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耶穌基督的耶路撒冷

(2019-04-19 11:26:54) 下一個

公元三十年逾越節之前的那個星期日,猶太曆正月初十,耶穌率領眾門徒來到耶路撒冷。按照耶穌的吩咐,門徒在城外橄欖山附近的一個村子裏借了一頭驢,讓耶穌騎著進城。根據古代猶太先知的預言,彌賽亞就是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的。“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受膏者”的意思,指被上帝選中成為君主或祭司的人,後來引申為被上帝派來,解救世人的救世主。耶穌大概是要讓人們看到,他就是來拯救他們的彌賽亞。

關於耶穌,雖然史書文獻缺乏記載,但是曆史學家們傾向於確有其人。他的事跡傳說,主要來自新約聖經的四篇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按照福音書的說法,耶穌的父親是猶太國北部拿撒勒城的木匠約瑟,母親是瑪利亞。瑪利亞懷孕的時候,正好趕上人口普查,根據當時羅馬帝國的法令,人們必須回到原籍登記,所以約瑟帶著妻子來到原籍伯利恒,因為客店都住滿了,隻能在馬棚安身,耶穌就降生在馬槽裏。

按照基督教的曆法,耶穌出生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可是這樣就跟聖經與史書的記載有矛盾:福音書上說,耶穌出生前,東方(今伊拉克,伊朗一帶)有三位聖賢夜觀天象,推算出有貴人降生在伯利恒,日後將為猶太王。三位聖賢不遠千裏趕到伯利恒,給新生的耶穌送來黃金、乳香和沒藥作為禮物。這三位遠方來客驚動了當時的猶太國王大希律王,得知三位聖人的預言,希律王非常恐慌,為了絕除後患,下令殺死全伯利恒所有兩歲以下的男童。幸好約瑟事先聽到風聲,帶著妻兒逃往埃及,躲過一劫。同年,希律王得病死了,追殺男童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不過這至少說明,在大希律王去世的公元前4年,耶穌已經出生,年紀在零到兩歲之間,所以耶穌出生的年份,不早於公元前6年,不遲於公元前4年。

福音書還說,耶穌是亞伯拉罕,大衛王的後裔,馬太福音列出的耶穌家譜,從亞伯拉罕到大衛王是十四代,大衛王之後的所羅門到猶太第一次滅國,流亡巴比倫,又是十四代,再到耶穌,還是十四代,一共是四十二代,世係如下:

亞伯拉罕; 以撒; 雅各; 猶大; 法勒斯; 希斯侖; 亞蘭; 米拿達; 拿順; 撒門; 波阿斯; 俄備得; 耶西; 大衛王; 所羅波安; 比雅; 撒; 約沙法; 約蘭; 烏西雅; 約坦; 哈斯; 希西家; 瑪拿西; 們; 約西; 耶哥尼雅; 撒拉鐵; 所巴伯; 比玉; 以利敬; 所; 撒督; 金; 以律; 以利撒; 馬但; 雅各; 約瑟; 耶穌

不過這裏有個疑問,上麵列的世係,怎麽數,都隻有四十一代。按照聖經注釋者的解釋,大衛王承上啟下,算是兩代;另一種說法是耶哥尼雅時代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亡國之前算一代,之後又算一代。其它福音書的記載更有出入,還不隻四十二代,之所以有四十二代的說法是因為四十二這個數比較有特殊意義,是三個十四,或者是七乘以二在乘以三,在基督教教義中,”七“代表完全,”二“代表見證,”三“代表神(三位一體),”十四“代表完全的見證,四十二當然就是三個完全的代表了。

1. 伯利恒聖誕教堂裏的伯利恒之星就是十四芒的。

另外,如果耶穌是上帝之子,那就不可能是亞伯拉罕大衛王的血脈;反之亦然。這裏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其實如果耶穌真是上帝之子,根本不需要證明是大衛王之後。那聖經裏為什麽一定要強調耶穌是大衛王之後呢,因為舊約裏有很多先知提到關於彌賽亞降臨的預言,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位“彌賽亞”乃是亞伯拉罕大衛王的後裔。

