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

胡思亂想 自娛自樂 僅此而已
個人資料
Bluebell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秋日書香濃(2)

(2012-09-25 14:02:17) 下一個

8.《結婚十年》蘇青


蘇青(1914年~1982年),本名馮允莊,早年發表作品時署名馮和儀,後以蘇青為筆名。作家,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寧波人


蘇青一生中留下的小說不多,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恐怕要算《結婚十年》了。這也是她對自己並不美滿的婚姻生活的真實描述,從中不難看出她潑辣的率真和對愛情、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這場婚姻一開始就是一大段給人印象頗深的,舊式婚禮的繁文縟節西方文明的合璧。在各種禮儀以及帶著喜慶色彩的花轎裏和宴會中,18歲的她成了20歲的徐崇賢的妻子。他們婚前在同一所高中念書,通過兩年的信,卻連個照麵都沒打過,美其名曰自由戀愛,其實不過是信中二人對對方的稱呼逐步變得親昵,這也恐怕早就為這段婚姻的不幸埋下了伏筆


新婚燕爾,徐崇賢對她恩愛有加。然而,那淡淡的浮華畢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很快便黯淡下來,顯露出斑駁的本色


她雖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少奶奶,但由於從小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對於生活低能得很;而且懷孕後生下的又偏偏是一個女兒,這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裏是極其可怕的。果然,她的不幸由此開始了。因為沒能給徐家延續香火,她受盡公婆小姑的冷嘲熱諷,與此同時,她又與丈夫閨房失和,丈夫不久就另有所愛。更可悲的是,當她夏天回娘家省親時,本欲向母親哭訴一切,哪料嫁出去的女兒畢竟是潑出去的水,母女間竟也生疏、客氣起來。為怕母親傷心,也為了麵子上好過,她把所有的苦衷從喉嚨口硬逼回了肚子裏


離開娘家的前一晚,母親在為她整理行裝時發現陪嫁的戒指不見了,便找她詢問。由於經濟窘迫,她早已將戒指賣了貼補家用,但為了怕母親識破,她便謊稱丟了。做母親的總是憐愛兒女,為了怕她在婆家受人嘲笑,抬不起頭,母親竟將自己本來預備帶進棺材的戒指悄悄塞給她。雖然她在訴說這一切時平淡而抑鬱,沒有流露出過多的大喜大悲,但身為女子的無奈和悲哀還是遮掩不住,由字裏行間溢了出來。


上海淪陷以後,夫妻二人的裂痕加大了,人性自私的一麵更加充分地膨脹、暴露出來。盡管她的敘述依然很散淡,沒有過多暴力的場麵,但那股血腥味還是濃鬱地散發開來。本來上海就是一個花花世界,消費高得令人咋舌,再加上戰爭爆發,社會秩序破壞,所有的事情,通通都離不開一個錢字。她一個柔弱女子,沒有地位也沒有收入,而丈夫隻顧在外花天酒地,不養家,也不負責任,礙於麵子,還不許她在職業上發展。縱使她有再多的戒指也供不上這樣坐吃山空。無奈之下,她向丈夫要錢以作家用,不想竟挨了丈夫一記耳光。從此以後,生性倔強的她開始賣文謀生,從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她到底還是個單純的女子,即使最艱難的日子,她也能平常麵對。在她的心中,始終點有一盞心燈,存著她對生活無限美好的期望,就像小女孩憧憬愛情時的那種柔韌的從容和熱情。在那些獨自寫作謀生的日子裏,麵對生活的無助,她也會歎息,甚至發發牢騷宣泄心中的苦悶。可一旦拿起筆來,她便忘了自己。寫作使她的生活有了保障,也使她自尊自強,有了獨立的人格。她在散文《我的手》中通過描述自己手的變化,寫出了自謀生路的幸福。文章的最後,寫一位母親將自己粗糙的手樣印在紙上,寄給了她的孩子們,然後默默地將身後的烏雲吹向一邊,把燦爛的陽光留給她的孩子們。這正是她對自己心情的白描,以此保持著自己那份可貴的單純


因為她的單純,也因為她海闊天空的胸襟,大膽直爽的性格,婚姻帶來的不幸很快被衝淡了。無論看到丈夫潦倒落魄,還是看到他意氣風發,甚至聽到他和自己的女友在她病中時一起在屋外合唱《風流寡婦》時,她都再沒什麽感覺。她喜歡不起來,而且居然連恨也恨不起來。雖然還和那個叫徐崇賢的男子共處一屋,卻已是同床異夢。她的軀殼早已被摧殘殆盡,隻剩下空空洞洞的一顆心了


