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程篇之一:新藥研究開發到上市的各個階段

(2024-01-14 17:27:54) 下一個

創新藥的研究開發是一件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事情。數據顯示,美國研發一款新藥平均研發成本是5-20億美元,最高甚至可達50億美元,平均周期超過10年。在中國,一款創新藥,平均研發時間是12年-15年,平均資金投入是15億-20億元人民幣

一般來說,新藥研究開發到上市會需要經過多個階段。作為工程篇的首文,這裏簡要介紹一下各個階段,以後會展開加入更多的內容。

1. 藥物發現和臨床前實驗

1a 藥物發現(2-10年不等):這一步是尋找有潛力治療特定疾病的新化合物。以小分子化合物藥為例,包括藥物靶點的確認、化合物的合成、活性化合物的篩選、主要藥效研究、體內、體外試驗等步驟。

1b 臨床前實驗: 這一步是持續的動物實驗(3-6年不等)

包括藥理學研究(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研究(急毒、長毒、致癌、致突變、生殖毒性)

1c 臨床試驗申請(IND):準備IND材料、遞交IND、藥品評價和研究中心(CDER)初步審查、安全性審查、作出答複。

2 臨床試驗人體試驗(3-7年)人體試驗共分三期: 

  Ⅰ期臨床 20-100例,正常人或病人,主要進行安全性評價。 

  Ⅱ期臨床 100-300例,病人,主要進行有效性評價 。

  Ⅲ期臨床 300-5000例,病人,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評價。

傳統意義上,新藥的臨床研究分為I/II/III期,後來 II 期又分成 IIa 和 IIb(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腫瘤藥物研究),接著出現了 0 期研究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腫瘤藥物的研發)。然後又有人提出,0/I 期為早期臨床研究,IIa 為中期臨床研究,IIb 和 III 期為晚期臨床研究。

0 期

目的是在滿足一定的統計學要求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樣本量(通常不超過20)、有限的時間內(每個患者的治療期常不超過數周)初步判斷一個研究藥物是否有效、某個劑量是否有效,是否應繼續開發下去,附帶看一下某些療效判斷方法是否可行

從目的角度,0 期研究也是初步判斷藥物的效果,類似 II 期(尤其是IIa),所以 0 期的設計,類似 IIa 的單臂研究,但是由於樣本量小、又要滿足一定的統計學要求,所以也有其特點,設計起來其實可能更為複雜。

I 期

I 期通常摸索劑量(dose finding, dose-ranging),藥代(PK)和藥動(PD),樣本量也不大(一般不超過20,或者20左右)。尤其是PD,通常會使用交叉研究,因為交叉研究有其特點,適合此類設計目的。

II 期

II 期是初步判斷療效的和安全性(其實安全性貫穿研發始終),所以一般稱為safety & activity研究(SA研究)。有多種做法,根據不同的臨床疾病環境,以及既往數據等,可以采取單臂,平行對照的RCT 等,終點一般選擇surrogate,而不是 clinical outcome。如果分 IIa 和 IIb,則 IIa 往往是單臂,樣本量一般不會過百;IIb 則往往是平行 RCT。

III 期

III 期是嚴格的驗證藥物效果的驗證性臨床研究。很多會議上介紹臨床研究,往往以此類研究為模版進行介紹,在假設檢驗的框架下進行介紹。

3 新藥上市審批(NDA)

3a 初次上市審批的流程包括:準備NDA材料、提出NDA、初步審查、正式接受、實質審評,再到材料評審和現場檢查,最後得到審評結果。

3b 上市後研究上市後再審批

上市後研究臨床監測期:IV期臨床,受試者要大於2000例,同時要進行社會性考察。上市後再審批(一般上市後4-10年):重新審核NDA中的有效性安全性

3c 適應症的擴展:  經過相關研究和試驗,發現該藥物對其他疾病也具有療效,然後向監管機構申請批準將適應症(治療範圍)擴大至新的疾病。

新藥研發,特別是first in class,失敗的風險極大,可以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多數項目胎死腹中,無法進入臨床階段。此後又有90%的新藥會折戟在臨床階段,就算完成臨床研究還要麵臨嚴格的審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