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收複西沙群島全景回顧(上)

(2011-07-29 21:40:49) 下一個


收複西沙群島全景回顧(上)


■ 土立方~earththree


1974年1月19日,解放軍海軍與當時的南越海軍在南中國海西沙群島海域爆發了西沙海戰。西沙海戰的規模在現代海戰史上並不算大,但此次海戰 卻相當有影響力和深遠意義。此戰的勝利使得中國重新奪回了對整個西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控製權。在當前日益突顯的南海爭端中,西沙群島的戰略意義更是不言 而喻。



壹、曆史與背景回顧(1945~1974)


■ 搶在法國人前麵


二戰結束之後,依《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占的台灣、南海諸島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複,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責成台灣 省氣象局於1945年12月8日至1946年1月20日乘機帆船“成田”號從高雄出發,巡視考察南海諸島。隨後向國民政府提交報告,反映南海諸島無人駐 守,必須盡快派員接收南海諸島。
然而當時國民海軍在抗戰中已全軍覆沒。至抗戰結束,國民海軍的戰力降為零點,根本無法派出軍艦前往南海。
但多方情報表明,二戰後重返越南的法國正在積極準備重新搶占西沙(注:1932年西沙群島曾被法國占據,後被日軍驅逐)。國民政府遂急令中央內政部和廣東省政府共同負責策劃南海收複事宜。
1946年7月21日,依美國《戰時租借法案》提供的9艘軍艦(原8艘,後又加入補給艦“峨嵋”號,實為9艘),由中國駐美海軍副武官林遵接艦回國,駛 抵南京。新艦剛到,國民政府就下令組建“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又稱前進艦隊)。任命林遵上校為總指揮,姚汝鈺上校為副指揮官(西沙接收艦隊指揮官,時任 海軍司令部第二署海事處上校科長),林煥章上尉和張君然上尉為參謀。限令務必在1946年12月底前完成西沙南沙群島的接收任務。


圖:“前進”艦隊旗艦太平號由南京出發前合影,前排中為艦隊指揮官林遵,後排右二為內政部代表鄭資約(原為西北大學地理係教授,借調內政部任接收南沙群島專門委員),時間是1946年10月23日。


■ 接收西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在1930年代時曾被國民政府命名為團沙群島。1946年9月13日,前進艦隊啟程前,國民政府行政院將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原南沙群島改名為中沙群島。
1946年10月24日,由南京出發的旗艦太平號在黃浦江口與中業,中建,永興三艦會合,“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前進艦隊)組建完畢。艦隊轄護衛艦太 平號(舊稱“護航驅逐艦”)、掃雷艦永興號(舊稱“驅潛艦”)、登陸艦中建號、登陸艦中業號,四艦。其中,林遵、林煥章指揮“太平”“中業”兩艦為收複南 沙艦隊;姚汝鈺、張君然指揮“永興”、“中建”兩艦為收複西沙艦隊。


圖左:艦隊旗艦,“太平”號護衛艦(舊稱護航驅逐艦),南沙太平島(原名“長島”)以該艦名命名。太平號之後又在1947年3月接收了東沙群島的東沙島。1954年11月14日,太平號於大陳島海戰被解放軍魚雷艇擊沉。
圖 右:西沙艦隊主力艦“永興”號掃雷艦(舊稱驅潛艦),西沙永興島(原名“林島”)以該艦名命名。1949年5月1日,永興號於江蘇太倉江麵投誠解放軍,但 組織不周而失敗被挾回。永興號之後改名為“維源”號,因投誠時被反抗的官兵用艦上火炮回轉炮轟指揮台受重創,故1951年7月即除役。


1946年10月26日,前進艦隊自上海吳淞口啟程,11月8日抵海南島榆林港。由於天氣因素影響及對南沙海區航行經驗不足,前進艦隊中的西沙 艦隊(永興號、中建號)於11月23日先行出發,24日抵達永興島,首先完成了對西沙群島的收複。張君然在永興島豎立了“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正麵 刻“衛我南疆”,背麵刻“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及“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張君然立”。


圖:至今仍然屹立永興島的“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當時另立有一塊全鋁合金製“海軍收複西沙群島記事碑”,後被法國軍隊損毀。