就在別人都以為他們會這麽不痛不癢地耗上一輩子的時候,她提出了離婚。所有人都很驚訝,但回頭想想也就釋然——維係他們婚姻的愛情已經離去,還要這個名存實亡的家庭做什麽!一向對男女之愛冷眼旁觀的張愛玲在她的文章中這樣評價他們的婚姻:其實她丈夫並不壞,不過就是個少爺,如果能夠一輩子在家裏做少爺少奶奶,他們的關係是可以維持下去的。蘇青本性忠厚,她願意有所依附,隻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紅樓夢》裏的孫媳婦那樣辛苦地在旁邊照應著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她理想中的夫君應該有男子氣概,但不是小白臉;是有架子的,但不官派;有一點落拓不羈,但又負得起經濟責任的人。她還希望有幾個幹淨聰明的兒女,合得來的公婆、妯娌、小姑,此外還有談得來的朋友。她可以自己動手做點心請他們吃,還可以在料理家務之餘寫寫文章。而這些徐崇賢都無法給她。他不過是個生意人,自私精明,在連良心都不值錢的亂世,家庭、親情對於他更是沒有絲毫價值


由此看來,這對相處了十年的夫婦也的確沒有什麽理由繼續待在一起。就如蘇青自己所說的:現代的社會太容易使得青年男女離婚了,於是他們便離了婚。相聚相離,一切簡單得就像童年時候玩的過家家,區別大概隻在於如何將中間的過程複雜化。就這樣,在結婚的第十年,兩個自由戀愛的人分開了



9.《隨遇而安》孟非


這部作品是孟非對過往四十年歲月的動情回顧、從容講述。童年重慶、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對他影響深遠。中學時代的嚴重偏科,黑暗得讓他看不到未來。臨時工的日子辛酸艱苦,卻奠定了他往後的不平凡。孟非從攝像、記者、編導、製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過。四十年,人生坎坷,從平凡到精彩,命運總在不經意間轉折。順應本心,淡定從容,坦然麵對每一次改變。隨遇而安,是很多人問起他的心路曆程時,他給出的唯一答案。



10.《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作者高銘,男, 70年代生人。目前任職於某公司項目總監。


作者從小自認為死心眼一根筋,對於探索未知事物總是有無盡渴望。從學齡前就已經有了至今仍然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為什麽?成年後曾一度沉迷於宗教、哲學、量子物理、非線性動力學、心理學、生物學、天體物理等學科。21世紀以來又開始對精神病患、心理障礙者、邊緣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強烈好奇。2004—2008年間,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的閑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非正常人群進行近距離訪談,並加工整理出了這本書的內容據說這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它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 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等邊緣人。



11.Mrs Dollaway


是由Virginia Woolf1925發表的一部長篇意識流小說


小說描述了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維在一戰後英國一天的生活細節。該小說作為woolf的代表作之一,被TIME評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故事圍繞達洛維夫人籌備一個上流社會派對而展開。讀者視角穿梭時間跨度,並穿插於主人公的思維與現實之間,通過對達洛維夫人一天中生活細節的描述,來塑造她一生的經曆以及一戰前後整個英國社會。


一個晴朗的夏日早晨,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維走在倫敦的街道,為自己晚上的派對采買物品。美好的天氣使她想起了自己已逝的青春,以及她年輕時的狂熱追隨者彼得·沃爾士。她思忖自己當初嫁了可靠達洛維,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沃爾士,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沃爾士當天從印度返回倫敦來看望她,更讓她突然思緒不寧。


同時,在倫敦的另一角是一戰退伍軍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婭。史密斯患有無名的狂想症,經常幻見在一戰中犧牲的好友伊凡。當權威醫師決定對他實行強製隔離治療時,他跳樓自盡。


達洛維夫人當晚的派對很成功,名流濟濟。一些難得一見的舊友,那些和她一起經曆了成長及年輕的舊友,也到場了,可她卻抽不出身來和他們細聊。隔了那麽些年,大半輩子,也想不出該說什麽好。她在派對上聞知史密斯的自殺事件,心裏暗自佩服這種解脫: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內心純粹的快樂吧。