這之後的二三十年,耶穌是如何長大成人的,聖經裏沒有太多記載。那時的猶太國已經被羅馬帝國吞並,成為巴勒斯坦行省。成人的耶穌在約旦河接受表哥”施洗者約翰“的洗禮,之後在曠野中禁食四十天,抗拒撒旦的誘惑,終於修成大道。得道之後的耶穌宣稱自己是大衛王的後裔,是上帝派來的彌賽亞,開始在加利利海一帶傳教,收了漁夫西蒙(後來改名為彼得)等十二位門徒。

耶穌宣揚的教義包括:相信上帝,相信天國;人一生出來便有罪,必須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救贖,才能到達天國;遵守社會道德;互相愛護幫助;寬恕他人。耶穌的教義以及他和門徒的所作所為,很多與傳統的猶太教義相抵觸,比如在安息日為病人治病、不洗手就吃飯等等,因而受到保守的法利賽人的指責,而耶穌則譏諷他們為偽善之人,對傳統的猶太教規和戒律猛烈抨擊。

在傳教過程當中,因為麵對的是知識水平和理解力不高的廣大民眾,所以耶穌不光靠口頭宣講,更多的是用實際行動,就是所謂的行神績,來贏得信徒。耶穌可能懂些醫術,還會“特異功能”,新約聖經裏記載了不少耶穌的這類“神績”,包括治愈盲人,治好麻風病人,治好西門(彼得)嶽母的熱病等等。

約翰福音裏講了這麽一個故事,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就是今天的獅子門附近)有一個池子,叫畢士大(Bethesda),池邊有五座回廊,裏麵躺著許多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幹的病人,因為傳說這個池子能治病,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天使下池子攪動池水,水動之後,第一時間下到池裏,無論什麽病都能痊愈。有一位病人,在那裏等了三十八年,也沒有等到。耶穌看見他躺在那裏,就問他,你想要痊愈嗎?病人回答說,是啊。可是我老也趕不上,每次水動,總有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話音剛落,那人立刻就痊愈了,站起身,拿了褥子走了。

2. 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

那一天恰好是安息日,按猶太人的傳統,在安息日什麽事情都不可以做。耶穌在安息日為病人治病,還讓那個病人拿褥子,觸犯了戒律。保守派的祭司和長老們責問耶穌為什麽在安息日做事,耶穌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所以我也做事。對祭司和長老們來說,這簡直是大逆不道,耶穌不僅犯了安息日,還自稱神的兒子,是殺頭的罪過。

至於其它的神績,比如將石頭化為麵包,五個餅兩條魚喂飽五千人,七個餅分給四千人等等,有違常理,不好評論。總而言之,這些神績,讓很多下層的老百姓都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而猶太上層人士,特別是保守的祭司和長老們,都對耶穌痛恨不已。

福音書裏講到,耶穌傳教的三年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加利利地區,但是每逢逾越節等重大節日,耶穌都會去耶路撒冷朝聖。這次,耶穌已經知道自己大限將至,而他在世上最重要的任務,一定要在耶路撒冷完成,所以在逾越節之前,便帶著弟子們出發,前往耶路撒冷。路上,他對弟子們講,按照先知們的預言,”他將要被交給異邦人,他們要戲弄他,淩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第三日他將複活。“(路加福音)

耶穌和弟子們來到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欖山上,停下來休息。在一處岩洞了,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福音裏記載的這段禱告詞,成為後世基督徒禱告的標準版本:

”我們的在天之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寬恕我們的罪,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險惡。阿門。“

現在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有一座主禱文教堂(Pater Noster Church,也叫主祈教堂),據說就建在當年耶穌教導門徒的岩洞附近。這是一座法國天主教堂及修道院,建於上世紀初。前身是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橄欖教堂(Eleona Church)。Pater Noster是拉丁文,意思是"我們的父”。修道院的牆上,用一百多種語言刻寫著那段祈禱文。

3. 橄欖山上的主禱文教堂。

4. 阿拉米語(耶穌時代的語言)和希伯來語的主禱詞。

5. 中文的祈禱詞。

進城之前,耶穌坐在橄欖山的石頭上,遠望著聖殿,對弟子們說,你們看見這大殿了嗎?將來每一塊石頭都會被拆掉,那時候地震、饑荒、災難、戰爭將毀了這一切。說完不禁潸然淚下。後人在耶穌落淚之處,修建了一座教堂,被稱為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稱淚滴教堂)。教堂屬於方濟各會,建於1955年,設計者意大利建築師Antonio Barluzzi特意將教堂的外形設計成淚滴的形狀。

