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並非如夢

小人物。一些過往的經曆,浮現,記之。
正文

ZT 印象派糟糕史No.3--追光的騷年

(2021-03-16 13:41:52) 下一個

剛來到巴黎的時候,印象派的年輕畫家和很多其他畫家一樣,在嚴格的沙龍體製下努力尋求一線機遇。巴黎有上千個畫室,學生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考取美術學院、在沙龍裏展出。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巴齊爾也一樣,這四個年輕人在格萊爾的畫室相遇,不久就打成了一片。但他們很快就發現畫室的傳統教法與他們的天性格格不入,老師格萊爾是堅定的學院派,對大自然沒有半點興趣。他們在畫室覺得越來越壓抑,終於有一天受不了了,1863年的一個下午,也就是莫奈來到格萊爾畫室的第二年,他突然扔下畫筆,對另外三人大喊“我們走吧!”,於是這四個年輕人一溜煙地跑下樓,逃出了畫室。

畫室四個搗蛋鬼去了巴黎聖拉紮爾火車站(Gare St Lazare),從那裏坐上了去默倫(Melun)的火車,那一片是著名的楓丹白露森林(forêt de fontainebleau),他們開始描繪大自然的風景--那些真實存在的、親眼所見的風景,這就是偉大的露天作畫!

露天作畫(plein air painting)還有一個比較裝 逼的名稱,叫外光派,意思就是直接在戶外的自然光線下作畫,畫得怎樣就怎樣,回到畫室內後不再修改。事實上,露天作畫並不是印象派的首創,在他們之前就有一批叫巴比鬆畫派的(Barbizon School)。巴比鬆是楓丹白露森林邊上的某條村,風景不錯,於是就有一幫喜歡室外寫生的畫家聚集在這裏創作。巴比鬆派常被稱為印象派的始祖,因為他們反對學院派在室內畫風景的做法,主張走到室外寫生。巴比鬆派對自然的寫實主義啟發了印象派。但是和印象派不一樣的是,巴比鬆畫派隻是以室外的寫生稿為基礎進行風景畫創作,回到畫室以後還要再繼續畫的。

巴比鬆畫派代表作:

 

米勒《拾穗者》The Gleaners, Jean-François Millet, 1857, Musée d'Orsay, Paris

 

柯羅《楓丹白露森林》View of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83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傳統上的繪畫大都在室內作畫,這使得本該是外光照射的風景卻根據室內光來創作,這些畫即使都有一些微妙的明暗和色彩變化,但那畢竟和自然光照射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麽傳統的風景畫看起來總是暗暗的棕色調。既然這樣,那為什麽以前的人不在室外作畫呢?除了是那時的人沒意識到光與物體上的色彩之間的關係,還有一些很實際的原因。

首先是交通上的問題。印象派產生的關鍵其實是火車,這話說出來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事實恰恰如此。莫奈他們在年輕時代是有名的窮,而火車正好給他們提供了一種廉價又快捷的旅行方式。印象派畫家走遍法國畫風景,如果走水路或者馬車,估計單是旅行的時間就要大半輩子了。在法國火車普及得很晚,這主要怪法國人的尿性。法國有一套很發達的水路係統,所以當火車的革命來臨時,那些投資了運河的人恨不得火車趕緊消失。法國不願意接受這種先進的交通工具到了什麽地步你們知道嗎?一直到1842年修鐵路都是犯法的!

法蘭西這個國家就是這樣,總有某些地方莫名其妙地落後,某些地方又莫名其妙地很先進,到現在還是這個鳥樣,不騙你……從1842年放開修鐵路的限製後,僅僅過了50年,法國就從沒有鐵路變成了有3萬英裏長的鐵路,這種隨時落後隨時趕上的尿性,就是傳說中的不靠譜……

印象派畫家們生活的年代,是火車普及的年代。有了火車,他們可以自由地去往廣大鄉下地方,不用刻意搬離都市、與巴黎的文藝圈脫離聯係。而且火車票還很便宜,從市中心的聖拉紮爾車站到楓丹白露森林的默倫站,50多公裏,才一個半小時,票價才3.65法郎!不但是這些年輕畫家們,連巴黎的工薪階層都能夠負擔得起,於是一到周末大家就搭上小火車到郊外去野餐玩耍。

以前的畫家總是在畫室裏作畫,除了交通不便,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裝備太多了。首先是畫架畫布這種大塊頭,除非你超有錢、能請n個人來幫你搬到鄉下、畫完再找人搬回家,否則你隻能乖乖待在工作室裏。另外是顏料,以前的顏料簡直是土豪玩的,不但得有錢還得有閑。畫家要用的顏料很多,而且準備工作不是一般的繁雜。顏料來源於有色的礦石,畫家要先把那塊小石頭敲碎,然後使勁研磨,再放點亞麻油什麽的讓它溶解。有條件的畫家可以雇學徒來幫忙,土豪請自便……可以想象,這種顏料很難攜帶。有一個方法勉強可行,就是有點惡心:把顏料塞到豬膀胱裏!(怪不得說豬的全身都是寶...)

