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NYT:一篇關於曆史和目前經濟危機分析的文章

(2011-10-15 14:01:34) 下一個

紐約時報/ 戴維-萊昂納特博客


在1930年代期間,大蕭條悲慘表象之下的美國經濟正悄然大步向前邁進。期間發明了電視及尼龍絲襪。冰箱和洗衣機成為大眾市場產品。鐵路速度越來越快,公 路越來越寬闊平坦。正如經濟史學家亞曆山大·菲爾德(Alexander J. Field)所說,1930年代可謂是“二十世紀科技進步最顯著的十年。”


經濟學家經常把周期性趨勢與長期趨勢----即短期波動與經濟基本結構的長期變化----區分開來。這兩種趨勢之間的差異在1930年代最為突出:從周期性趨勢來看,這是二十世紀最糟糕的十年,然而從長期趨勢來看,則又是最美好的十年之一。


倘若我們能夠從這個曆史事實中獲得一些安慰的話,那顯然倒也不錯。但是,1930年代給予我們的教訓很有可能恰好相反。當前美國經濟低迷最令人擔憂的地方在於:它既存在一係列源自金融危機而且非常明顯的短期問題,也存在一係列較為隱蔽的長期問題。這些長期問題包括長達十年之久的新企業形成步伐放緩,教育改善停滯不前,以及包括金融及醫療在內的行業迅速發展這個喜憂參半的問題。


縱觀這些問題,美國正在遭受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經濟嚴重衰退。而是美國或許已進入一個失業率高企已成為常態的時期。


美國勞工部本周五(10月7日)發布報告稱,9月份就業增長情況平平,失業率仍維持在9.1%高位。在費城聯邦儲備銀行最近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中,預測人員 表示,美國失業率至少在2015年之前不太可能降至7%以下。他們預計,在2015年之後,失業率也很少會降至6%以下----即便在經濟良好時期。


就在不久之前,6%還被認為是一個很高而令人失望的失業率。從1995年至2007年期間,失業率僅在2003年的五個月時間內超過6%----而且從來沒有超過7%。


“我們遭受的是一場雙重打擊所造成的影響,”馬裏蘭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哈爾蒂旺格爾(John C. Haltiwanger)如此評論道。除了長期危機之外,還出現了周期性危機,現在這兩者正彼此相互助長。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美國已陷入一段類似歐洲上一代人所經曆過的時期:生活富有但又艱辛。高失業率將加重美國人對國力衰退的擔憂情緒。政治局勢有可能動蕩,而且早已如此。許多人將發現自己被排除在就業大門之外。


自2008年以來,已有近650萬人至少正式失業六個月,還有數百萬人已退出了就業市場----也就是說他們不再尋找工作。這些核心失業者突顯了長期及短期經濟問題間存在的聯係。他們大都因為經濟衰退而失去了工作。但是,在經濟開始再次增長之後,其中許多人仍將沒有工作。


事實上,這些失業者將成為美國經濟承負的壓力。無論公平與否,雇主將不願雇用他們。許多有不明健康問題的人最終將依賴聯邦殘疾計劃,而聯邦殘疾計劃已成為大多數受益人永遠無法放棄的影子福利計劃。


目 前,造成人們對美國經濟感到恐慌的主要原因仍然是金融危機。美國長達一代人時間之久的借債消費泡沫已然破滅,這致使美國家庭紛紛修複各自資產負債狀況,而 且在確信消費者支出將會回升之前,企業對雇人一事非常謹慎。即便現在,許多大件物品----住房、汽車、家用電器、許多服務項目----的銷售依然遠低於 它們在危機前的峰值水平。


雖然每次金融危機的詳細情況各有不同,但是大致格局都是類似的。據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及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S. Rogoff)近來經常被引用的學術研究所示,危機通常會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長達近十年之久。他們認為美國最近這次危機始於2007年夏季,這意味著美國 經濟甚至還沒有走完失業率居高不下長達十年之久的一半時間。


當然,預測美國經濟前景暗淡----尤其是在經曆了一次衰退之後----可能並不靠譜。僅在過去五十年裏,災難預言者就曾宣稱美國正落後於蘇聯、日本和德國,結果每次都被證實是錯誤的。


美國依然擁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任何國家所不具備的一係列優勢:世界上最好的風險資本網絡係統,完善的法治體係,頌揚冒險的文化氛圍,對移民無與倫比的吸引力。這些優勢通常能夠催生出下一個影響巨大的新興產業,即使這些優勢不如美國存在的諸多問題那樣顯著。


這正是1930年代所發生的部分情況,1990年代也曾發生過這種情況,當時許多人對失業率回升而經濟下滑感到憂心忡忡。1992年,剛當選總統的比爾·克林頓在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談到了美國經濟問題,據與會者回憶,當時還沒有人提到互聯網。


然而,今天人們所擔憂的問題非常嚴重。即使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形勢也並不是很好。從2001年到2007年的經濟擴張期間,美國就業率非常疲弱,就業情況沒有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在職成年人比率出現下滑。對於有份工作的普通人來說,收入增長勉強超過通脹步伐。


如 果要對這些問題給予一個統一的解釋,那麽最貼切的做法就是對比那些促使1930年代對美國經濟發展如此重要的原因。當時美國普遍提高了其生產能力,正如菲 爾德在他的新書《大躍進》(A Great Leap Forward)所述。這部分是因為大蕭條消除了美國經濟中的各種低效現象,但更主要是因為新科技的湧現,美國經濟增加了動力,提高了效率。這些變化加上 二戰帶來的工業化浪潮,為戰後經濟蓬勃發展創造了可能。


