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看看誰掙得最多:一般華爾街人的薪酬——曬曬自己的收入 zt

(2011-10-02 16:11:34) 下一個
上篇談到了華爾街的CEO一個紅包就動輒千萬上億,令人咋舌!下麵就接著談談華爾街人的薪酬吧。    每到年末,華爾街投行紅包的大小,總是最吸引人們眼球的財經新聞。年景好的時候,各大投行報出的獎金數額一家比一家高,好似炫耀戰績一般:“美林平均45萬美元”,“雷曼平均50萬美元”,“摩根平均55萬美元”,“高盛平均 60萬美元”!殊不知,美國上班族的平均年收入不過5萬美元而已。    迄今為止我在華爾街撲騰了16、17年,前後在大小多家投行幹過,清楚知道媒體這種“平均式”的計算方法不準確,非常誤導。在這兒也曬曬自己這些年的收入吧。    94年,我拿到碩士學位後便闖入銀行家信托,那時新人進華爾街起薪5萬美元上下,比美國其他行業新人(碩士學位)的平均起薪高20到25%。而由於身份的 關係,需要公司擔保才能合法工作,我的起薪是3萬8千美元。雖然比市場價格低了一些,但這是潛規則,需要擔保之工作人士,比持有綠卡和美國籍的人少掙 25%到30% 。我自然毫無怨言,反倒因為一舉闖入白人的天下而興奮不已。而且隻要身份一解決,自然就“同工同酬”了。    那年頭,能進入華爾街的中國人幾乎隻有搞電腦金融軟件開發管理的,我也是。如果一直專做金融軟件開發,10年後薪資到達頂點,一般為10萬美元底薪,再加 2到3萬美元獎金,總收入約為12萬美元上下,然後隨著通貨膨脹的速度增長。不過,如果運氣不好遇到金融海嘯,也有可能減薪。一般來說頭5年的收入增長最 快,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上升,如果每隔兩年再跳一跳槽,5、6年之後,薪水便可翻番。    而在華爾街做金融產品模型的專家,特別是美國名校的數學物理或者電機工程博士,他們15年前的收入,比金融軟件開發管理人員的薪資要高一倍以上。後來,由 於大量的中國人和印度人進入了這個領域,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收入差距逐漸縮小。目前,10年工作經驗朝上的模型專家,薪金比金融軟件工程師高約50%, 總收入大約為18萬到20萬美元。    以金融專業進入華爾街的高才生,大多從事證券分析、風險控製和金融產品交易等操作,他們的底薪和做金融產品模型的差不多。但是他們的獎金上下幅度很大。年景好時,可以拿到相當於底薪的半年甚至一年的獎金,也就是說10年經驗以上的,總收入可以達到25萬美元上下。    這些年華爾街上純電腦的職位,幾乎全外包到印度、俄國和東南亞等地,因此,在華爾街做電腦軟件開發就必須懂得金融,否則就無法“生存”下去。由於我業餘不 斷選修了大量的金融課,加上“實踐出真知、鬥爭長才幹”,也可算個半路出家的金融“專家”吧,十年前後便漸漸地轉為風險管理資深顧問,年收入與金融產品模 型專家不相上下。    寫到這兒大家不禁要問,好像你所說的這些人中,還沒人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呀?是的!這就是華爾街上絕大多數多數普通員工的收入狀況。而在華爾街能拿到獎 金平均數以上的,不是MD(董事總經理)以上的高管,就是大牌的交易員、金牌分析師或者基金經理,他們每年的紅包動輒百萬美元,千萬上億也稀鬆平常。但這 些人還不到華爾街總人數的1%。由此可見,這種所謂的平均獎金,是他們的“遮羞布”而已。    可見我那每年50萬美元的獎金是“被平均”出來的。這兩年,我國內的親友們,特別是那些關注華爾街獎金的親友,以為我每年能掙個人民幣3、5百萬,時常要我回去買房子。我很“慚愧”,國內的房子、特別是北京上海杭州的房子,我可是真買不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