大費周章條調好顏料,已經累覺不愛了,還要拎著豬膀胱到處跑,簡直是心力交瘁。這可能就是為什麽以前的畫家都不愛出門……

隨著1 9世紀的來臨,兩個外出作畫的障礙都不成問題了。到了19世紀中期(1850左右),人們發明出了便攜式畫架,這種畫架可以折疊成一個小盒子,要用的時候再支起來,當然這個牛逼的發明在今天已經很常見了。更令人振奮的是在1841年,英國一家公司發明了管狀顏料,從此畫家們終於從繁瑣的顏料調製程序中解放出來了。發明顏料管的這家公司,Windsor&Newton,一直到現在都是有名的繪畫材料與顏料品牌。

曆史上很多東西的出現,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正如印象派的產生是這群畫家的天賦和才華的結果,但如果沒有客觀條件,一切都無從談起。天才所需要的那1%,有時不是靈感,而是恰到好處的時機。

從1863年開始,格萊爾畫室的四個學生,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巴齊爾經常結伴一起到郊外畫畫,他們開始逐步地探索自己的風格。以下是他們學生時代在楓丹白露森林的作品。

 

莫奈 Claude Monet, The Bodmer Oak, Fontainebleau Forest, 186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西斯萊 Alfred Sisley, Rural Guardsman in the Fontainebleau Forest, 1870, PrivateCollection (Mr. and Mrs. Marsh Gibson) 西斯萊學生時代的作品幾乎都沒保留下來,這幅是1870畫的楓丹白露森林,時間上比較接近學生時期

 

雷諾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A young man in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1886,Museu de Arte Assis Chateaubriand, São Paulo

 

巴齊爾 Jean Frederic Bazille, Fontainebleau Forest, 1865, Musée d'Orsay, Paris

在戶外作畫的好處是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物體在光照下微妙的色彩和形態變化。色彩是由照射在物體上的光線決定的,並不存在某種固有的色彩,印象派用條件色體係代替了固有色體係,成功地把過去被忽略的許多現實的色調變成為主角,由此改變了以往風景畫的陰暗色調。對比巴比鬆畫派,印象派的畫顯得充滿陽光和色彩。

印象派認為陰影中的顏色是光線的補色,用印象派喜歡畫的雪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雪地基本上就像一個投影屏,偏黃色的太陽光照射雪地上的物體,產生的陰影就是紫色—即黃色的補色,所以陰影應該是紫色的;偏紅色的光線照射雪地上的物體,產生的陰影就是綠色—即紅色的補色。雷諾阿說,陰影從來都不是黑色的,因此他幹脆不用黑色,用深紫、深綠、藍綠來表現陰影。某種程度上來說,印象派從來都不是一個離經叛道的畫派,它和傳統的西方繪畫一樣忠實於寫實,隻不過他們的做法是研究光與其照射的物體,然而目的是不變的,都是尋求表現更真實的世界。

莫奈的雪景 Claude Monet, The Magpie, 1868–1869, Musée d'Orsay, Paris

 

畢沙羅的雪景 Camille Pissarro, Road to Versailles at Louveciennes 1869, The WaltersArt Museum, Maryland

除了雪景,印象派也很喜愛水景。水是永恒變化的,總是在流動,總是在反射自身以外的景象,總是浮著似是而非的光波,因此是探索瞬息萬變的光線的好題材。西斯萊對水景情有獨鍾,但西斯萊的水景總是有工業時代摩登生活的痕跡,橋、蒸汽船、城鎮這些似乎更吸引西斯萊。

 

西斯萊《馬利港的洪水》Alfred Sisley, Flood at Port-Marly, 1876, Musée d'Orsay

西斯萊 《蒸汽船與橋》Alfred Sisley, River Steamboat And Bridge, 1871, Private Collection

莫奈才是真正沉迷於水不能自拔,他要不在海邊就在河邊,晚年時走不動了,就在家裏花園挖個大池塘,繼續畫水。在他的水景畫裏水才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周圍的人或靜物。莫奈的水畫得如此地好,人們把他稱為“水的拉斐爾”。

在學生年代,莫奈和雷諾阿經常去郊外的“青蛙塘”玩耍。青蛙塘在巴黎郊外的布吉瓦(Bougival),其實是中產階級度假地,有Spa,有水上餐廳,還可以劃船。青蛙塘的名字是有雙重意義的,雷諾阿的兒子在寫父親的回憶錄時提到,“青蛙”指的是那種不完全是妓女的巴黎女人,穿得很時髦,活躍在各種社交場所,多數是別人的二奶或情人。大概意思就是外圍吧,至於為什麽叫青蛙我也不懂…雷諾阿在青蛙塘認識了不少願意給他免費做模特的女生。

 

