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之道

宇之道,宇知道;宇智道,宇至道。
-解析智能奧秘 -洞察宇宙天機 -展望人類未來
Materials物質、Energy能量、Information信息、Intelligence智能,是構成我們世界的四個元素。
正文

喬布斯打臉馬克思 – 需求幸福、人造幸福和虛擬幸福(上)

(2021-05-04 09:20:47) 下一個

喬布斯打臉馬克思 – 需求幸福、人造幸福和虛擬幸福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追求幸福。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可以說,他們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幸福。
幸福的滿足不外乎有兩種型式:滿足需求、避免痛苦。
那麽,對幸福的追求也就變成了:為能夠滿足現在和未來的欲望,避免現在和未來的痛苦而獲取資源和儲備資源。
為了滿足現在的食欲、避免挨餓,你買菜做飯。為了滿足未來的食欲、避免未來挨餓,你存錢、存糧。
為了滿足你現在對帥哥和美女的仰慕,你和帥哥美女約會。為了你未來對帥哥美女的向往,你嫁給帥哥、迎娶美女。
這些都是所謂的需求幸福。也就是迪斯尼動畫裏王子公主所追求的幸福。
那什麽是人造幸福呢?
現在,你已經“黃袍加身,每天與大魚大肉相伴”,住著金碧輝煌的宮殿,每天和帥哥美女爬梯。在你的字典裏,你已經得到了人間所有的幸福、樂不思蜀。“你的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你的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你夢想的天堂也不過如此。
這天,突然有個叫喬布斯的人來到你麵前,他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個叫愛瘋的東東。他說:你可以用這個愛瘋“吃雞”,還可以用它“擼O擼”。
你心裏想:老子“天天吃龍蝦象拔蚌,頓頓都是大魚大肉的,都給我吃惡心了!”誰還想吃雞呀?老子成天家擼大西子、大腦斧,誰稀罕擼你的這個西北愛瘋呢?
畢竟這個喬布斯也是天生麗智。早就看穿了你的小心思。他也不和你多做糾纏,二話不說,扔下12部愛瘋,一扭身,絕塵而去。
你看著這12部愛瘋有點兒犯難了。畢竟這個老喬把這些愛瘋說得天花亂墜,扔了實在有點兒可惜了的。所以,你決定把它們送給醫院裏等死的危重病人。這些危重病人已經沒有什麽胃口和食欲吃雞、吃龍蝦,也沒有什麽體力擼獅子、擼老虎了。你索性就把這些愛瘋送給他們,讓他們再垂死掙紮一下。
可是沒過多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病人竟然紛紛起死回生。因為有無數的健康靚女帥哥爭先恐後地捐出自己的身體器官給他們,讓他們能夠換上健康的器官續命。而這些靚女帥哥也別無所求,捐獻自己寶貴的器官隻不過是為了換一個愛瘋來耍耍。愛瘋的幸福指數竟然出人預料地遠遠超越了大魚大肉大龍蝦、靚女帥哥大豪宅。喬布斯竟然為人類創造了新的幸福形式—人造幸福。
當然,人造幸福的創造者不僅僅隻是喬布斯一個人。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為人類創造了光明的幸福;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為人類創造了飛行的幸福;福特製造了汽車,為人類創造了開豪車的幸福;輝瑞發明了偉哥,創造了老年人也可以享受的性福。當然,最令人期待的還是,不遠的將來,AI為人類創造的長生不老的幸福。
這些喬布斯們創造iPhone們的同時,也為人類創造了新形式的幸福。這是生活在十九世紀的馬克思做夢也想象不到的。在馬克思的眼裏,幸福就是美食、豪宅、帥哥、靚女。他對幸福的理解充其量也就和王子公主是一個層次。他誤以為,幸福是一個有限的常量,通過人類幾代人的無私奉獻,最終人類會到達幸福的終點站。但是,曆史上無數的“喬布斯”用各種各樣的“愛瘋”,不間斷地打馬克思的臉。也一次次地向我們證明:幸福是一個可以趨近於無窮大的變量,是可以被人類憑空、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國家說,它會給你終極的幸福。
呸!呸!呸!
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幸福是無限的,也是可以創造的。而人類的經濟生活也正在逐漸地從需求幸福經濟時代過渡到人造幸福經濟時代。
在人造幸福經濟時代,想要成功,不再是簡單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是創造能夠吸引消費者的需求,引領消費者的需求。喬布斯的成功告訴我們:誰創造的幸福能夠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誰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當然,人造幸福經濟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也就是:科技巨頭掌控了人類幸福。愛瘋讓你賣腎,抖音讓你夜以繼日刷不停,電玩讓你如醉如癡吃雞、擼O擼。人類隻能跟著科技巨頭的鼻子走,成為科技進步的奴仆。
故事是不是就此結束了呢?幸福是一個無窮大的變量,沒有人能夠預測人類未來會創造何種幸福,人類豈不是要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永無止境的苦苦掙紮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人類的未來會有人造虛擬幸福踏著七彩祥雲來救駕。
歡迎點讚、留言、轉發。
下一部分,我們將討論人造虛擬幸福。敬請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海澱網友 回複 悄悄話 》tengwang 發表評論於 2021-05-04 20:02:16