接收西沙艦隊在收複西沙後,留下海軍陸戰隊一個獨立排(編製59人,直屬海軍司令部)駐守永興島。任命電訊上尉李必珍為西沙群島首任電台台長,駐島人員規定每年輪換一次,薪金按三倍發放。


圖:1946年11月泊於三亞榆林港中的“太平”號。


但直到11月30日接收西沙艦隊返回榆林港,林遵指揮的南沙艦隊還未出航(林遵在抗戰中曾榮獲過多次戰功,但在指揮重大軍事行動中被指優柔寡 斷,這也是其日後在解放軍海軍中發展不佳的重要原因)。在官兵情緒焦躁,甚至直接向南京發電請示下,收複南沙艦隊終於1946年12月9日起航,12月 12日清晨駛抵南沙。
到達南沙群島後,艦隊官兵在兩個較大的島嶼上拔掉了日軍留下的石碑,並將兩島正式命名為太平島、中業島,豎立石碑。


圖:1946年12月15日接收人員於太平島主碑(太平島共立兩塊石碑,主碑立於島西端,副碑在東端)舉行升旗典禮,前排左四為內政部接收代表鄭資約,前排左五為艦隊指揮官林遵,前排右四為廣東省接收代表麥薀瑜。


南沙首批駐島官兵和西沙相同,亦為一個獨立排,同樣直屬海軍司令部,首任南沙群島電台台長為鄧清海。留下駐島官兵後,中業艦駛往西沙群島再行巡視,而太平艦駛向南巡視南沙諸島,為重新確定中國海疆做考察。此次收複西南沙群島及後續行動,也最終確定了中國最南邊界。
1947年10月,國民政府確定中國最南邊界為北緯4°的“曾母暗沙”。後內政部編製《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於1947年12月1日正式公布。


圖:1947年正月,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製 的《南中國海圖》,詳細繪製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各島嶼的中英對照名稱,海標深度,並附說明。


■ 內戰遺留的隱痛


收複西南沙後,張君然被任命為西沙群島首任管理處主任。當時國內也曾對南海拋起過強烈的熱情,在1947年2月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由陸幼剛 等34人聯名提議加緊建設西、南沙群島,以固國防;隨後的5月的四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胡木蘭等36人又倡議著手建設西、南沙群島,力保主權;張君然也擬 定了管理和開發西沙群島的意見書。
但此時國共內戰已全麵爆發,解放軍也在1947年9月由被動守勢轉為主動攻勢。國民政府已無心再顧及南海發展,上述這些提案也都未能付諸實施。
1949年4月23日,在解放軍渡江戰役開始後,已官至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的林遵率領30艘軍艦1200餘名官兵在南京籬鬥山江麵起義。


圖: 林遵1955年受銜時的海軍少將標準照。林遵加入解放軍後曾任華東海軍第一副司令,後一直擔任國防委員會委員並曾長期從事教學工作。曆任解放軍軍事學院 (現為“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海軍教授會主任(後改稱“海軍係”)、海軍軍事學院副院長(現為“南京海軍指揮學院”)。直到1974年重新指揮部隊,最終 職務為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


1949年9月,西沙及南沙的國民黨駐軍開始撤離。1950年4月16日,解放軍開始橫渡瓊州海峽登陸海南島。三個月後永興島上還剩餘的駐軍向解放軍投降並撤回國內。
而張君然則在1950年於香港宣布起義,加入解放軍海軍。


圖:1986年11月24日,西沙群島首任管理處主任張君然重返永興島,出席收複西沙、南沙40周年紀念大會。


從1950年開始,長達五年時間,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都處於了實際無政府管轄的狀況,僅有漁民依傳統作業習慣在此短暫避風休整。
這一時期是周邊國家窺伺、侵占南海的開始。當時的法國和越南共和國(即南越政府)開始逐漸獲得了包括永興島在內的整個西沙群島的控製權,而菲律賓也開始染指太平島。
這是國共內戰給南海主權問題埋下的沉重傷痛的開始。


