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賞景

隨波逐流看風景,優哉遊哉度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舊民俗,坐歌堂

(2020-11-16 08:54:22) 下一個

    我下鄉時在川北的一個鄉村。那裏有一個嫁女的舊民俗,叫「坐歌堂」 。七十年代末,舊民俗還在被禁之列。我在那裏三年,看到兩個姑娘出嫁,一個坐歌堂,一個沒坐歌堂。細究起來,坐歌堂的那家姑娘叫碧蓮,家是貧農成分,上有三個哥哥,在村裏屬於比較橫的一家。沒坐歌堂的姑娘叫昌英,家裏成分是中農,她是她媽改嫁帶過來的,家裏還有一個小弟弟,在村裏屬於沒有多少話語權的家庭。所以在那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婚喪嫁娶能否使用舊民俗,還得靠政治背景和拳頭。
   在碧蓮要出嫁的前一個月,碧蓮就來邀請我參加,理由是我是知青,應該會唱歌。我當時有點吃不準這算不算犯忌,就有點支吾其詞。沒幾天,婦女隊長就來找我,要我和她一起去碧蓮家坐歌堂。既然代表政治正確的婦女隊長都去,那應該沒啥問題。
   記得那時秋收完畢,是一年中農民最富裕的時節。在那個秋高氣爽的夜晚,碧蓮家的堂屋點了兩盞油燈,燈芯拔得高高的,照得屋子極亮,這對碧蓮媽媽來說,可是破天荒的大方舉動。平時,因為貧窮,家家農戶點燈都像鬼火一樣閃爍。擦得幹幹淨淨的方桌上擺了幾碟瓜子花生糖果,姑娘們圍桌而坐,看熱鬧的村民擠在門口,碧蓮穿著簇新的紅燈芯絨上衣,藍卡其褲,頭上一邊別一隻蝴蝶形狀的發卡,脖子上圍著我送給她的粉色金花的絲巾。因為碧蓮在我麵前好幾次強烈的表達對那條絲巾的喜愛,知道她要結婚了,就幹脆送給她了,今圍在脖子上,足見是真喜歡。
  我挨著婦女隊長坐下來,就往裝瓜子花生的碟中伸手,婦女隊長扯了我一下,附耳對我說:「你不能吃,這隻是裝樣子的,要留著明天婚宴上招待客人。」我訕訕地把手收回來。
  姑娘們圍著碧蓮七嘴八舌的討論衣服圍巾嫁妝,這時聽見門口有個老太說:「你們為啥還不唱呢?我來給碧蓮起個頭。」便開口唱:「屋簷麻雀叫喳喳,碧蓮今天要出嫁,我的親媽媽,女兒心中好多話......。」婦女隊長笑著說:「康婆婆,今天不能唱四舊哈,要唱革命歌曲。」於是女孩子們就催促碧蓮快唱,碧蓮扭扭捏捏地唱了一首《天大地大不如X的恩情大》,雖然不是感恩父母,但好歹也是一首感恩的歌,算應景吧。然後姑娘們唱了:《公社都是向陽花》《白風吹》《紮紅頭繩》《學習大寨》最後連《我是一個兵》《颯爽英姿五尺槍》《打靶歸來》都唱出來了,因為當時的年輕人都要參加民兵,這些歌比較熟悉。中間我也唱了幾首歌,記得有《紅梅讚》《阿佤人民唱新歌》《映山紅》
   碧蓮的媽媽添了兩次燈油,婦女隊長悄悄對我說:「碧蓮媽媽臉色有點不好看了,可能嫌我們坐太久,耗油太多吧。」然後她就拍拍手說:「明天是碧蓮的大喜日,今晚不能太累,我們大家一起唱首歌送碧蓮吧。」有個姑娘提議唱《紅燈記》裏麵的《臨行喝媽一碗酒》說給碧蓮壯膽,以後在婆家不受欺負。我簡直對那位姑娘刮目相看呀,多會聯想啊,然而又是多麽貼切啊!可能是這話戳中了姑娘們的心窩吧,大家唱得格外響亮,簡直聲震屋宇。
   我後來專門去請教了康婆婆關於坐歌堂的規矩,康婆婆說新娘出嫁頭天晚上,會邀請與自己相好的姑娘來家唱山歌,緬懷自己即將逝去的姑娘時代。山歌調子基本都是現成的,歌詞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聰明的出嫁女也會臨時加一些自己的內容。無外乎都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舍不得父母家人,擔心到婆家不受婆婆小姑的待見,等等。伴唱的姑娘就會寬慰她,鼓勵她,到婆家要勤勉,要忍耐,與丈夫齊心合力,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等等。康婆婆還唱了幾段,旋律簡單,重複,比較悲切。
  好幾十年過去了,如果現在嫁女還要坐歌堂的話,恐怕都用卡拉OK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