=====

您寫了這麽老長,我也給總結一下。各取所需不可能,因為人的需求可能互相矛盾。例如你的需求是控製我,我的需求是不被你控製。兩個需求不可調和。

把您的發言和樓主的文章總結一下,就是馬克思說的各取所需,隻是在低層次上可以滿足需求,就像豬住在一個有無窮豬食的豬圈裏,各取所需,可以整天幸福地曬太陽。換句話說,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是豬的社會,不是人的社會。
tengwang 回複 悄悄話 蓋房子要先打地基,寫文章要先下定義。給一個詞下定義有兩種方法。一是以自己的感覺為標準,如《現代漢語詞典》對“幸福”的定義:“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另一種方法是跳出自己的身體,用客觀的方法。我給“幸福”的定義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或“人達到目的時的狀態。”亞裏士多德說,人類生存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把我給“幸福”的定義代入這句話,就得到“人類生存的目的是追求達到目的時的狀態。”廢話一句,等於什麽都沒說。
我認為,人類社會就是一場比賽。人一生下來就是運動員,不是參加體力比賽,是智力比賽,這很像馬拉鬆。體力馬拉鬆是有終點的,但智力馬拉鬆沒有,可是卻有個方向或目標,這個目標叫做“控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包括動物)。人的最終願望是對周圍的人與物得到盡可能大的控製。對人的控製叫做“權”,對物的控製叫做“利”。權的大小,由級別、官銜來衡量;利的多少,由錢來衡量。有了對人的控製,就可以間接地得到一些對物的控製,如政治家可以利用權力來獲得一些物質利益。反之,有了對物的控製,也就間接地有了對人的控製,如有錢人出錢雇人為自己做工,服務。政治家也有對物的直接的控製,如政府的企業和財產,但這種控製不是絕對的,他們不可以明目張膽地把這些東西占為己有。而資本家的財產則完全是私人財產,他們擁有絕對的控製能力。研究人們如何通過相互控製而間接地得到對物的控製的學問叫做政治學;研究人們如何通過對物的控製來間接地得到對人的控製的學問叫做經濟學。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說人的需要有七層,即:一,食物、水。二,安全。三,歸屬感、愛。四,自尊。五,求知欲。六,美、對稱。七,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人隻有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有下一個較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的最高願望是達到“自我實現”,這個詞意義不明。我認為,人類生存的最終目的是控製一切存在的東西,也就是控製整個宇宙。在對事物有了相當控製之後,事物就變得“美”了。如人們認為今天的生活比昨天的美,也就是指他們今天的控製範圍比昨天的大,否則他們不會這麽說。求知欲是手段,其目的是控製。在控製一個事物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如隻有知道了原子結構,才可能控製原子能。人有兩隻眼睛,十個手指,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同樣,求知欲,控製欲也是千百萬年來生物進化的結果,那些缺少求知欲控製欲的猿人早已被淘汰了。所謂自尊,就是好勝心,好強。人們相互比,看誰得到的控製範圍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社會性動物之所以是社會性的,之所以會群居,是因為有一個力量把他們聚集起來。把地球和月亮連在一起的力量叫萬有引力;把社會性動物連在一起的力量叫歸屬感、愛,這是群居動物的本能,是遺傳的。小孩子不用大人教就會交小朋友,沒有人交往,就會感到寂寞。在社會性動物之間,既有相互之間的吸引力(歸屬感、愛),又有相互爭奪控製範圍的排斥力(恨),即相互協作,又相互爭奪。協作增加群體的生存機會,爭奪、自私增加個體的生存機會,所以兩者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是千百萬年來自然選擇的結果。爭奪有時也有增加群體生存機會的作用,如兩頭雄鹿爭奪一群雌鹿,隻有較強壯的雄鹿才能和雌鹿交配,這樣生下的後代就有較大的生存機會。

用通俗的話說,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爭權奪利。人類社會是一場比賽,或競爭。對於失敗者來說,競爭很殘酷,競爭者的精神高度緊張,並非所有的人都喜歡競爭。但如果你放棄競爭,別人,包括你的父母,就會說你是無能,被人瞧不起。所以我們每人生在這個社會,都被迫參與這場馬拉鬆。為什麽人類社會是場比賽呢?因為人有需要。人首先需要氧氣,其次是食物、水、衣服,還有房子、交通工具等等。除了氧氣之外,這些東西都不是免費的,都是有限的。人離了食物、水、衣服和房子就沒法生存,所以人就有不安全感,就有聚斂這些東西(財富)的欲望,這個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即使一個人擁有足夠他這一輩子所需要的財富,他還要為他的下一代著想,還要為他們聚斂財富。有限的財富加上無限的欲望,就是競爭。

在世上,有些人看來並不貪婪,對人和物並沒有多大的控製欲望,如和尚、傳教士。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有來世,他們想在來世上天堂,今世就犧牲一些。什麽叫天堂? 我認為,無非就是一個有無限控製力的地方。歸根結底,他們這些人還是要控製的,他們要控製他們的來世,因為他們相信有來世。對人有相當控製力的人叫政治家,對物有相當控製力的人叫資本家,對知識有相當控製力的人叫科學家,他們都是在智力馬拉鬆中跑在前麵的人。
宇之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澱網友' 的評論 :
謝謝您的總結。
宇之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所以,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對嗎?
那麽,不能“實現”的“實現”還能叫“實現”嗎?
不能“實現”的“實現”隻能叫妄想。
我的博文是想讓讀者關注幸福“無窮大”的這個屬性。
這是馬克思和馬斯洛都沒有意識到的。
海澱網友 回複 悄悄話 我替你總結一下:人的需求,是可以創造的。各取所需,永遠不可能。因為人隻知道已知所需,不知道未知的所需。
宇之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您把賣腎換iPhone歸類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
受教了。
歡迎您關注本文的下半部分。希望您再來指教。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好奇難道你不知道馬斯洛的人類社會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嗎?這是人類社會不論什麽體製,不論什麽文化,不論什麽人種,都適用的,沒有例外。
這裏其實談論的都屬於這個範疇,但你似乎不清楚你說的所謂“人造幸福”不過就是馬斯洛100多年前解釋的“自我實現”層的內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