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何新論朝鮮戰爭和20世紀

(2012-01-01 18:09:37) 下一個

 





何新1988年發表的舊作:論朝鮮戰爭和20世紀   


2011-12-30 






戰爭與革命:何新論朝鮮戰爭和20世紀


(本文首發於1988年《自學》雜誌,收入何新著《孤獨與挑戰——我的奮鬥與思索》,1997年出版)







何新論朝鮮戰爭

【共和國從百年恥辱中興起】

我出生的年代,是新中國誕生的年代。共和國在我出生日之前84天成立。



因此,我生命的全部成長曆程,生活的全部歡樂與痛苦,幸福與磨難,注定地與共和國的成長曆程同步。



要認識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必須理解誕生和塑造了我們性格的那一整個時代。馬克思講得對:就人性而言,那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現實性而言,人性乃是其所依賴的全部社會關係的綜合。



我降生的這一年代,是中國大地上還沐浴著革命風暴和戰爭火焰的時代。



中國革命之父毛澤東曾指出,1949年勝利的中國革命,是對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政治繼承。而俄國革命之父列寧則指出,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繼承。

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人類曆史中,這三次偉大的革命像三座火山一樣驟然爆發而深刻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

1949年取得勝利的中國革命,不是曆史變遷中的偶然戲劇性產物。如果我們深入追溯這一革命的生成與壯大,會意識到,這是近100年來世界曆史運動和中國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進程。



這個共和國是從近百年的持續動亂、災難、列強交替入侵、匪患與無政府狀態,人民水深火熱的狀態中誕生的。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西方勢力如洪流一般滾滾侵入中國以後,這個國家的整個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就進入了一個分崩離析的解體過程。



在此之後,整整經曆了近100年的社會演變和革命運動,中國社會才實現了重新整合,新中國所重建的社會新製度使中華民族獲得了統一和安定。



法國革命史家托克維爾曾指出:



“1789 年,法國人以任何人民所從未嚐試的最大努力,將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將來用一道鴻溝隔開。為此,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過去的東西帶進他們的新天 地,他們為自己製訂了種種限製,要把自己塑造得與父輩迥異,他們不遺餘力地要使自己麵目一新。”(托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漢譯本)

這恰恰也正是1949年中國大革命的政治文化特點。




對於中國人來說,20世紀的第一年——1900年是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作為舊世紀終結和新世紀的開始,在這一年,大清帝國的首都被美、英、日、徳、奧、意、俄、法區區不足3萬人的8國聯軍所攻占。

然而,整整50年後,1950年,一支裝備簡陋的中國革命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痛擊美國為首的120萬人組成的聯合國17國部隊,將其從中國國境線上驅逐到北緯38度線以南。




50年間,曆史乃發生了何等深刻重大的變化!



【朝戰爆發的原因】

在我出生後不久,就遭遇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重大曆史事件——朝鮮戰爭爆發。

當時,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



曆史材料表明,中國人並不情願打這一仗。這場戰爭,是冷戰時代的第一場局部熱戰。對中國人來說,是被當時二極世界中的兩個霸權國——美國和蘇聯強拖進去的。

但是,朝鮮戰爭深刻地影響了每個中國人的家庭和生活。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向東南伸入黃海與日本海之間,三麵環海,背連大陸,地形狹長。朝鮮民族從曆史看與中華民族具有極其深切的關係。殷商族起源於東夷,從曆史文化看與古朝鮮民族淵源甚深。所以周人征服殷商,其王子箕子即亡命於朝鮮半島。

早自隋唐時代,朝鮮問題即曾影響中國政治。隋皇朝亡於對高麗的遠征失敗。在明時代,朝鮮多次受到日本的侵略威脅,而中國也多次出兵給予援助。在19世紀末,由於大清帝國的衰落,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



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投降,朝鮮獲得解放,美、蘇根據斯大林和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作出的劃分世界協議,遂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駐軍在朝鮮半島 的南北地區。1948年8月15日,朝鮮南部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朝鮮北部也於1948年9月9日在蘇聯扶持下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三八線”成了天限之南疆北界。此後,南北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和軍事摩擦日益尖銳,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了大 戰。



曆史材料表明南征戰爭是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發動的。當1950年初金日成和斯大林策劃這場南征時,新成立的中國政府並不詳知內情。