6. 主泣教堂。

7. 從主泣教堂的窗子遠望聖殿山。

8. 正如耶穌預言的,聖殿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金頂清真寺。

9. 耶路撒冷第二聖殿的模型(以色列博物館)。

耶穌在弟子的簇擁下,騎著驢進了城,全城的人都被驚動了,互相詢問,這是哪一位?有認識的人回答說,這是來自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耶穌來到聖殿,發現裏麵已經變成了一個亂哄哄的大市場,擠滿了做買賣的小販、兌換錢幣的商人以及各種牲畜,把個清靜的聖殿,搞得亂糟糟臭烘烘的一塌糊塗。耶穌怒不可遏,將這些人和牲畜統統趕出聖殿,並訓斥那裏的祭司,如此神聖的地方,你們竟使它成了藏汙納垢的賊窩。

後來幾天,耶穌在聖殿裏天天講道,為病人治病,眾人對他都十分信服,對他稱頌道:和散那(讚美詞)歸於大衛的子孫。大祭司和長老們卻對耶穌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但是懾於他的威望,怕在大庭廣眾之下抓他激起民變。這時,耶穌的門徒之一猶大找到他們,表示願意帶著衛士,趁眾人不在的時候,在逾越節那天悄悄把耶穌抓起來。作為報酬,祭司給了猶大三十塊銀幣。

逾越節是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原本分為逾越節和除酵節,後來合在一起。逾越節是記念在猶太人離開埃及的前一夜,上帝為了懲罰埃及人,派天使殺死埃及所有人家的長子,卻將猶太人家跳過(逾越)。 除酵節是記念當時匆忙離開埃及,甚至沒時間讓麵酵發起來的窘境。每年的逾越節是猶太曆的正月十四,在陽曆的三四月間。逾越節需要花上很多工夫準備,在正月初十要挑選一隻無瑕疵的羊羔,留在家中到十四日。正月十四日逾越節那天,在黃昏的時候,要宰殺逾越節的羊羔,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逾越節的筵席好比當年吃的“憶苦飯”,含義豐富:羊羔的血代表贖罪、苦菜代表在埃及為奴所受的苦難、無酵餅代表信徒的純潔。

猶太人的一天是從日落開始算起,所以那年的逾越節是從星期四晚上開始的。星期四白天,耶穌吩咐兩個門徒進城,借用城裏的一個人家準備逾越節晚餐。到了晚上,耶穌和門徒來到那裏,一起共進晚餐。此時耶穌已經知道自己被出賣,明天就要離開人世,今晚這一頓飯,就是與門徒在人世間的最後晚餐。飯前,耶穌親自為每一位門徒洗腳,叮囑門徒們以後互相愛護。

席間,耶穌平靜的告訴門徒,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門徒們大驚失色,紛紛詢問耶穌,那個叛徒是誰。耶穌回答說,和我一同在盤子裏蘸手的那個人就是。猶大問他,拉比(老師),你說的是我嗎?耶穌回答,正是。你去吧,做你要做的事。

猶大離開之後,耶穌囑咐其他門徒,我就要去天國了,這裏就全拜托你們了,“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要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說完,耶穌拿起一塊餅,祝福後掰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捐的”。又拿起酒杯,祝福後遞給門徒,”這是用我的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贖罪。以後你們要經常這樣做,來紀念我的愛“。分餅和酒,後來成為基督教的一個儀式:領聖餐。

10. 如今耶路撒冷城外的錫安山,有一座建築。其中二樓的大廳Cenacle,被認為是當年耶穌和門徒共進最後晚餐的地方。

11. 這座建築曆史悠久,最古老的部分屬於公元一世紀的猶太教堂。公元四世紀改建為基督教堂,之後幾經戰火破壞,還曾經被改為清真寺。

有些聖經曆史學家則認為最後晚餐的地點不在這裏,而是在老城內亞美尼亞區的一座敘利亞正教修道院的地下室。

12. 聖馬可修道院的地下室。

究竟是哪一個,無法證實。

晚餐之後,耶穌帶著門徒出城,去橄欖山。路上耶穌對弟子們說,今夜,你們因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牧羊人不在了,羊群就散了。但是我會複活,所以要你們先回加利利去,在那裏等著我。大弟子彼得說,別人可能為你的緣故跌倒,可我卻不會。耶穌說,實話告訴你,在明天雞鳴之前,你會三次否認認識我。