■ 沉重的南海傷痛


法國實際早在1947年1月17日,即派遣軍艦“東京人”號企圖占據西沙永興島。駐島電訊台長李必珍率駐島士兵嚴辭拒絕,並兩次(17日及18 日)進入作戰狀態對峙,逼使法艦離開。之後法艦在返回途中,仍留下一隊官兵強占了當時無力駐防的西沙珊瑚島。當時國民政府已忙於內戰,對珊瑚島的法軍駐留 除簡單外交交涉外,也未進行有效的驅逐。
1954年奠邊府戰役以後,法國的勢力被驅逐,珊瑚島改由南越政府占領。
到了1955年8月,法國軍艦L9006號又駛抵西沙永興島,宣稱此島為法國領土,並強行驅逐中國漁民。法艦之後離去,但將島上1946年張君然立下的“海軍收複西沙群島記事碑”搗毀。
從1956年3月開始,南越政府以接管法國主權為由,開始分批侵占西沙群島。首先是1956年5月26日出兵占領甘泉島,後於1958年8月21日占領琛航島。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僅發表了領海聲明進行抗議(但開始向永興島派駐武裝民兵)。不過主要由於得到了當時北越當局的支持,在國際輿論以及可能與武裝民兵開戰的壓力下,南越當局曾一度暫時從琛航島、甘泉島和金銀島撤軍,但依然占據著珊瑚島。


圖:由於多種原因,海上民兵(武裝漁民)成為大陸長期應付海洋利益侵犯的第一線力量。


西沙的狀況到1959年再度惡化,南越開始更大膽的武裝挑釁。
1959年2月南越海軍艦兩次在西沙海域攔截中國漁船,並登上琛航島劫走中國漁民160餘名。2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3月9日南越釋放中國漁民。但4月南越又派出海軍陸戰隊,占領晉卿島、琛航島等4個島嶼,並派兵駐守(後撤軍)。
在此情況下的1959年3月17日,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派出“南寧”號護衛艦(舷號172,早期舷號)和“瀘州”號獵潛艇(舷號“153”,早期舷號) 首次赴西沙海區巡邏,並在永興島設立了西、南、中沙群島三個辦事處。這是解放軍海軍首次巡邏西沙群島,也是當時解放軍海軍航行距離最遠的巡邏任務(僅 180海裏)。


圖:1959年,南海艦隊和廣東省在西沙永興島開設了西、南、中沙群島三個辦事處。


在南沙群島海域,菲律賓則於1956年3月1日以馬尼拉航海學校校長托馬斯·克羅馬以“探險”名義侵犯太平島、中業島、南威島等9個島嶼。
敗退至台灣的國民政府,遂於1956年6月至9月間連續派出三批艦隊(6月2日派出“立威”部隊,6月29日派出“威遠”部隊,9月24日派出“寧遠”部隊),在南沙群島各島登陸、升旗立碑,並設立南沙守備區,恢複了在太平島的駐軍。


圖:1956年,國民黨海軍恢複在南沙群島太平島的軍隊駐防。


1959年4月,時任國軍“總政戰部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視察南沙群島,成為已敗退台灣的國民政府首位登臨南沙的高級官員(後還有2008年陳水扁登陸太平島)。


雖然國共兩岸在1949年後,都逐步開始恢複對西沙南沙的關注和控製,不過在那個年代“內戰”的氣氛還相當濃厚。
尤其令人挽惜的 是,大陸方麵從1956年開始,鑒於國民黨在南沙恢複駐軍的主要因素,曾一度下令“禁海”(即禁止漁民前往南沙進行生產)。此“禁海”直到1985年,由 瓊海市潭門鎮副鎮長及縣農辦主任率隊(瓊海市政府支持),先後兩次前往國家農業部漁業局申請批準重啟南沙漁業生產,才在1986年終獲批文。
注:可參見新華網《南海中國漁民直麵外國軍艦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06/17/c_13933347.htm一文的報道。原文為“由 於自1956年開始實行禁海政策,漁民無法前往南沙進行生產,直到1985年,在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縣農辦主任及潭門鎮副鎮長率隊先後兩次前往農業部漁 業局申請批準重啟南沙生產,1986年終於獲批,那時,當潭門派出5艘漁船重返南沙海域探路時才發現,那裏已是越南等國的天下,占領了我們好多個島礁。


從某種角度上說,國共內戰以及對海洋權益的不重視(忙於其它問題),是相當長時期,尤其是1949年到80年代,中國的南海主權逐步被蠶食和瓜分的關鍵原因。


(未完待續:收複西沙群島全景回顧〈中〉


■ 土立方~earththree
寫於 2011年7月13日 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