戰前,金日成曾探試中國領導人對其南征計劃的態度。毛澤東警告他,如朝鮮爆發戰爭,美國可能幹預,而發展為一場持久戰。表明了希望金日成慎重處之的態度。



最近披露的史料表明:

“麵 對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領導人感到不安。他們焦慮地注視著國際上,特別是美國的反應。兩天之後,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麵隨之出現了。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 月27日宣布台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台灣的進攻,確保台灣及台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在毛澤東看來,美國的這一行 動,顯然救了台灣國民黨的命。”①



①引自《百年潮》,青石文“解放台灣計劃擱淺內幕”。



朝鮮戰爭爆發前,斯大林嚴密地對中國封鎖蘇聯援朝備戰活動的消息和意圖。直到戰爭即將爆發,才把既成事實推給中國,並要求中國給朝鮮以軍事支援。



如 果我們考慮到,二次大戰後蘇美在柏林直接對峙,蘇美交鋒的正麵戰線在歐洲。而當時柏林前線隨時麵臨美蘇由冷戰轉為熱戰的局勢。那麽,史家有理由設想,斯大 林支持發動朝鮮戰爭的政策是服從於以蘇聯利益為核心的世界戰略的。他在東方將中朝推入正麵挑戰美國的朝鮮戰場,借此轉移了美國在歐洲的壓力。同時利用中朝 消耗美國的實力,又抑製了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地緣政治新中心的興起。



[何按:現在看,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一直不信任毛澤東的斯大林欲借此戰防止中國日後突然轉向美國陣營。朝鮮始終是大國博奕之地。]



事 實上,同樣的戰略斯大林曾在1939年對德國采用。當時他與德國秘密簽訂了互不侵犯和友好條約。在條約密款中達成與德國瓜分波蘭的協議。由於這一條約,使 德國人在東線無後顧之憂,而把軍事主力投放到對英法作戰的西線。斯大林坐山觀虎鬥,讓英法與德國在前線搏拳,而為蘇聯爭取了幾年的和平時間。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麵。麥克阿瑟保證不會侵略中國,並且自信地表示中國“無意參加這場戰爭。當今是我們強大而中國軟弱的時代,若中國部隊渡過鴨綠江,我就要使他們遭受到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他認為戰事將在感恩節結束。】



對於這場逼進新中國北大門的突發戰爭,中國政府不得不做出反應,號召抗美援朝。

但 此前中國本來是在準備進攻台灣。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國決策者意識到:“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添了麻煩,隻好把打台灣時間往後推延。”“由於中國東北邊 防以及增援朝鮮的問題日益緊迫,中國的戰略重點被迫由東南沿海轉向東北地區。至此,進攻台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至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 戰計劃。”



【毛澤東將錯就錯化被動為主動】

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令毛澤東對蘇、朝極其不滿。

7月2日,周恩來召見蘇聯大使,在討論如何應付聯合國卷入朝鮮戰爭的外交問題後,他極為反感地告訴大使說:早在5月與金日成的會談中,中國領導人就已經提醒他美國可能幹涉的問題,而金日成當時不相信。

當時一份綜合反映外國人對朝鮮戰爭看法的《內參》認為,“蘇聯鼓勵朝鮮內戰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取台灣。”



毛 澤東並不希望這個時候進行朝鮮戰爭,是再明顯不過的了。他本來想首先解決台灣問題,然後,再尋找適當時機協助金日成解決朝鮮統一問題,但究竟什麽時候可以 武裝進攻南朝鮮,既需要通盤考慮,也需要合適的機會。因此,從一開始他就對金日成的南進計劃的可行性表示懷疑。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輕而易舉地圍殲了人民 軍進攻部隊,使毛澤東更加相信自己的估計是正確的。



斯大林逝世後,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在這個問題上埋怨斯大林。他肯定地說:斯太林關於朝鮮戰爭的決定,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百分之百地錯’”。



【毛澤東因勢利導,力排眾議】

但是,毛澤東的雄才大略恰恰表現在,麵對這一意料之外的逆境,麵對強大的對手,他竟然將錯就錯——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把握住曆史潮流的大方向,使之有利於中國。



由於美國出兵,朝鮮半島局勢日益嚴重。



後來的史料揭秘:1950年10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頤年堂開會。毛澤東認為出兵援朝乃是萬分火急,原擬派林彪率軍入朝,但林彪稱病推辭。遂改派彭德懷掛帥。