耶穌同門徒來到橄欖山腳下的一個叫做客西馬尼園的橄欖園,他讓門徒在園外等候,隻帶彼得和另外兩個弟子進園祈禱。

13. 客西馬尼(Gethsemane,意思是榨橄欖油的地方)是一座橄欖園,現在院子裏還有很多粗大的橄欖樹。

14. 橄欖園旁邊的客西馬尼岩洞(Gethsemane Grotto)據說是弟子們在園外等候耶穌的地方。

耶穌雖然知道自己第二天就要被處死,心裏卻還抱著一絲希望,也許上帝會在最後時刻像拯救以撒那樣,把他解救。內心充滿痛苦的耶穌獨自來到一塊大石頭旁,長久地禱告,最終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後人在園子裏找到一塊大石頭,認定是耶穌當年祈禱的地方,從公元四世紀起,在那裏修建過幾座教堂。現存的教堂,Basilica of Agony(痛苦教堂),屬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建於1924年,和淚滴教堂是同一個設計師。修建教堂的經費來自許多國家教徒的捐款,所以教堂又被稱為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15. 萬國教堂。

16. 萬國教堂內部的穹頂。

17. 萬國教堂內的鑲嵌畫:耶穌在岩石上祈禱。

這時一群手執武器的聖殿衛士在猶大的帶領下,闖進橄欖園,按照約定的暗號,猶大上前親吻了耶穌,衛士們一擁而上,把耶穌捆了起來。

18. 萬國教堂的馬賽克鑲嵌畫:猶大親吻耶穌。

另有一種說法,耶穌是在客西馬尼岩洞裏被抓走的。

耶穌被衛士們捆綁著,帶到大祭司該亞法的院子裏。彼得等弟子也跟了過來,旁人問彼得認不認識耶穌,彼得一口否認,連續三次,這時,雞叫了。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大祭司召集猶太各派長老,組成公議會(Sanhedrin),對耶穌進行審判。公議會裏的大多數成員都是大祭司一派,對耶穌嫉恨有加,最後公議會判處耶穌死刑。由於當時耶路撒冷已經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猶太人的生殺大權掌握在羅馬人手裏,於是他們將耶穌押到當地羅馬最高長官彼拉多處,要求處死耶穌。

彼拉多(Pontius Pilate)是羅馬帝國巴勒斯坦行省的巡撫,他的巡撫衙門平時設在海濱城市凱撒利亞(Caesaria)。因為逾越節的緣故,彼拉多才移駐耶路撒冷,他的臨時巡撫衙門,就設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城堡裏。中世紀的基督徒認為這座城堡是聖殿山旁邊的安東尼亞堡(Antonia Fortress),把這裏定為耶穌受難苦路的起點。耶穌苦路(Via Dolorosa),是後人根據聖經的記載,在耶路撒冷老城區劃出的一條路線。當年耶穌被彼拉多定罪後,背上十字架,沿著這條路線一直走到骷髏地,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苦路全長1公裏,有14個站點,每一個站點都有一個重要的事件,其中第一至第九站,在沿著街道的地方,第十到第十四處則在聖墓教堂裏麵。至於苦路的真實性準確性,未必經得起推敲,畢竟過了兩千多年,耶路撒冷城也經曆了巨大的變化,要想還原當時的場景根本不可能,苦路更多的是一個象征意義。

19. 苦路路線圖(網絡圖片)。

20. 耶路撒冷街道上的苦路路標。

21. 苦路第一站,定罪堂,當年安東尼亞堡的舊址,彼拉多在此審判耶穌。現在是一所阿拉伯人的學校。不過有曆史學家認為彼拉多的城堡並不是這個,而是今雅法門旁邊的大衛城堡。

