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你的孩子誰來養

(2011-05-09 21:01:01) 下一個
你的孩子誰來養

這個看上去簡單的問題,答案卻有很多。有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養,有人把孩子交給保姆養,有人把孩子送到國內讓父母養,有人把父母搬來幫自己養,還有人自己的孩子自己養。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不同的選擇:
選擇一:送幼兒園
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撫養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想法:孩子送去幼兒園跟小朋友玩,培養社交能力,自己上班賺錢養家,兩不耽誤。還有人覺得幼兒園的老師都經過專門訓練,他們的育兒知識要比自己強得多。把孩子送 給育兒知識和經驗都很豐富的幼兒園老師撫養不比自己在家摸著石頭過河強嗎?自己則可以省下時間去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不是兩全其美嗎?

可是有一位年輕媽媽卻說,她絕對不會把孩子送給幼兒園去撫養。問到為什麽,這位媽媽說,她自己曾在一家幼兒園工作,那是一家在全美都有分店的 有名的幼兒機 構。可是令人吃驚的是,老板卻吩咐下屬盡可能去尋找廉價的人力資源來看顧小孩。八,九塊錢一小時?這樣廉價雇來的幼兒老師有什麽知識和經驗可言?這位媽媽還說她發現幼兒老師們常常在一起聊天。

或者上文這位媽媽遇到的隻是極特別的情況,你給孩子找的幼兒園絕對是精挑細選,質量有保證並且可以通過視頻監控的。可是你想過沒有,你一個人帶一個孩子尚且覺得辛苦,幼兒園的老師怎麽可能一個人照顧三五個孩子?老師們再有愛心,再有經驗,精力和體力是有限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把時間和精力平分在幾個孩子身上。很多時候還做不到平分,常常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知道你的孩子愛不愛哭,分到的關愛有多少?一位美國老太太這樣說,幼兒園是一個“managed chaos-有掌控的混亂”。

細想一下,嬰幼兒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呢?二戰之後的歐洲,留下了很多的孤兒。孤兒院的護理人員極盡所能地撫育這些嬰幼兒。可是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孩子卻在大批地死去。他們營養充足,也沒有疾病,為什麽會死去呢?後來了解到因為人手不夠,孤兒們沒有得到所需的關愛。這一發現很讓人吃驚,嬰幼兒得不到關愛竟然會死掉,通常以為給他們吃足睡飽就可以了—原來嬰幼兒也是懂感情的:一個孩子要健康成長,需要的是愛。

選擇二:雇保姆
上文提到的絕不想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媽媽,決定給一歲大的兒子請個保姆照顧,因為她想出去工作。 曾讀過國內保姆趁雇主上班將孩子抱走以及保姆給孩子奶粉裏放安眠藥之類的報道。有愛心的保姆當然也有,隻是不好找就是了。以前認識一個朋友,生下孩子之後想去讀書,就給孩子斷了奶,找保姆帶。幾個月裏保姆換了五六個,最終折騰不起了,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許教授家的十二個保姆》這個電視劇讓人們看到了找一個好保姆的困難。找保姆辛苦,作保姆也辛苦,白天黑夜操勞,還要看主人家的臉色。每一個媽媽都希望雇來的保姆能像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呢?保姆不是母親,能代替母親的職責嗎?如果身為母親的你都不想帶孩子的話,又如何期望保姆做的比自己更好呢?研究發現,一個人75%的性格是在零到五歲之間形成的。你希望你的保姆如何塑造你的孩子呢?常常看到有保姆帶大的孩子,四歲了還不會穿鞋子,不會自己吃飯。當媽媽的心疼孩子,什麽事都要保姆幫孩子去做,那孩子的獨立能力怎麽培養呢?孩子的性格塑造,這樣的重任,真的應該交給一個陌生人去做嗎?