 實際上,在討論抗美援朝的政治局會議上,遠非所有的人都主張入朝參戰。史料表明,當時一派主和,一派主戰,還有一派主張緩戰,實際也是主和。主戰派是少數。

主 和派的意見是:國內戰爭創傷急待醫治,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無製空海權;經過長期戰爭,幹部 和戰士有厭戰思想等等。基於上述情況,參加會議的多數人認為出兵問題應慎重從事。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後來回憶這次會議中大家發言的基 本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時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支持毛澤東入朝參戰的決策。他說:“積極進攻是更好的防禦。我們鴨綠江10OO多公裏防線,需要多少部隊?而且年複一年都得準備打,不知它哪一天打進來;既然早晚都要打,我看還是早打為好。跟美國這一仗,看來是不可避免的”。

彭德懷也是主戰派。他認為出兵是必要的,如果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如果讓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戰爭打到中國,共產黨再回山溝,無非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毛澤東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出兵參戰。



【美國認為中國問題就是全球問題】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統帥麥克阿瑟於10月24日下令軍隊全線向鴨綠江岸推進。後來有人認為,麥克阿瑟向中朝邊境推進,是自作主張。當時美國政府為歐洲安全,並不願冒險與中國作戰。

這種看法在戰略上是完全錯誤的。



朝鮮戰爭雖然是二次大戰後的一場局部戰爭,但其實卻是一場全球地緣戰略之爭。

早在一百年以前,美國全球戰略的設計師馬漢(A.T.Maham)就指出:中國在美國的全球利益中居於中央樞紐的戰略核心地位。



如果美國要控製世界,那麽就首先必須控製中國:

“需重申的是,當前的主要利益焦點是中國,它幅員廣大又處於動蕩之中;另外,在中國四周還有著其他陸上的或海上的富庶地區,它們構成了從爪哇到日本的東亞世界。這一地區的未來市場價值是正愈演愈烈的政治和軍事爭論的核心所在。

除此之外,以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眼光,還應考慮到對歐洲文明的吸納對亞洲國家的長遠影響。這些影響會使亞洲成為怎樣的一個社會?在精神上和我們相同,還是不如我們或甚至更優越?”



“海 上強國需要在中國海岸擁有地盤,並開辟它與世界的自由交通,它們可以直言不諱地聲明長江的可航行河段是它們進入中國內陸的必經之路和在當地發揮影響的中 心。長江深入中國內地,而且很大的輪船從海上可直接沿長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也依靠長江與外界便捷地來往。

地 理上,長江介於中國南北之間,從而對商品的分配和戰爭的進行都頗具影響。所以,一旦在長江流域建立起了勢力,就在中國內地擁有了優勢,並且能自由、穩定地 通過長江溝通海洋;而在長江地區的商業優勢又會加強其他方麵的有利地位。這些合在一起,誰擁有了長江流域這個中華帝國的中心地帶,誰就具有了最可觀的政治 權威。”



“既然當前的世界曆史正處於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而中國漫長的變化趨勢也處於了一個將決定未來前景的轉折點,那麽對美國來說,它的公民完全有必要認真考慮他們的國家在中國應扮演怎樣的角色並如何為此做好準備。這種準備是目標和能力兩方麵的。

目標上的準備是一個精神和道德過程,它使我們首先製定何為正義、何為不當,然後再仔細選取一個行動方向,也就是形成一項政策,它是粗線條的但目標十分明確。“



馬漢認為:”能力上的準備是物質行為,包括兩個相關的要素:

1.作好必要的武力準備;

2.按照政治形勢的切實需要來削減義務。這能使我們節省下力量並將其補充到必要的地方去以加大力度。

日本加入歐洲文明係統充分顯示了它的優秀品質。

為了普遍的利益,必須使中國對歐洲和美國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開放,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力。”



我們必須注意,19世紀馬漢的上述戰略思想,實際就是在整個20世紀直到現在指導美國對華關係的基本思路。



【朝鮮半島是東方地緣政治的樞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已經徹底摧毀了日本帝國。

但 是,戰後新中國的統一和獨立,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意味著在歐亞大陸邊緣地帶一個強大國家的崛起。這是美國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所絕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美國 之所以介入朝鮮戰爭,以及在數年以後介入越南戰爭,其戰略目標都是同一的,“這實質上是一場為爭奪歐亞大陸邊緣地區沿海地帶控製權的戰爭。我們的目標是必 須阻止那些在原則上和理想上與西方文明完全相左的霸權國家統治這些地區。“