彼拉多問大祭司和長老耶穌犯了什麽罪,他們回答說,耶穌自稱上帝之子,猶太人的王,無視教規,褻瀆神靈。彼拉多不想因為猶太人內部的宗教糾紛而殺人,又不願意得罪大祭司和長老,便讓下屬從牢裏提出一個殺人犯巴拉巴,和耶穌一起帶到眾人麵前。按照當時的慣例,逢年過節,根據眾人的意願官府可以赦免一個犯人。彼拉多問眾人,這兩個人,你們要赦免哪一個?在大祭司和長老們的鼓動下,眾人都一口同聲要求赦免巴拉巴。彼拉多拗不過眾人,隻得釋放了犯人巴拉巴。然後命令士兵把耶穌帶到院子裏,當眾鞭打。羅馬士兵把一頂用荊棘編的冠冕套在耶穌頭上,又給他披上紫袍(羅馬人以紫色為尊,相當於中國的黃袍加身),嘲笑他說,恭喜你啊,猶太人的王!然後往他臉上吐唾沫。

彼拉多讓士兵把頭戴荊冠身披紫袍的耶穌又帶到眾人麵前,當眾說出了那句名言:“看這個人!(Ecce Homo)”彼拉多接著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麽罪,你們要把他怎麽辦?眾人說,按照我們的律法,他該被處死。釘十字架!釘十字架!彼拉多說,那我可要把你們的猶太王釘在十字架上了?大祭司該亞法答道:我們沒有猶太王,我們的王是凱撒。

意識到再多說也無濟於事,又不想激起眾怒,彼拉多於是叫人端來一盆水,當眾洗手,說:這個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眾人都回答,他的血,算到我們和子孫的頭上。看來彼拉多不願意趟這道渾水,後世的基督徒也沒有把殺死耶穌的責任全歸罪於他,埃塞俄比亞正教甚至還把彼拉多封為聖人。

22. 苦路第二站,鞭撻堂,耶穌在這裏被羅馬士兵鞭撻,並被戴上荊冠。現為一所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Flagellation)。

23. 大門上的雕刻的皮鞭。

24. 象征荊冠的浮雕。

25. 教堂的彩繪玻璃:彼拉多當眾洗手。

26. Ecce Homo拱門。拉丁語Ecce homo, 彼拉多的名言"看這個人"。

之後耶穌被剝去紫袍荊冠,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向城外走去。遭受鞭打的耶穌體力不支,沒走多久就跌倒在地。福音書中並沒有提到耶穌在路上跌倒。

27. 這是苦路的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的地方。現在是一座亞美尼亞教堂。

28. 第四站,耶穌從地上爬起來,在路邊圍觀的人群裏見到了母親瑪利亞。但是福音書裏沒有提到耶穌在途中遇見母親。

身體虛弱的耶穌拖著沉重的十字架,踉踉蹌蹌,押送的羅馬士兵從圍觀的人群裏揪出一個男子,強迫他幫助耶穌一起背十字架。這一段福音書裏有記載。

29. 苦路第五站,古利奈人西門(Simon of Cyrene)被羅馬士兵強迫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

30. 第五站,據說耶穌扶牆時留下的手印。這個應該是後人附會的。

31. 第六站,聖維羅妮卡為耶穌抹去臉上的汗血。傳說那條手帕上留下了耶穌真容(Vera Icon)的印記。福音書裏沒有這段記載,維羅妮卡的故事是中世紀以後才開始流傳的。

32. 苦路第七站,耶穌第二次跌倒。

33. 第八站,耶穌向旁邊哭泣的耶路撒冷婦女說道,不要因為他的受難而悲傷,她們應該為自己的兒女而哭泣,為耶路撒冷哭泣,因為猶太人馬上就要失去這個家園了。

34. 第九站,走到這裏,耶穌第三次跌倒。這裏就在聖墓教堂旁邊,現在是一座科普特教堂(St. Helen Coptic Church)。

背著十字架的耶穌,出了城,來到城外的一座小山丘。山丘的形狀像一具骷髏,所以叫各格他山(希臘文Golgotha,拉丁文Calvary,都是骷髏的意思)。在這裏,耶穌被剝去衣服,然後釘在十字架上,時間是星期五上午九點。到了中午,太陽變黑了(是被烏雲遮住還是日食不清楚),地上一片黑暗。下午三點,在十字架上的掛了六個小時的耶穌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臨終前耶穌對著上天大聲呼喊:“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到你的手裏了”(路加福音)。這時,大地震動,岩石崩裂(馬太福音)。

門徒將耶穌的屍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來,放在一塊石板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幾個婦女為耶穌清洗遺體,之後按猶太人的習俗塗上香料,用細麻布裹好。因為第二天是安息日,所以耶穌的遺體被暫時放進旁邊一處空的墓穴裏,用石頭擋住墓穴的洞口。

