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國探親記: (九)故地重訪

(2012-03-11 21:13:20) 下一個
我與好友,長沙某證劵公司的杜總有著30年的交情。讀大學的時候,雖然他比我高一年級,我卻長他一歲。我倆是同一個係,同一專業,同住一層樓,同在學生會做事,又是老鄉,所以走得很近,關係特別好。後來考研究生考的也是同一個專業,他到了長沙,我去了武漢。每年寒暑假的時候,總要在長沙呆上幾天,吃,住,玩,都是老杜負責,經常搞得他一個月的飯菜票早早的就消滅光了。我的橋牌和拱豬等玩的技術都是在老杜那裏學的。
 
老杜的老家坐落在三塘鋪鎮的一個山坡上。27年前,1985年5月1日,受大學黨委的指派,我來到三塘鋪為老杜的入黨申請進行社會調查,因此也有幸拜訪過他的老家。那時候,老杜家和大多數農民家庭一樣,還比較窮,父母和老杜四兄弟住在一座不大的一層土磚瓦房內。屋前屋後的山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草,前麵有一塊很大的地坪,再往前幾十米的坡腳下,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水塘,當年的調查材料就是坐在屋前那塊地坪上寫的。那時候,拜見到過老杜的父母和他的大哥。大哥是人民教師,知識豐富,能說會道,為人忠厚,對毛主席的感情特深,在整個接待過程中,都是大哥陪同的,因此印象深刻。
 
這次老母重病,得知我從美國趕回老家後,大哥和老杜執意要來看望老母,大哥順便也想要見見我這個27年沒有會麵的老弟。見麵那天,好友張君陪同,在吃完飯後,得知老杜還要在老家呆上幾天,於是張君邀請我過兩天一同去拜訪老杜和大哥。想到難得的27年故地重遊機會,我不假思索的答應了張君。
 
俗話說“人以群居,物以類聚”。張君與老杜的相識是通過我作為橋梁的,他倆性格和得來,認識不久就成了好友。這不,這次張君趁機執意要到老杜府上拜訪,於是約定星期四晚上,一起去老杜家吃晚飯。
 
星期四下午5點,我和張君開車去三塘鋪老杜家。通常,老友張君是不到別人家裏吃飯的,更談不上喝酒了。今天不同,張君要了一個司機,為的是今晚能在老杜家裏喝點酒。為了把氣氛搞熱烈些,張君臨時又叫了三位好友一同前往。經過個把小時的路程,我們大約在晚6點多抵達了27年前我來過的杜府。
 
27年,彈指一揮間,這期間的變化真大啊!老杜的父親已經過世,母親八十多歲了,我們也從當年的毛小子變得兩鬢斑白了。杜府的房子也於91年重建為二層樓的紅磚大樓,占地麵積比原來的還大三股一呢!建有自來水,配有空調。唯一不變的還是屋前那塊很大的地坪,幾十米遠處坡腳下的魚塘,及屋前屋後山上的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草。
 
晚飯大約是7點多開始的,大哥親自下廚,為我們烹製了一大桌子的家鄉菜。我們一行六人,加上大哥和老杜,正好一桌。大家高高興興的喝著酒,邊喝邊聊,談家常,論國事,憶往昔,望未來,不知不覺,兩瓶酒鬼酒就幹完了,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飯後,其他朋友有事先走了。我,張君,大哥和老杜接著聊,大家越聊越起勁,待酒醒與大哥和老杜告辭時,已是晚上10點半了。
 
離開杜府後,大哥的笑容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裏。在物欲橫流的當今,我最佩服做過老師,當過校長,最後退休於鎮國土所享受副科級待遇的大哥。在當晚聚會的幾個朋友當中,雖然大哥可能在賺的錢,玩過的地方,吃過的高檔餐館等方麵不如別人多,但他比我們任何人活得更有精神,更懂感恩,因而更有滿足感。
 
杜府,何年再有機會重訪呢?(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