[引自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戰爭與和平的地理學》,商務印書館,1965年10月初版,第83頁。

尼 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1893年-1943年),荷蘭裔美國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耶魯大學國際研究所主持人。在地緣戰略學上被稱為“圍堵政策之教父”。他是 美國外交政策的古典現實主義的發起者之一,另著有《世界政治中的美國戰略:美國與權力平衡》(1942年)。1943歲死於癌症。《和平的地理學》是斯氏 未完成之作,為寫書而作的講演稿,其因病暴卒後,經同僚整理出版。但此書“卻是斯皮克曼作為壟斷寡頭謀士的主要代表作,影響也最大、最深遠”。]



為此目標,美國為朝鮮問題必然不惜與中國一戰,以從根本上抑製新中國的崛起,此正是美國政府的長期戰略性國策。

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反對麥氏在10月24日向中朝邊境進軍。因為從長遠戰略的觀點考慮,控製邊境就取得了威懾中國的戰略地帶。麥克阿瑟也正是這樣認為的:如果到達中朝邊境的山地,設置陣地,對那裏到鴨綠江岸的整個地區就可以用巡邏隊加以控製,從而威懾中國。



從地緣戰略的觀點看,朝鮮戰爭是全球霸主美國為遏製新中國崛起而發動的第一場大戰。



【越南戰爭是朝鮮戰爭的後續】

事實上,第二次戰爭又於數年後發生在越南。

中國軍隊通過朝鮮戰爭,挫敗了美國控製遠東的戰略目標。

朝鮮戰爭使中國在東方具有一條安全的國境線,而且打出了中國的國威。



自從1840年以來的100年間,除抗日戰爭外,中國所有的對外戰爭記錄,都是倍遭屈辱和失敗的記錄。

抗日戰爭雖然獲得勝利,但這一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集體戰勝的產品,並不純粹是中國自身的對外勝利。

而朝鮮戰爭則不同。這場戰爭,實際是新興的中國麵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及其率領的14國聯軍作戰,以極落後簡陋的物質戰爭手段,對抗當時世界上軍事技術最先進、最現代化、最強大的軍事機器,而結果是打出了一個中國占優勢的平手——實際是贏得了戰略上的重大勝利。



20世紀對中國來說,是在一場恥辱的戰爭中開始的。這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戰爭。

50年後的朝鮮戰爭徹底洗雪了這一恥辱。

朝鮮戰爭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曆史進程。

沒有朝鮮戰爭,就沒有後來的越南戰爭。

沒有越南戰爭美國軍事上的失敗,就沒有美國世界霸權體製在70—80年代的衰落和新中國在20世紀中後期世界政治中的蓬勃崛起。



【毛澤東晚年朝戰的反思】

數十年後,晚年毛澤東與親友(周士釗)談話時,回顧朝鮮戰爭做了這樣的反思:

“關於抗美援朝的問題,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那時全國剛剛解放,最急切的問題,莫過於和平建設。如果要我講不打的理由,我可以講得出千條萬條。但是這千條萬條理由,也覆蓋不住‘不能置之不理’這六個字。

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的最終目的是要侵略我們的新中國。它當時的矛頭,實際上已經直指我國的東北,朝鮮隻是它的跳板。

如果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然它不越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要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那我們又怎麽能進行和平建設呢?

如果置之不理,那就正中它下懷,它就會得寸進尺,就會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老路,甚至要比日本搞得更厲害。”

“當時我已經看出,美帝國主義要把朝鮮這把尖刀硬插在我們的頭上;從台灣方向來,一把尖刀插在我們腰上;從越南方向來,一把尖刀插在我們腳上。它就是想要從這三個方向來向我們中國開刀。

我們當時搞抗美援朝的目的,就是不允許美帝國主義打的那個如意算盤得逞。這就叫做‘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所以當時我們才下決心要發動抗美援朝。”