另一方麵,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提高其生產能力方麵並沒有獲得特別明顯的提高。是的, 諸如iPad及Twitter等創新產品及技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的,各大企業已想出辦法如何在雇傭較少員工的情況下生產或提供同樣多的產品或服 務。可是美國沒有開拓出任何能夠雇傭大量而且越來越多員工的重要新興產業。


美國現在沒有出現1870年代的鐵路、1920年代的汽車工業甚至1990年代的互聯網行業的現代版本。在過去10年裏,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美國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低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的任何一個年代。


除 了金融危機之外,或許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勞動力的總體技能水平。在過去30年裏,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獲得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曆的青少年人數所占人口份額沒有 出現顯著增長的富裕國家。人力資本方麵的一些非技術性指標----比如隨父母一起生活的兒童比例----也出現惡化。而且,美國也沒有采取措施,吸引那些 希望移民 美國的科學家和企業家。


勞動力技能水平與經濟成功之間並沒有精確的關係,但是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足以值得人們關注,而不隻是局限於對這個問題進行的同行評議研究上。比如說,自19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北歐許多國家都在教育方麵取得了顯著進步。


這些國家的失業率曾經都高於美國,但現在都低於美國。據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統計,在美國50個教育程度最高的大都市區,平均失業率為 7.3%,而在50個教育程度最低的大都市區,平均失業率則為11.4%。


盡管美國媒體側重於報道那些就業艱難的大學畢業生,但是並不誇張地說,受過四年高等教育的人(他們的失業率為4.3%)目前幾乎沒有感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


經 濟衰退確實經常會促使人們紛紛返回學校,這次也不例外。因此這有可能導致勞動力在技能形成方麵出現急劇上升。然而,這次在這方麵的收獲不會像大蕭條時期那 樣高,在大蕭條時期,這個現象促使高中教育得到了普及。當然,高中教育是免費的,而今天的教育前沿----大學並不是免費的。實際上,近年來大學學費越來 越高,因為各州政府削減預算導致學費上漲。


除了教育之外,美國經濟似乎還遭受資源分配不當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無法控製的。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促使我們過度消費而生產過少。但是大部分的資源分配不當問題都是美國自身造成的原因。


特別是三大產業----金融、醫療和房地產----現在都擁有大量非生產性資產。房地產行業可能已萎縮,但是與美國許多其他行業相比,房地產行業規模依然較為龐大,而且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


醫 療行業規模更加龐大,美國人均醫療費用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至少高出50%,但並未獲得非常好的效果(美國醫療在某些方麵----比如癌症治療技術----比 較領先, 但是在其他方麵----比如醫療錯誤率----卻很糟糕)。這種鮮明的對比表明,大部分醫療支出都被浪費,無論是醫療措施沒有改善民眾的健康,或是由於保 險公司的 官僚作風。


在金融行業,交易量在近幾十年來迅速增長,但尚不清楚所有這些活動是否有助於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前美聯儲主席保羅· 沃爾克(Paul A. Volcker)曾揶揄道,近年來唯一有用的金融創新產品是自動取款機。諸如沃爾克等批評者認為,現代金融大多數活動實際上不過是套利行為而已,科技發展 及全球化已使交易者能夠通過第一時間注意到微小價差而從中獲利。


在此過程中,華爾街在全球經濟這塊蛋糕中攫取了越來越大的份額,從而進一步 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現象,但它對擴大全球經濟這塊蛋糕並沒有做出多少貢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一項分析發現,收入不平等加劇會導致經濟增長放 緩,有鑒於此,華爾街甚至可能縮小了全球經濟這塊蛋糕。


這些行業常被提起的一個問題是,它們正在使用的資源是否本可以用在他處,從而創造更 多的經濟效益?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Lawrence F. Katz)說,“醫療問題與金融問題非常相似,即非常有才能的人正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浪費在一場基本上等於是零和博弈的行業之上。”


正如行業 遊說者急於指出的那樣,金融、醫療和住房這三個行業在短期內可以帶來就業機會。然而,很難看出不必要的背部手術和普通的套利行為能在未來創造出就業機會。 它們與過去那些帶來重要價值並可以拉動其他行業發展的“增長引擎”(比如更為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或者新知識)有所不同。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通過用更富活力的行業取代活力消退的行業來克服後者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過去馬車行業的衰落對從業者可能是個打擊,但在宏觀經濟上並沒有造成麻煩。如今的問題是,那些更富活力的新行業看來並不會馬上出現。


在過去十年,新公司成立的速度在大部分時間內一直處於下滑之中。現有公司增加就業崗位的速度亦是如此。卡茨說:“目前的問題並非裁員很多,而是雇員不多。”


如果曆史重演的話,那麽這種局麵將最終會有所好轉。或許某地某實驗室的某位美國科學家即將取得某種新的突破,或許某位企業家即將發明出某個偉大的新產品,或許美國近來的醫療保險改革法案以及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將會遏製這些問題的膨脹。


但就目前而言,美國還缺乏如此樂觀的憑據。美國經濟若要恢複到哪怕是勉強健康的水平,也還需要創造幾百萬個就業崗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