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shui58888

學習,研究中國文字。
正文

華夏有材,竟為誰用?

(2011-05-22 17:14:00) 下一個



從《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到《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再到《華夏有材,歐美用之》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山門口的這副對聯,是清朝嘉慶年間的鴻儒袁明曜跟他的門生張中階合寫的。 據傳,其事當在
嘉慶十七年(
1812),袁被聘為“嶽麓書院山長之時。

關於袁氏的生平,靠著網絡信息的發達,得其小傳如下:

袁名曜 ?-1835,字道南,號峴岡,湖南寧鄉(祖籍株洲)人。嘉慶辛酉(180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曆官侍讀,因母去世回鄉。


嘉慶十七年(1812)聘任嶽麓書院山長,主教5年。善詩文,長議論,以培養人才著稱,湖南名生多出其門下,其中翹楚有魏源羅典等。
嚴如熤陶澍交善,主持嶽麓書院期間,與門生張中階合撰大門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著有《吾廬草》。

   至於說到這副對聯的成聯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 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本來,山長以其學長之輩分出上聯,由學生(明經之謂,乃明清時對貢生的尊稱,指其學問之盛,對儒家經典無不了然於胸)對下聯,



也不是什麽特別值得討論的事情。其特別之處,在於這兩句對聯頗有來曆:

先看“惟楚有才”聯,它的源頭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文: 
 
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本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
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這段文字有人翻譯一下,大意是這樣的:
 到了宋國的向戌來調解晉國和楚國的關係時,聲子到晉國去當使節,回國時到了楚國。楚國令尹子木同聲子談話,問起晉國的事,並且還問:晉國的大夫和楚國大
夫比誰更賢明些?聲子回答說:晉國的卿比不上楚國,但是它的大夫卻很賢明,都是做卿的人才。正像杞木、梓木和皮革,全是從楚國去的。雖然楚國有人才,
實際上卻是晉國在使用他們。

左傳的這段話的原意要點是,雖然楚國人才很多,但真正地使用這些人才的,卻是晉國。

然而,袁山長用“惟楚有材雖楚有材”, 一字之差,其意大異其趣。

“惟”字本身有幾種解釋: 

1. 單,隻:~獨。~一。~有。~恐。~命是從。~我獨尊。

 2. 但是:雨雖止,~路仍甚泥濘。

 3. 文言助詞,常用於句首:~妙~肖。~二月既望。

 4. 想,思考:思~(亦作思維)。~度()(思量,揣度)。

有人說此處當取第3意:“惟”字作句首文言助詞。這時“惟楚有材”的意思就是,楚地多俊才。可是, 把下聯拿來
一看,事情就不像那麽回事了。


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論語.泰伯》篇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有人將這段話譯成大白話大意是:孔子說:“舜有五位(能幹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說:‘我有十個(同心同德)造紂王反的
謀士和將領(不愁戰勝不了紂王而一統天下)。
’”孔子接著評論說:(古人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堯舜以後到周武王那個時期(人才)才稱得上興盛。
(不過周武王說的
十個人中)有一名婦人(白注:主管內務的武王夫人邑薑),實際不過九個人而已。(順便說一句,這個翻譯是很精當的。)


於斯”二字,在上麵這段話的本來的意思是“到……
時候。” 可是後來的人也把它當做於此來用:


1.
《楚辭
·漁父》屈原 既放,遊於江潭……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2. 三國  李康 《運命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嚐從事於斯矣。

3.  袁宏 《三國名臣序讚》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漢之得材,於斯為貴。

4. 南朝  任昉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


從下聯的“於斯”二字,我們可以推斷“惟楚”的“惟”不是語助詞,而是“隻有”的意思。這本身是由對聯的性質和特點
決定的。“惟楚”隻有作“唯有楚地”解,才能跟下聯的“於斯”相對。不然,“惟楚”之“惟”當語助詞,則下聯之“於斯”
便失去平衡了。


由此觀之,全聯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唯有楚地是個出人才輩出的地方,到了嶽麓書院那就更是人才濟濟的所在。


此聯旨趣博雅,氣勢宏大。若非飽讀經書之士,以八鬥之高才而居睥睨天下之姿,斷不能有此一聯。然而,中國古代的文人,
尤其是那些耿介忠直之士,大都有這種文膽幹雲,傲視群倫的氣概。吾等於百年之後讀此聯,猶能想見當年袁某居學長之尊,撚飄然
銀須出其上聯,其門人張中階以其年少聰慧,以莛撞鍾之後生膽識對下聯。殊不知,此聯一出,百年間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尤其讓三楚俊才昂首挺胸,快然有凡事當為天下先的誌氣。


說到書院本身,自從宋朝起就有四大書院的說法。但是,究竟是哪四大書院, 隻有八個字可以形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比較讓多數人信服的是這四大書院:


1.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下。


 2.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腳下。

 3.
嵩陽書院,位於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縣城北約三公裏處。

       4.
雎陽書院
(又名應天書院)座落在武夷山下,朱熹曾在這裏生活、講學四十多年。


 “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曆史涵義,至今仍大有新意。看看中國近二十年來大量人才流失至歐美各國的境況,吾輩始知此典雖出悠遠,而其意猶新也。
我們甚至不妨將“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改成“華夏有材,歐美用之。” 而當年楚材晉用的原因是不是跟今天的“華夏有材,歐美用之”很有相同之處呢?
這大概也算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新的曆史特點吧。我想,這一點大概不是中國的當權者搞點“招聘海外高級人才”之類的把戲可以解決問題的。君不見,
所招聘者,皆所謂高級“科技人才”,說白了,就是光有知識,思想與行為不會對當權者構成威脅的“知識機器。”鮮有高級“思想人才”被引進和被聘用,
個中原因很簡單,若是讓你們這幫有政治思考能力的人回去中國,那他們這幫“稱大王的猴子們”就沒法愚弄老百姓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