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環遊巴爾幹】羅馬尼亞人的耶路撒冷:普特納修道院

(2020-06-09 10:41:41) 下一個

—— 普特納修道院 ——

影片《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一開始,是一場規模盛大的慶典活動,身穿民族服裝的摩爾達維亞人,在一座莊嚴宏偉的修道院前的草地上,載歌載舞,熱烈歡慶。

“從高山,從平原,從遙遠的城鎮和村莊,同一血統的民族,都到這裏來,參加這一節日的慶典。”

那場慶祝活動,發生在1871年,是為了紀念普特納修道院落成400周年而舉行的一次盛大的慶典。

普特納修道院雖然不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它在摩爾達維亞曆史和宗教上的崇高地位,卻是其它世遺教堂、修道院所不能相比的,因為它不但是摩爾達維亞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所創立,而且也是大公和他的家人安葬的地方,在摩爾達維亞乃至羅馬尼亞人心中是一個地位崇高的朝聖地,被譽為羅馬尼亞人的耶路撒冷。

普特納修道院。

修道院外牆上的摩爾達維亞國徽:牛頭、星、月和玫瑰的圖案,是在斯特凡大公時代確立的。

在十九世紀形成統一的現代國家之前,羅馬尼亞分為三個獨立的公國:南部的瓦拉幾亞(Wallachia),西部的特蘭斯瓦尼亞(Transylvania),和東北部的摩爾達維亞(Moldavia)。

斯特凡大公(?tefan cel Mare),也稱斯特凡三世(Stephen III of Moldavia),1457至1504年為摩爾達維亞公國大公,在位47年,是摩爾達維亞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1433年,斯特凡大公出生在統治摩爾達維亞的穆沙特家族(House of Mu?at),他的祖父是摩爾達維亞大公“好人”亞力山德魯一世(Alexandru cel Bun)。1432年,亞力山德魯一世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大位,打得不可開交,混亂持續了二十多年。這期間,斯特凡大公的父親博格丹二世(Bogdan II)也做過兩年的摩爾達維亞大公,後來被他的兄弟彼得魯·阿隆暗殺。年輕的斯特凡隻得逃往匈牙利,請求匈牙利攝政洪雅迪·亞諾什(Hunyadi János)的庇護。

在匈牙利,斯特凡遇到了同樣流亡在外的表哥弗拉德·德古拉(Vlad Dracula),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穿刺公“"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原型。弗拉德·德古拉以前是瓦拉幾亞的大公,後來被趕下台,還曾經在摩爾達維亞接受過斯特凡父親的保護。1456年,在匈牙利的支持下,斯特凡跟著弗拉德帶領一支軍隊回到瓦拉幾亞,趕走了奪權者,幫表哥重新坐上大公的位子。

複位之後,弗拉德·德古拉也為表弟幫一回忙,借給斯特凡六千軍隊,讓他回摩爾達維亞複仇。在多列什提和奧爾比茨兩場戰役中,斯特凡的軍隊大獲全勝,他的殺父仇人、叔叔彼得魯·阿隆被迫逃亡波蘭。1457年,凱旋的斯特凡進入蘇恰瓦,被摩爾達維亞貴族擁立為新的大公,稱斯特凡三世。

摩爾達維亞是一個小國,處在四戰之地的巴爾幹,周邊列國都比它強大許多,東有克裏米亞韃靼人,北鄰波蘭-立陶宛聯邦,西邊有匈牙利,南麵是剛剛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斯特凡大公上任之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偃文修武,富國強兵,建立起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麵對強敵,他審時度勢,能伸能屈,雖曾幾度不得不向土耳其波蘭稱臣納貢,然而機會來臨,又敢於在戰場上和敵人一決勝負,在強敵環伺的險境中,夾縫裏求生存,在位期間全力維護了摩爾達維亞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直到他去世之後,摩爾達維亞才徹底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斯特凡大公是摩爾達維亞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後來更被尊為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和民族獨立的象征,還被羅馬尼亞東正教會封聖。

斯特凡大公。

斯特凡大公在位將近半個世紀,戎馬一生,共指揮了34場戰役,並取得了其中32場勝利。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475年的瓦斯盧伊戰役,斯特凡大公統帥的四萬摩爾達維亞聯軍,擊敗了三倍於己的奧斯曼大軍,殲敵五萬餘,讓氣勢正盛的奧斯曼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敗。70年代在中國上映的羅馬尼亞電影《斯特凡大公》,主要內容反映的就是這場戰役。瓦斯盧伊戰役的勝利,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土耳其人在巴爾幹的擴張,被歐洲基督教世界稱為”空前的勝利“,斯特凡大公本人也被教廷譽為”基督的冠軍“。

每一場戰役之後,斯特凡大公都要修建一座教堂或修道院,作為紀念。他一生在摩爾達維亞修建了幾十座教堂修道院,開啟了摩爾達維亞教堂建築的黃金時代,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精美的傑作,包括這座普特納修道院,以及被列入世遺的沃洛內茨修道院和珀特勒烏齊聖十字教堂。