“那 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戰爭創傷尚未醫治,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還相當落後,財政經濟狀況又很困難,我們的海軍、空軍還處在初創階 段。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有人不同意派誌願軍出國作戰,認為沒有必勝的把握,免得引火燒身。我們是從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當時我和中央一些同誌經過周密的考慮和 研究,製訂了持久的戰略方針。我們對這場戰爭充滿了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那 時我們分析美帝國主義的軍隊有一長三短。它的鋼鐵多,飛機大炮多,這是它唯一優勢,即長處。但是它在世界上的軍事基地多,它到處樹敵,到處布防,兵源不足 是它的第一短;它遠隔重洋,侵略朝鮮,運輸線太長,武器和物資供應困難,這是它的第二短;為侵略而戰,師出無名,士兵士氣低落,這是它的第三短。這三短是 它的致命傷。它雖然有一長,但不能蓋過這三短。”

“我 們則為正義而戰,師出有名,為抗美援朝而戰,為保家衛國而戰,我們戰士士氣高昂,兵源充足。但我們不祈望速戰速決,我們要和它進行持久的戰爭。我們要一步 一步地消滅它的有生力量,要使得它每天都有損失,每天都有傷亡。它一天不撤退,我們就打它一天。它一年不撤退,我們就打它一年。這樣一來,它就會傷亡多, 就早晚會受不了。到那個時候,它就不得不坐下來和我們進行談判,和平解決問題。隻要它願意和平解決問題,我們就可以結束這場戰爭。這就是說,美帝國主義侵 略朝鮮,無論它怎麽打,都一定要徹底失敗。”

“我們那時靠的基本上還是小米加步槍的武器裝備。但戰爭的結果是,美國失敗了,這是曆史的結論。抗美援朝這一仗,我們不僅打出了軍威,而且打出了國威,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們雖然付出了代價,但我們打這一場戰爭還是值得的!”①

①《周士釗憶毛澤東》。



這是何等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





朝鮮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對比




17國聯軍:

韓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土耳其、荷蘭、法國、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南非、盧森堡





























































































參戰國 投入兵力
中朝聯軍 朝鮮 260,000 1,066,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 780,000
蘇聯 26,000(主要為飛行員)
聯合國軍 韓國 590,911 1,205,605
美國 480,000
英國 63,000
加拿大 26,791
澳大利亞 17,000
菲律賓 7,000
土耳其 5,455
荷蘭 3,972
法國 3,421
新西蘭 1,389
泰國 1,294
埃塞俄比亞 1,271
希臘 1,263
哥倫比亞 1,068
比利時 900
南非 826
盧森堡 44





何新論20世紀

【大革命與大逆轉】

20世紀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世紀。

生活在20世紀的人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今 天回首20世紀,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曆史上空前未有的一係列奇跡式的戲劇性事件。在這個世紀中,科學技術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人類不僅學會了飛行,而且登臨月 球,開始縱遊宇宙。人類發明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科學技術使得人類實現了浮士德的夢想,從試管中造人以致正準備用無性繁殖技術成批複製天才。

在20世紀的科技突破麵前,古代神話中的種種超越時空的夢想如千裏眼順風耳都顯得平凡,地球變得擁擠而狹窄,鐵板似的社會製度和古老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衝擊性的戰爭與革命麵前已無不顯得脆弱,變革的風潮席卷著世界,驚人的世界曆史事件以10年左右為周期頻繁發生。

在這100年內的時間裏,人類進步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人類史上過去的整個400—500萬年。今後的50年,很可能是人類曆史有史以來變動最深刻、最重大的曆史時期之一。



人 類曆史上的20世紀,也是一個充滿戰爭與革命的世紀,這一世紀的全部經濟政治和國際關係,是與人類追求理想社會製度——共產主義的試驗及其失敗相關連的。 新製度的產生導致與舊製度的對立。20世紀的大部分時光,是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社會體係對峙與對抗的危機陰影下度過的。



對共產主義理想社會製度的大規模實驗,首先在俄羅斯,然後在中國進行。

人類在20世紀提出了追求高效率(美國、日本)與平等(蘇聯、中國)的崇高社會理想。

共產主義的挑戰,促使20世紀資本主義的製度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良與調整。

我們可以把20世紀看作是一個人類為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新製度犧牲奮鬥的革命世紀。

但在20世紀後期,這又是這種理想遭受慘痛挫折幻滅而失敗的世紀。人類在資本市場經濟的全球性勝利進軍及複辟中陷入了理念的沉淪與迷惘。



【文藝複興由東方興起】

我曾研究世界曆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過程。

我注意到,從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以來到今天,世界曆史可以說連續地走過了一個相當有規律的發展進程。