選擇三:請父母代勞
雇傭保姆花費大且不放心,許多家庭決定請國內的父母來美國幫忙。父母退休後無事可做,正好可以發揮餘熱,替下年輕人去搞事業;含飴弄孫,三代同堂,也可以共享天倫之樂,這似乎是個完美的選擇。隻要條件允許,海外的中國人都會這麽做。其實這種做法也有欠缺: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較傳統,他們年輕時忙於工作,不曾自己帶過多少孩子,有限的育兒經還是從上一輩學來的。對孩子,他們或者過於嚴厲,或者過於縱容,對孩子講的話常常比較負麵,當前倡導的positive discipline "正麵管教“,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東西。其次,父母年邁,體力有限。撫養孩子是個耗時耗力的活兒,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是一種挑戰。朋友曾勸媽媽注意一下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媽媽說:給你把孩子喂飽就不錯了,沒法管那麽多。第三,兩代人的相處問題。由於長時間不生活在一起加上代溝,年輕夫婦與老一輩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很不一樣,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常有不同,在一個屋簷下相處久了,難免會出現矛盾。第四,老年人在美國語言不通,又不會開車,沒有朋友,生活會比較寂寞。為了幫助兒女,他們隻有犧牲自己的晚年。

選擇四:送回國內養
很多年輕夫婦認為,在自己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把孩子送給國內的祖父母撫養,自己在美國打拚,等過兩三年條件好了—書讀完了,工作穩定了,房子買了,再把孩子接回來,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安排,反正孩子三歲前不記事兒,誰養都一樣。孰不知這種打算是很自我中心的,不過是做父母的一廂情願,推卸責任的一種借口而已。因為對孩子來說,他要的不是大房子,好玩具,他要的是父母自己。研究表明,孩子在7個月到兩歲之間即在尋找能夠給她安全感的對象作為感情寄托,而很多孩子恰恰是在這個時候被送到國內的—新生兒跟母親剛建立起來的感情紐帶突然被剪斷,他可依賴的媽媽突然消失了,這種被遺棄的孤獨感常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父母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自己對父母是無足輕重的,不過像東西一樣隨他們的方便給丟來丟去。很多人成年之後跟父母都有一種無法彌補的隔閡。

選擇五:自己的孩子自己養
有些媽媽因為國內的親人無法來美,或者自己一時找不到工作,百般無奈之下呆在家裏撫養孩子。她們常常滿腹牢騷,巴不得孩子快點長大。與此相反,另外有一些媽媽則覺得孩子是上帝賜給的禮物,跟孩子在一起是一種享受。撫養孩子雖然辛苦,卻責無旁貸--自己選擇了生孩子,就應該撫養他;並且撫養孩子也是對自己品德的一種操練,幫助自己學會耐心和愛心。孩子請人代養的母親,表麵上看好像又省心又省力,實際上卻得不償失:失去了看孩子一點點長大的樂趣,失去了跟孩子在一起培養感情的時間,甚至會失去孩子自己。

綜上所述,你的孩子誰來養呢?--當然是你自己。在中國,條件不允許作全職媽媽/全職爸爸,那麽就盡量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吧。沒有一心愛家的父親和甘心奉獻的母親,隻靠祖父母來撫養下一代的社會是不健全的。而在北美,一人養家是完全可以的。很多人不願意花時間撫養孩子,是因為太貪心--孩子,金錢,事業什麽都想要。或許在別的事上可以兼得,講究效率,可是在孩子的撫養上要求的卻是時間--撫養孩子是功夫活兒,感情的培養需要的是時間。如果一個母親無法把撫養孩子看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那她最好不要孩子。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孩子,而是盡職盡責的父母。

結語:孩子的心聲
最後,我們來看看這個話題的主角--孩子們是怎麽想的呢?今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愛我你就陪陪我”的童聲合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對孩子們來說,父母自己便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奉勸天下做父母的人,如果決定要孩子,就要好好撫養。而最好的撫養方法,就是父母親自己用愛心撫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