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詩解幾則 ( 發一篇舊文收藏) 祝詩壇老師,詩友們新春快樂如意~~~~~~~~~~~~

(2022-05-01 23:32:41) 下一個

萌萌童趣古詩詞,循循有度誘我知

來源:文心琢美玉 

筆者寄語:願以綿薄之文心,琢君家無暇之美玉!

明末清初博學多才的思想家、教育家黃梨洲黃宗羲先生雲::“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雲、花鳥為其性情。月露、風雲、花鳥之在天地間,俄頃滅沒;惟詩人能結之於不散。”這句話是說詩人通過他們的詩,會把這個有著花草蟲魚,風雲變幻,鳥鳴月落之美麗世間的情趣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因為他們都有著一顆顆玲瓏的詩心。給孩子讀好詩就是讓您的孩子結交一些有著真性情,思想深邃的朋友,從他們的詩中您的孩子會在那美好的詩歌裏陶冶他的情操,詩人們質樸的情趣會通過詩境傳達給孩子,使他們心中消除一切憂愁,隻有詩情和快樂。正如著有《隨園詩話》的清朝曠世才子袁枚在一部有關談詩的著作說到“詩人之詩,可以養心”。 而詩人們是在“情至不能已,氤氳化作詩”的狀態下才寫出如此至情至性的好詩的。

沒有性情的詩算不了好詩,真正的好詩在“骨”裏。想象一下一代梟雄曹操若沒有一種骨氣和壯誌,怎能寫出《短歌行》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千古流傳的好詩句? 著名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如若沒有一腔錚錚鐵骨的豪氣,又怎能寫出那膾炙人口的《滿江紅》? 詩裏那“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英雄豪氣力透紙背。許渾雲:“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裏無詩莫浪吟。”詩中有骨,就是詩人的風骨,骨氣,真性情也。孩子們通過多讀好詩詞,久而久之就會被詩詞裏那蕩氣回腸磊落於天地間的大丈夫之骨氣所震懾,從而不自覺地萌生傾慕之心, 成長為一個磊落陽光有擔當的人。

至真而至趣, 詩人們往往畢生都保持著一顆未經雕琢的童趣之心,讓我們看下麵的幾首詩: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從上麵這首《池上》,我們好像一下子看見一個小娃娃臉上掛著壞壞的笑劃著小船偷采白蓮花的頑皮形象,可惜船行之處蕩開了浮萍,就在水上留下一條長長的“狐狸尾巴”被大人們識破了。當大人們讀到這樣的生動好詩會不自禁的想到自己小時候做過的“壞事“,會心的笑起來,再問問身邊一起讀的小孩子,他可是做過什麽“壞事”,他自然會咯咯咯笑個不停。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清平樂·村居》寫的其樂融融,我們好像看到一個 “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式的茅廬,住著和和美美的一家子,那醉美的吳音軟語,白發閑坐門前的阿爺阿婆,忙碌著的孩子們,大的在鋤豆,老二在織雞籠,最小的可不是最會享受的人,躺在溪水邊,一邊剝蓮蓬,一邊放進嘴裏。在這樣一幅有聲有色有童趣的古詩圖卷裏,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一種遠離塵囂的快樂,心有向往之,想著什麽時候要該去如王維寫的“屋中春鳩鳴,樹邊杏花白”的有山有水有村落的郊外走走了。

《蝶戀花---牧牛圖》

午後順著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腳下流。水中石頭大如鬥,石邊魚兒輕輕遊。

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邊和地頭。口中喚著大花狗,手裏牽著老黃牛。
 

這首《牧牛圖》的作者筆者無從查考,但作者那簡潔而又兒語化的童真語言,讓人讀後愛不釋手,仿佛就真的置身在那清清小河邊,看那碧清碧清的潺潺流水流過大如鬥的石頭,那一條條活靈活現的魚兒悠然自在水中遊。遠遠那光著身子的小牧童看見人來了,在田邊害羞地蹲下身子, 一手牽著老黃牛,一邊在叫他的大花狗。 讀了這樣無一字雕琢自成天真的詩句, 我們是不是也像回到了童年,會不會想起小時候跟爸爸騎自行車下鄉去看奶奶, 那個“吹苑野風桃葉碧,畦春露菜花黃“的美好春日。那麽孩子們讀了會不會要想,那大花狗會叫什麽名字,小牧童每天在那清清的小河邊嬉鬧,捉魚捉蝦,肯定很開心吧?

 

唐·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大詩人李白短短二十字的這首詩,用童稚的想象力描寫月亮,白玉盤,瑤台鏡,孩子們一閉上眼睛就會想起那十五前後皎潔的大圓盤子,有著讓千古詩人們吟詠不盡的美好。可最讓人感到神秘的是這麵瑤台鏡夜夜飛在青雲端,那又是誰每天端坐在鏡前巧梳妝?是那“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的垣娥嗎? 那月宮之中可否真的是”玉蟾清冷桂花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