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統治意圖的那一天,中國才真正進入了民主社會。

要民主製度不要專製,就象測量時要取平均值一樣道理簡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