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在16世紀以前,地球上因海洋、高山、沙漠等自然地理障礙間隔,形成若幹大的、互相隔離的文明板塊、文明區域。通過地理發現和西方的殖民主義開拓,這些區域從政治上、軍事上和交通上聯係到一起了。



從那以後,特別是隨著15世紀的大航海和17世紀以後產業資本主義的興起,發生了可以說是將全世界從經濟、軍事、政治上聯結為一個完整整體的曆史運動——全球化進程。



從經濟發展的地緣性角度看,這幾百年間世界發生的變革進程是有規律的。



第一步是軍事政治殖民主義的地理和人文征服,掌握了軍事航海新技術因之變得強大起來的白種人,向西歐以外的世界擴張,征服有色人種。



第二步是世界市場,世界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大西洋為中心的西歐工商業城市成為世界的中心文明區域,向外部世界輸出工業品,而把其他區域變為殖民地,向他們的殖民地掠取原料、能源、廉價勞力及農副產品。



第三步是世界金融的形成,最富有的工業國依靠掌控巨大的金融力量,成為世界市場上的霸權國家。19世紀末是英國,20世紀中期以後是美國,同時在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為爭奪這一經濟霸權地位而展開全球戰略鬥爭。



第四步是最近的20年,世界開始聯結為統一的生產和市場體係。

建立統一的世界分工體係和全球統一市場的現實性,以及對世界資源實現全麵重新配置的要求,通過跨國公司、跨國金融、跨國經濟的形成,通過高技術和高效率的競爭而出現。全球走向統一化,這將是今後幾十年的一個基本曆史主題。



簡單回顧一下:幾百年來和最近這幾十年來,世界曆史相當有規律地經曆了上述的階段性發展。但是,幾乎在每一個新價段上,都伴隨著激烈的曆史性衝突。



這幾百年間,世界曆史中還有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事件,這就是近代資本主義文明中心的曆史遷移。

古代文明勃發於近東,全盛於東方。



但近代文明,首先從東方與西方的交界點上發生,這個地點就是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然後中心文明向西方轉移,文藝複興後由意大利東岸向西遷移,通過葡萄牙、西班牙,沿大西洋邊緣西進。

在西班牙分成三支,一支進入法國,另一支渡過英吉利海峽到英國,又一支向更遠的美洲大陸遠征。(參看近代文明的演進路線示意圖)



【大革命由西向東】

但在到達法蘭西後,從法國折回頭來,向東運動。首先隨拿破侖的大軍進入德意誌(普魯士、奧地利),深入到俄羅斯。



18——19世紀的俄國貴族以崇尚模仿西方的法蘭西文明,作為他們的文明標誌。

特別是法國革命,可以說燃燒起了西方文明的熊熊之火,使西方勢力滾滾進入東方。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情況,就是美國、俄國、德國及日本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

而俄國和美國的地理位置,一個橫跨歐亞兩洲,一個以大西洋、太平洋作為東西邊界,都處在東西方的交界線上。



如果注意到世界曆史在上述200年中先自東向西,又自西向東的這種回旋曆程的話,就可以看出20世紀俄國、中國革命的發生,以及日本文明和太平洋經濟在當代世界的崛起,是合乎規律的事情。



【曆史的主題:東方的複興】

這個事件可以說是繼承著前幾百年的曆史精神,並且必然要達到一個結果。我想這個結果從今天的整個世界經濟政治背景來說,是非常有希望的,這個希望我已經把它寫在一本書裏,作為一個總標題,這就是“東方的複興”。



東方地緣政治的焦點區域,是中國。

所以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中國在世界曆史進程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曆史角色。而中國本身,也發生著不斷的內部震蕩和結構改造——革命、建設、文革、經濟改革。正是這種背景,使我們這一代人,幸運地成為現代中國偉大革命進程的見證人。



1949年的新中國,開創了中華民族曆史的新紀元。

但是,共和國的成立隻是一個政治革命。它麵臨的未來道路不是單一的、平靜的、直線性發展的。

對這個古老民族所要進行的現代化改造,必然意味著經濟、政治、法製、文化、意識形態,各個方麵都發生根本性的革命。

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因為它是史無前例,前無古人的。

這是一條痛苦的道路!因為它必須經過先行者勇敢的探索和實踐,因為它必須以付出巨大的犧牲為代價。



這種社會改造和變動以動蕩的形態,從共和國誕生到今日,在近50年的曆史中,以3—5年,7—8年,10—12年的周期頻繁地發生。



我們這一代人從出生起,就不斷地被拋入政治運動中。

這是曆史賦予的宿命——對此,我們無可選擇,無可逃避。



我們這一代人注定了與這個共和國同命運。

——————————————————————————



【附錄】關於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的構成:

日本,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美軍,2100;法軍,800;奧匈帝國,58;意大利,53;德國,7000(登陸時在海上)。(總計不到3萬人。) 




八國聯軍侵華實錄 :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向北京發起總攻,三日內占領全城 。
8月14日淩晨,八國聯軍對北京發動總攻。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上午11時東便門被攻破,部分美軍最先攻入外城。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9時,俄、日軍各自由東直、朝陽破門而入。 
英人當日記道:“日本人和俄國人所麵對的滿城城牆,高六十英尺。頂部寬四十英尺,”“城牆的頂上聚集著軍隊,這兩支軍隊整天都被阻截住。作了無數次用強 烈棉炸藥轟開城門的努力,但是,每次派人去點燃引信時都被打倒了。這樣持續到日本人和俄國人都各遭到了一百人被打死的損失。”美軍攻打東便門時,“城牆隻 有三十英尺高,九英尺寬”,且“離中國人的火力較遠”。於是美軍“決定從城牆的角上用梯子爬上去,第九步兵隊一些人帶著星條旗爬了上去”。不過,雖然這是 首先進入北京外城,“他們暴露在從滿城城牆上射來的令人苦惱不堪的炮火之下”。中午,英軍向宣武門衝擊前進,“在十到十二發炮彈放出之後,城門就打開 了”。 
15日,八國聯軍向北京內城及紫禁城進攻,美國人說:“已經決定攻打皇城,沙飛將軍就命令美軍在前門集中。在十五日早晨七點三十分左 右,在前門上麵內城城牆上架了四門大炮,”“三門大炮瞄準西邊一又四分之一英裏的順治門,敵人的步兵和可憐的炮兵正在那兒開火。另一門炮正對準皇城。”當 聯軍衝開天安門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門進攻時,“遭到城牆上、城樓上猛烈火力的攻擊”。這日,炮聲不絕,齊向內城轟擊。美軍在正陽門上發炮,前三門內火煙滾 滾。及夜,北望城內,半天通紅,照耀如晝。深夜子時,“聞排槍不絕,正官兵在天安門接仗”,“以洋兵炸炮力猛,勢遂不支,收隊入午門”。清軍虎神營守後 門、景山一帶,列陣而待,黎明之時,“與洋兵鏖戰許久,陣亡士卒甚多,屍橫遍地。炮火來去,將後門轟毀,波及兩旁房屋,盡成劫灰”。守安定門的是前吉林將 軍延茂,知大勢已去,遂下城。“於是京師內九門全為英、日、美、俄四國所得,而樹其旗幟矣”。清軍在各街道與聯軍巷戰,聯軍與清軍交戰一日,彼此均不甘 休,日、俄、英各軍漸漸驅逐清兵退至西北兩方。美軍則帶炮兵進攻皇城南門,“當即毀去數門”。 
16日,清軍繼續在京城各處激烈巷戰,目擊的 美國人說:“有數千人自前日下午,已藏於宮牆之內,以候機會。中國槍彈亦甚猛烈,予由破裂傾斜之門跑進,心中跳動不已。”“有中國死屍在地,此皆性質堅 毅,遇攻不退,死而猶烈者也。”法國大主教樊國梁當日記道:“街上防壘甚多,皆以米袋為之。除拳匪及屋內官兵不計外,街上駐守之官兵其數至少也達一千五 百,皆持快槍。” 
早7時,日兵、法兵救援西什庫教堂,在西華門與清兵激戰,清兵戰死800人,法兵死2人,傷3人。10時許,法公使、提督 皆在西什庫教堂與樊主教相見,“互慶餘生,擁抱為禮”。該教堂被圍兩月餘,“共死教民四百人,地雷炸死小孩七十六口,法兵死十人,意兵死五人。”至晚間,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全城。 
舊1900年8月16日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奸殺暴虐中國婦女。 
8月16日,各國司令官“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北京陷於空前的痛苦之中,這是中國首都數百年來首次為外國占領軍洗劫。 
日人植鬆良二之現場報導說:“巍然之櫓樓,為聯軍擊碎燒棄,已失數百年來巍奐之美觀,舊跡留者,僅一二耳。城內外慘遭兵燹,街市毀失,十分二三。居民四 麵逃遁,兄弟妻子離散,麵目慘淡。貨財任人掠奪者有之,婦女任人淩辱音有之,不能自保。此次入京之聯軍,已非複昔日之紀律嚴明。將校卒軍士,軍士約同輩, 白晝公然大肆掠奪,此我等所親見。計京城內富豪大官之居宅,竟無一遭此難者,決非過論。”“並將內外銀庫所貯銀兩,及錢法堂存貯新鑄製錢數百萬串,祿米等 倉存貯米石,均皆搬運一空。”“並聞內廷各宮殿及頤和園內陳設,均已搜掠罄盡雲。” 