青蛙塘的照片

下麵兩幅雷諾阿和莫奈畫的青蛙塘(La Grenouillère),是典型的印象派水景。莫奈和雷諾經常一起去青蛙塘,而且從他們的一係列畫作來看,很明顯他們常站在同一個地方並肩作畫。中間的那個圓圓的小島長得很像法國一種叫camembert的奶酪,於是大家都把它叫camembert,小島連接著水上餐廳,很多人開飯前就坐在那上麵聊天。

莫奈《青蛙塘》

Claude Monet, La Grenouillère, 186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York

 

雷諾阿 《青蛙塘》

Pierre-Auguste Renoir, La Grenouillère, 1869, National Museum of Sweden

印象派的調色板隻用三棱鏡分析出來的純色,不經調色直接畫在畫布上,所以看起來尤其鮮豔明亮,,光暗的對比也更加強烈。看看莫奈和雷諾阿是怎樣畫水的,他們用長短不一的逗點狀的筆觸畫出色點,把完全沒調過的純色並列放在一起,人的眼睛看這些色點好像會跳動一樣,顏色好像融為一體了,這就在視覺上產生了透明的感覺。這種現象叫視合成,比如把藍色和黃色並置放在一起就能產生綠色的色調,但這種效果要離畫有一定距離才能看出來,這就是為什麽看印象派的畫需要退遠一點。

 

莫奈《青蛙塘》細節/奶酪小島

從這幅畫可以看出兩人風格上的差別。莫奈把重點放在了水上,他尤其注重表現水波的跳動,抓住水麵稍縱即逝的光線產生的色彩。莫奈是真正的外光派,如果一幅畫是在陽光下畫的,然後天氣突然轉陰,莫奈這時絕不動筆,他會等到第二天晴天的同一時間再畫。光影變化,這正是吸引莫奈的地方。

莫奈《青蛙塘》細節/水

然而對於雷諾阿來說,人才是最有趣的東西。有一句話說:哪有歡樂,哪就有雷諾阿。麵對同一片景象,雷諾阿畫的重點和莫奈完全不同,雷諾阿畫中的人物多麽栩栩如生,每一個人的動作氣質都不一樣,氣氛多麽歡快,好像你就站在那片陽光下,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一樣。雷諾阿就是喜歡畫幸福的景象:健康的少女、美好的陽光、快樂的派對,這似乎就是他的本能。

 

雷諾阿《青蛙塘》細節/各式各樣的人

相比之下,莫奈畫中的人似乎離得很遠,他們隻是這個風景的一個點綴,莫奈幾乎是一筆帶過這些人,隻剩模糊不清的人影,因為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光色變化上,形體相對就忽略了。

 

莫奈在青蛙塘的另一畫作

Claude Monet, 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1869,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雷諾阿在青蛙塘畫的另一畫作

Pierre-Auguste Renoir, Bathing on the Seine, La Grenouillère, 1869

印象派的畫作看起來都有一種“未完成”的感覺,這是因為他們要忠實地捕捉光色,就必須要在短時間裏完成畫作。莫奈曾經說到他是怎麽描繪光的色彩的,“我正在追趕這種純粹的銀光。哎,這是我的錯,我就是想捕捉這種不可觸碰的東西。光怎麽消失得這麽快,把顏色也一起帶走了。顏色,任何一種顏色,都隻存在分秒間,有時頂多三四分鍾就消失了。該怎樣在三四分鍾裏把他們抓住!他們走了,你就隻能停下來。太痛苦了,繪畫太痛苦了!”他還說,“當你畫畫的時候,你必須忘記你眼前的是什麽,無論是一棵樹、一棟房子、還是一片田野。僅僅去想:這是一塊正方形的藍色,這是一塊橢圓的粉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畫你所見的顏色和形狀。”(此兩段文字為筆者自譯,為了意思連貫稍有省略)

這時的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都窮得叮當響。他們之所以很喜歡畫水,除了是喜歡光影以外,重要的原因是河流總是免費的。那時莫奈窮得差不多連買顏料的錢都不夠,他總是不停地畫到顏料用完,這時他就隻能畫素描了,直到他又能從朋友那裏借到幾個法郎,再繼續畫。還好,青蛙塘的老板娘對莫奈和雷諾阿挺好的,她收了他們幾幅畫,給他們換一些吃的。這兩人就是有這麽窮。莫奈甚至造了一條專門畫畫的小破船,他經常就在塞納河上劃著船,他的妻子卡米爾為他唱著歌,他在一旁畫畫。當然,卡米爾作為他忠實的模特,也是免費的。追光的窮騷年們,還要等很多年才成為世人追捧的藝術大師。現在還早著呢,還好他們還年輕,有大把時間讓他們探索實驗。

 

莫奈筆下的卡米爾在塞納河畔

Claude Monet, River Scene at Bennecourt, Seine, 1868

 

這就是莫奈專門用來畫畫的船

Claude Monet, The Studio Boat, 1874, Kröller-Müller Museum, Otterlo, Netherland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