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餘清

人生大部分時間在土裏刨食。想幹什麽,但總沒機會幹。無奈可能還將伴餘生。隻好做點零碎的人跡記錄。
正文

悟性認識

(2011-12-19 22:24:27) 下一個
什麽是“悟性認識”?“悟性”這個詞,使人想到佛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靈悟”等說法。但這個詞用在絕學中有完全不同的意思。在絕學中的“道學”,“裏道”,既認識論,“悟性認識”被引入,作為經典哲學中,知性認識,理性認識,外,的第三層認識能力,也是最高的認識層次。那麽悟性認知和其他二種認知有什麽不同呢?我們知道,知性認知,是將感性得來的經驗材料進行處理,所得到的認識。知性認識的特點是,個別性,偶然性,不定性,是最低級的認識,也是人最初始的認識能力。例如,早上起來,頭探出窗外看見地濕了,對準備上學的孩子大喊一聲:上學帶把傘,今天有雨!地濕也可能是撒水車來過,也可能是路上的消火栓漏水,也可能是鄰居澆花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地濕。理性認識,是基於知性認知,但又更高級的認識能力。理性認知的特點是將感性材料,既知性認識,用康德的“範疇”概念加以整理,而產生更可靠的知識。自然科學的基礎,就是理性認知。還舉以上的例子,如果此人認識到,地濕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隻有通過邏輯排除的方法,去掉其他的不可能因素,最後剩下的因素,就“基本”是正確的原因。但為什麽這個原因是“基本正確”?因為它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而任何必要條件的真理性,都是服從概率統計結果。隻有充分條件,才是有邏輯上全真的結果,才是必然的。如果此人開窗看見一個“相親俱樂部在開派對”,感歎到:“哈,原來是一幫光棍在吵吵!”。他是正確的,因為來相親的人,必定是單身/光棍,他的判斷的謂詞的真理性,已經包含在主語之中了。這種永真判斷的用處在於,它能揭示隱藏在主語的潛在意義,分辨同義詞與近義詞的區別。再如,數學上:1 + 1 = 2 等。在經典的哲學中,人類的認識能力發展,停止在理性認知。哲學上的認識論,不應該滿足於為科學提供了基礎而停止。事實上,理性和邏輯的認識的核心弱點是,即使在科學上,它也並不能提供新發現所需要的認識能力。因為,如果理性和邏輯能找到發現的渠道,機器有一天就會取代人腦,人就會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正如愛因思坦談相對論所說:科學的發現“沒有一條邏輯道路”。而這種發現的能力,就是悟性認識的來源。悟性認識,必須基於理性認識,但又必須高於理性認識,因為它必須“窮盡”悟性認識的要求,而且不能與理性相矛盾。也就是,悟性認識必須跳出理性認識所規定的範圍,框架,是一種“OUT OF BOX”的思維方式。用中國的比喻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樣的感覺。如果說理性認識是“單一”性的邏輯思維,是一個一個方法的嚐試,是“線性思維”方法,那末,悟性認知,就是“多線並行”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混合並用。是在頭腦中的“愛因思坦相對論的想象實驗”,它不拘泥於個別的具體實驗操作。總之,悟性認識是思維“直接,準確,正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的認識能力。這就像古希臘的托勒密帶著自己複雜的天象半球儀器和一疊計算紙說,“這是地心說的證據”。哥白尼拿著自己的單筒天文望遠鏡和觀測數據,以及簡潔得多的計算結果說,“這是我的日心說理由”。一個外星人舉這自己手上的僅有的一張照片說,“我沒有計算,但有一張我路過你們太陽係時拍攝的9大行星運行圖”。我們其他的地球人,不論聰明與笨,一看立刻就知道誰的話最可信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