12.《搜索》


被稱為是陳凱歌的回歸之作。它最有趣的一點是,觀眾無法客觀準確的判斷每個角色的獲得和失去。王學圻飾演的老板看似得到了他所渴望的成功,但他再冷漠,十幾年結發妻子的離去也會是心裏的一塊傷疤。王珞丹飾演的小記者似乎在道德和職場上都占了上風,但姚晨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她的未來。對於陳凱歌來說,《搜索》同樣是一部無法衡量得失的電影,有人覺得他親切接地了,自然會有人覺得他媚俗討好了。但不能否認的是,《搜索》給了陳凱歌一個台階,讓他重新走回觀眾中間。


13.《聽風者》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江山初定,百廢待興,和平的表象下沒有硝煙的戰爭早已拉開序幕。敗逃台灣的國民黨接連向大陸派出特工,伺機破壞。為了應對接二連三的破壞活動,中共成立情報部門701局與敵方展開連番較量。同年10月初,701局控製的偵聽局莫名消失,為了查清消失電台的下落,701局負責人老鬼(王學兵 飾)授命代號二〇〇的張學寧(周迅 飾)去上海尋找耳力超群的鋼琴調音師羅三耳。結果陰差陽錯,學寧找到了羅德小徒弟——耳力同樣超群的盲人調音師阿兵(梁朝偉 飾)。阿兵不負眾望,不僅通過層層嚴苛的考試,還在工作中一鳴驚人。在殘酷的諜報戰爭中,阿兵和學寧之間某種情愫也暗暗滋生……









14.《入殮師》


買了昂貴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飾),經曆了4個月的管弦樂演奏,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昂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廣末涼子 飾)搬到老屋,過著清貧的日子。某日,一則廣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幫助旅行,高薪短工時。大悟來到NK代理公司麵試,社長佐佐木生榮(山崎努 飾)二話不說就決定聘用大悟,但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佐佐木社長終於道明:是入殮(日語Nou Kan)工作!雖然心理上有所忌憚,高額的薪水還是令大悟接受了這份工作。但這樣的工作對普通人談何容易,一方麵對遺體的不適,一方麵又要對妻友隱瞞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影片獲得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5.Dress Your Family in Corduroy and Denim


David Raymond Sedaris (born December 26, 1956) is a Grammy Award-nominated American humorist, comedian, bestselling author, and radio contributor.


Publisher summary: David Sedaris has produced another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collected them in "Dress Your Family in Corduroy and Denim." For me, Sedaris was an acquired taste and this volume is the most enjoyable for me. It seems lighter and funnier than Engulfed in Flames which I found a little dark.


In this volume Sedaris sensitively tells about his family, early experiences, and quirks of family members. Some passages will leave you laughing out loud. The writng will catch you off guard and carry you to places you have never known possible. The reading is worthy of the book.


媽媽的評價是,早年的生活曾經窮困潦倒住貧民窟,但早期文字的感染力非常強。後來生活富裕後文字活潑但內涵大打折扣。


16. The Apprentice: My Life in the Kitchen


Amazon comment:


In this captivating memoir, the man whom Julia Child has called "the best chef in America" tells the story of his rise from a frightened apprentice in an exacting Old World kitchen to an Emmy Award<en>winning superstar who taught millions of Americans how to cook and shaped the nation's tastes in the bargain.
We see young Jacques as a homesick six-year-old boy in war-ravaged France, working on a farm in exchange for food, dodging bombs, and bearing witness as German soldiers capture his father, a fighter in the Resistance. Soon Jacques is caught up in the hurly-burly action of his mother's café, where he proves a natural. He endures a literal trial by fire and works his way up the ladder in the feudal system of France's most famous restaurant, finally becoming Charles de Gaulle's personal chef, watching the world being refashioned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kitchen door.
When he comes to America, Jacques immediately falls in with a small group of as-yet-unknown food lovers, including Craig Claiborne, James Beard, and Julia Child, whose adventures redefine American food. Through it all, Jacques proves himself to be a master of the American art of reinvention: earning a graduate degre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turning down a job as John F. Kennedy's chef to work at Howard Johnson's, and, after a near-fatal car accident, switching careers once again to become a charismatic leader in the revolution that changed the way Americans approached food. Included as well are approximately forty all-time favorite recipes cre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a career spanning nearly half a century, from his mother's utterly simple cheese soufflé to his wife's pork ribs and red beans.
The Apprentice is the poignant and sometimes funny tale of a boy's coming of age. Beyond that, it is the story of America's culinary awaken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od from an afterthought to a national preoccupatio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