普特納修道院,是1466年,為了紀念基利亞戰役的勝利和對上帝的感謝,由斯特凡大公下令動工修建的。1469年,教堂完工,第二年,正式啟用,命名為聖母永眠教堂。

教堂采用三重後殿式結構,除了中殿和前殿,還在前殿外增建了門廊式外前殿,並修建了一座墓葬室,作為大公和家人的安葬之處。其中門廊式外前殿和墓葬室,在摩爾達維亞教堂建築中均為首創。斯特凡大公去世後,就安葬在這座教堂,他的兩位妻子和多位子孫,也一同安葬在這裏。

關於普特納修道院選址的來曆,有這樣的傳說:有一次斯特凡大公在戰場上負了傷,在荒野裏走失了,被在附近的岩洞裏修行的隱士丹尼爾收留。夜裏,丹尼爾帶著大公走出岩洞,指著遠處的一個地方,問他是否看到了什麽。連問了三次,大公才回答說,好像看到了些許光亮。隱士對大公說,那不是光亮,而是天使,因為那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如果大公想在戰場上戰勝敵人,就必須在那個地方建一座修道院。大公答應了。

後來斯特凡大公指揮軍隊,勝利攻占了基利亞要塞,決定兌現諾言。大公來到當初丹尼爾指給他的那個地方,在一處高坡上射了一箭,大公的箭頭落地之處便是教堂聖壇所在,大公射箭的山坡,被稱為“十字坡”(Crucisorul)。

曆史上,普特納修道院曾遭數次火災和劫掠,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653年,整個教堂被哥薩克軍隊焚毀,現存的教堂建築是1662年按照原來的結構重建的,新教堂的主體采用的仍是摩爾達維亞式的三重後殿結構,隻是規模稍大。

1778年,摩爾達維亞主教Iacob Putneanul對修道院進行了全麵修複,重建了四周的圍牆,塔樓和修士的宿舍。

目前隻有教堂旁邊的那座塔樓,是斯特凡大公時代遺留下來的唯一一座建築。

與那些彩繪教堂相比,這座教堂的外部裝飾有顯著不同,外牆不再有壁畫,而是以石刻作為裝飾。

裝飾外牆的這種束帶,狀如扭在一起的三股粗大繩索(象征三位一體),是十七世紀摩爾達維亞流行的裝飾元素。

修道院內有一座羅馬尼亞詩人愛明內斯庫的銅像紀念碑。

米哈伊·愛明內斯庫(Mihai Eminescu,1850 - 1889),出生於摩爾達維亞博托沙尼縣的伊波太斯蒂(Ipote?ti),是羅馬尼亞十九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詩人,羅馬尼亞現代文學詩歌的奠基人。

紀念碑上鐫刻著愛明內斯庫的詩句:“你有偉大的過去,我願你也有偉大的未來!” ——《我願你,親愛的羅馬尼亞》

1871年,在愛明內斯庫和他的朋友特蘭斯瓦尼亞作家斯拉維基所領導的的青年羅馬尼亞協會的倡議和協助下,修道院落成400周年的盛大慶典在普特納舉行。詩人在紀念儀式上發表的演說中這樣說道:“讓我們把普特納變成羅馬尼亞人的耶路撒冷,讓我們把斯特凡的陵墓變成我們民族良知的聖壇。”

1484年斯特凡大公捐給普特納修道院的大鍾Buga(斯拉夫文“公牛”)。

普特納修道院。

外前殿門廊。根據記載,當初斯特凡大公建造的教堂內外都裝飾了壁畫。十七世紀教堂重建之後,卻沒有重繪壁畫。現在看到的壁畫為2003至2010年間所繪。

外前殿門廊上摩爾達維亞主教Iacob  Putnearul墓。1778年,Putnearul主教在任內曾重修普特納修道院。

外前殿通向前殿的西門。

前殿。

前殿墓葬:彼得魯·拉列什之妻瑪利亞(? - 1529),斯特凡大公的孫子斯特凡四世(小斯特凡?tef?ni?? 1506 - 1527)。

墓葬室:十七世紀重建教堂時,墓葬室和中殿之間原有的牆壁被拆除,改為由兩根巨大的梁柱隔成的三座拱門,將墓葬室與中殿聯通。

墓葬室南牆之下是斯特凡大公的墓龕。

墓龕的圓拱下,是斯特凡大公的石棺。大公石棺的腳下,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瑪利亞·沃伊奇察的石棺。石棺後麵的半月形凹龕的牆壁上,是一幅墓葬壁畫,正中是耶穌基督,基督的右邊是聖母瑪利亞,左邊是墓主斯特凡大公。