安息日過後,到了第三天早晨,當人們來到墓穴時,發現石頭已經被挪開,耶穌的屍體已經不見了,隻剩下那塊麻布。這時,天使降臨,告訴眾人,主已經複活了。之後有人在路上遇到耶穌,耶穌讓他們轉告他的門徒,讓他們去加利利等他。按照福音書記載,耶穌複活以後,多次顯靈,與門徒相見。最後,在複活之後的第四十天,耶穌和門徒告別之後,在耶路撒冷附近升天(路加福音)。

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皇太後,來到耶路撒冷尋訪聖跡,在當地教徒的幫助下,在城外一座維納斯神廟旁找到了各格他山和耶穌停放屍體的墓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拆毀神廟,修建一所教堂。工程始於公元326年,至335年完工,就是現在的聖墓教堂(Holy Sepulchre Church)。耶穌苦路的第十到十四站都在今天的聖墓教堂裏麵,分別是:第十站,耶穌在各格他山被剝去衣服;第十一站,耶穌在各格他山上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第十三站,信徒們為耶穌收屍;第十四站,耶穌遺體下葬。

聖墓教堂曆史上多次毀於戰火,多次重建。現在的聖墓教堂,大部分是十九世紀初重修的。按照1852年奧斯曼帝國(當時占領耶路撒冷)頒布的一道法令,聖墓教堂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希臘東正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科普特正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和敘利亞正教會共同擁有,輪流使用。據說裏麵的一磚一石,一釘一木,都有明確的歸屬。而教堂的大門和大門的鑰匙,從九百年前的薩拉丁時代起,就分別由兩家“中立的”穆斯林信徒掌管:Nuseibeh家族是教堂的守護人和看門人;Al-Goudia家族則是大門鑰匙的保管者。

35.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

36. 聖墓教堂裏的各格他祭壇,就建在各格他山的岩石上,是苦路的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站。

37. 透過祭壇旁邊的玻璃,可以看到各格他山的岩石,上麵還有耶穌斷氣時地震留下的裂縫。

38. 聖墓教堂入口的大廳。

39. 苦路第十三站,大廳中央的塗膏禮之石(Stone of Unction),據說是當年眾人為耶穌清洗遺體,塗抹香料的地方。那塊石頭本身,是十九世紀時後人填放的,因為上麵的紅顏色,讓人以為是血跡。

40. 基督徒心目中最神聖的耶路撒冷聖地:耶穌的聖墓神龕,建在那個墓穴之上,是苦路的最後一站,第十四站。這個低矮的小門就是聖墓神龕的入口。

41. 裏麵的聖墓神龕,虔誠的教徒排著隊,進去跪拜親吻。

路加福音最後一段記錄了耶穌複活之後的升天:“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麵,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他們就拜他,大大的歡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神殿稱頌神。”根據福音書記載,升天之前,耶穌對弟子們講出了最後的預言,在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他將會重返人世,對世人進行“最後的審判”。

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麓,離耶路撒冷六公裏。所以人們猜測,耶穌升天的地方大約在橄欖山,後來有人(還是那位史上最成功的考古學家海倫娜)找到一塊石頭,宣稱上麵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一個腳印。從公元四世紀起,便有教堂在那裏。薩拉丁從十字軍手裏收複耶路撒冷以後,教堂被改為清真寺(Ascension Mosque)。

42. 橄欖山上的升天清真寺。

43. 耶穌升天時留下的腳印。

雖然福音書裏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大多認為當年耶穌來到耶路撒冷,是從金門進城的。按照猶太人的傳說,彌賽亞重返人間時,也會從金門進入耶路撒冷。很多基督徒相信,世界末日來臨之時,耶穌會重返聖城。據說為了不讓彌賽亞進城,奧斯曼蘇丹蘇萊曼大帝在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時候,特別下令將金門封死,這樣異教徒預言的”彌賽亞“和世界末日就無法降臨人間。

44. 朝著橄欖山的金門被封死了。

蘇萊曼大帝的想法好像有點天真:耶穌如果真是彌賽亞,那麽他最後的預言,又豈是區區幾塊磚石能擋得住的?

 —— 2016年1月初稿,2019年4月修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