時人報道說,各國洋兵“俱以捕拿義和團、搜查軍械為名, 三五成群,身跨洋槍,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鍾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謂之擾城。稍有攔 阻,即被戕害”。瑞澄在家書中稱:“各國洋兵已滿九城,火光衝天者三日夜,地安門橋以南燒盡,西四至西單燒盡,朝陽門樓、前門樓均燒化為烏有。” 
瓦德西給德皇報告稱:“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又因搶劫時所發生之強奸婦女,殘忍行為,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極屬不少,亦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聯軍洗劫紫禁城、三海、皇史城、頤和園等。天壇損失祭器1148件,社稷壇損失祭器168件,嵩祝寺丟失鍍金佛3000餘尊、銅佛50餘尊、磁佛13 尊、磁瓶12對、鍍金器物40件、銀器7件、銅器4300餘件、錫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錦緞繡品1400餘件、竹木器110餘堂份、墨刻珍品 1600餘軸、樂器100餘件。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國軍隊占為營房,瘋狂洗劫。鑾駕庫丟失輦乘21乘、鑾駕1373件、車轎12件、玉寶2件、皇妃儀 杖282件、皇嬪彩杖84件、新舊雲盤傘各1件、錦緞旗麵133件、象牙9隻、象鞍2盤、戰鼓2麵、更鍾2架、靜鞭2件以及隨什物若幹。翰林院丟失數萬冊 經史典籍,《永樂大典》又失去307冊,錢法堂的數萬串新鑄銅錢、太常寺的金鋼祭器、光祿寺的金銀餐具,均被洗劫一空。日軍從戶部銀庫搶走300萬兩銀子 和無數綾羅錦緞,從內務府搶走32萬石倉米和全部銀兩。僅各處庫款所失約計銀6000萬兩,其它典章文物、國寶奇珍的價值難以估算。 
各王公 府第也極力誘人。法軍從禮王府搶走銀子200餘萬兩和無數古玩珍寶,又從立山家裏搶走365串朝珠和約值300萬兩白銀的古玩。日軍從寶均府中搶走藏在井 中的30萬兩白銀,據內務府奏:“皇宮失去寶物2000餘件,內有碧玉彈24顆、四庫藏書47506本、金時辰鍾2具、李廷圭墨1台、琬挺大屏4扇、玉馬 1匹、《發逆璽印》1本、真墨晶珠1串、發逆林鳳翔、洪宣嬌牙齒l合。至於民居、商號、店鋪受損無從估計。 
入城之初,八國聯軍即包圍各壇口 搜捕義和團,僅在莊王府一處即殺團民1700多名,甚至凡遇中國人就放槍擊殺。法軍將一群中國人逼到一條死胡同裏掃射15分鍾,直到沒有一個活人為止,使 館人員也以個人為快事,進行殺人競賽。北京街頭屍積如山,聯軍驅逐華人清理處屍後,又把清理者全部擊斃 。






朝鮮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對比




17國聯軍:

韓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土耳其、荷蘭、法國、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南非、盧森堡




























































































參戰國 投入兵力
中朝聯軍 朝鮮 260,000 1,066,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 780,000
蘇聯 26,000(主要為飛行員)
聯合國軍 韓國 590,911 1,205,605
美國 480,000
英國 63,000
加拿大 26,791
澳大利亞 17,000
菲律賓 7,000
土耳其 5,455
荷蘭 3,972
法國 3,421
新西蘭 1,389
泰國 1,294
埃塞俄比亞 1,271
希臘 1,263
哥倫比亞 1,068
比利時 900
南非 826
盧森堡 4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