斯特凡大公的石棺。

斯特凡大公的第三任妻子瑪利亞·沃伊奇察的石棺。

斯特凡大公的第三任妻子瑪利亞·沃伊奇察(Maria Voichi?a,1457 - 1511),父親是瓦拉幾亞的大公“美男子”拉杜三世。拉杜是“吸血鬼”弗拉德·德古拉的弟弟,所以瑪利亞實際上是斯特凡的表侄女。

拉杜和他的哥哥弗拉德從小在土耳其做人質,弗拉德對土耳其人恨之入骨,拉杜則相反,他和後來的蘇丹莫罕默德二世是好朋友,據說還秘密改信了伊斯蘭教。

後來弗拉德在匈牙利人的幫助下,當上了瓦拉幾亞大公,拒絕向土耳其人稱臣納貢,土耳其便派出一支大軍討伐瓦拉幾亞,先鋒便是拉杜。麵對強大的土軍,弗拉德采取焦土政策,一路後撤,在撤退途中,沿路樹起一根根木樁,將俘虜的土耳其人活活穿在上麵,讓其慢慢在痛苦中死亡。據說多達兩萬俘虜被這種殘忍的樁刑處死,這種恐怖的場麵,讓久經陣戰的奧斯曼軍隊都心理崩潰,弗拉德從此得了“穿刺公”(Impaler)的稱號。

在奧斯曼軍隊的扶植下,拉杜當上了瓦拉幾亞大公。拉杜對土耳其人的奴顏婢膝,讓斯特凡大公非常鄙視,幾次派兵攻打瓦拉幾亞,最後把拉杜趕下了台,拉杜的妻子和女兒,則被接到蘇恰瓦,“保護”起來。

在《斯特凡大公》影片裏,還有斯特凡大公接見她們母女的場景,小姑娘對大公滿懷崇敬和愛慕,兩人雖然差著一輩,最後終成眷屬。

1477年,斯特凡大公的第二任妻子瑪利亞·曼穀普去世,第二年瑪利亞·沃伊奇察嫁給斯特凡成為大公的第三任妻子。兩人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博格丹三世(Bogdan III the One-Eyed,1479 - 1517)和女兒瑪利亞(Maria Cneajna,? - 1518),葬在這座教堂的前殿。

前殿墓葬:斯特凡大公和第三任妻子瑪利亞·沃伊奇察的兒子博格丹三世(Bogdan III the One-Eyed,1479 - 1517)。斯特凡大公和第三人妻子瑪利亞·沃伊奇察的女兒瑪利亞(Maria Cneajna,? - 1518)

墓葬室北牆下也有一座墓龕,埋葬的是斯特凡大公第二任妻子瑪利亞·曼穀普和她的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博格丹和彼得魯。

瑪利亞·曼穀普(Maria Asanina Palaiologina,?- 1477),來自克裏米亞蒂奧多羅-曼穀普公國,屬於拜占庭末代王朝八列奧略家族的旁支,所以自稱拜占庭公主。圖為瑪利亞·曼穀普的墓葬壁畫。

墓葬室的牆壁上畫著斯特凡大公事跡的係列壁畫。其中一幅是隱士丹尼爾要求斯特凡大公修建普特納修道院。

斯特凡大公加冕。

斯特凡大公下葬。

教堂的中殿。

中殿的塔樓和穹頂。

巴洛克風格的聖幛(iconostasis)是1773年製作的。

聖幛上的十字架。

聖幛(局部)。

中殿四周牆上的壁畫:耶穌傳道和受難圖。

後殿窗子的彩繪玻璃。

修道院內的大公行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改建為博物館。

博物館的珍品之一:胡默爾修道院福音書(The Four Gospels of Humor)。1473年,普特納修道院修士尼科德摩斯(Nicodemus)繕寫的《四福音書》,共278頁羊皮紙。書成之後,由斯特凡大公贈給老胡默爾修道院(現存修道院的前身),故而得名。

博物館另一件珍貴的藏品:瑪利亞·曼穀普的棺帷(1477年),紅緞製成,上麵用銀絲線刺繡著一幅拜占庭服飾的瑪利亞·曼穀普肖像。四邊的銘文為:此為摩爾達維亞君主斯特凡大公之妻,信仰正義、熱愛基督的上帝之仆瑪利亞之棺帷。歿於教曆6985年(公元1477年)12月19日,星期五,五時。

斯特凡大公的棺帷(1504年)。

斯特凡大公的王冠(複製)、寶劍和手執十字架。

修道院附近還有一座岩洞,傳說隱士丹尼爾當年在此修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四明山' 的評論 :

不客氣。歡迎到訪。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漁翁觀世' 的評論 :

是的。多謝點評。
四明山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摩爾多佤的曆史.
漁翁觀世 回複 悄悄話 保存或修複得很好。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天隨人意' 的評論 :

看來您是位羅馬尼亞通,佩服!
天隨人意 回複 悄悄話 Putna是唯一一間男修道院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瀟瀟' 的評論 :

也許秋天能重新開放,總會有機會的。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你讓我園一個夢:4月遊巴爾幹半島的機票停飛了,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