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中國製造不會從此一蹶不振

(2011-07-29 21:17:02) 下一個

社評:中國製造不會從此一蹶不振




  • 2011-07-30 11:52

  • 環球時報






摘要:中國建設和中國製造都會在“7·23”這個悲傷點上深思,但這次事故同樣不會成為中國製造從此一蹶不振的轉折點。中國人有汲取教訓的力量,也有“跌倒了爬起來”的堅定民族性格。中國人從不鼓勵對錯誤的固執,但中國人更加瞧不起一有挫折就完全放棄的懦夫主義

動車“7·23”重大事故引發的悲傷尚未消散,很多傷員還沒有離開醫院。輿論在反思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這種反思的公開性和深度展示了中國最 近30幾年積累的社會開放。但中國的複雜性總是在每一個大麵和每一個角落裏盤根錯節,一些人像是要把“種黃瓜結西紅柿”強行變成中國輿論場的法則。他們呼 籲“反思”,但卻“南轅北轍”,試圖把公眾的悲傷和對事故本身的不滿情緒引向整個中國建設的成就,否定中國製造帶給這個國家的各種力量。



輿論的多元化給各種聲音都帶來了被社會聽到的可能,但這不意味著一些極端聲音可以羞辱中國社會的判斷力



中國鐵路的提速完全是“大躍進”,整個中國的建設是更大的“大躍進”。“和諧”號其實是堆“廢銅爛鐵”,中國製造則是這個國家民生的最大“陷阱”。類 似“批判”經一些人推動在微博上流傳,世界上發展最快、經濟及社會進步跨度最大的國家遭到各種“被”,“帶血的GDP”是各種標簽中最嚇人的一個。



新中國是迎著各種罵聲和嘲弄一路走過來的,我們自己的一些過錯總能給貶斥這個大國提供生動的機會。從那些戳脊梁骨的嘈雜聲中看過去,中國改革開放的成 就就像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比如“7·23”事故被那些人振振說成是“必然的”,坐動車和高鐵的悲壯猶如“風蕭蕭兮易水寒”,至於動車和高鐵每天運送那 麽多乘客而“沒有出事”,該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偶然事件”了。



攻擊中國的建設成就至此,蒙人的雄辯就淺薄得像是一句市井的髒話。中國的成就你罵或者不罵,它都在那裏。這個成就不僅僅是中國大地上曆曆在目的隔世般 變化,也是中國人生活方式及人生追求的一輪又一輪升級。過去的一個窮孩子生在大山之中,他一輩子都有可能走不出那片大山,而今天這個孩子的命運匯入了人類 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浪潮,中國建設這部列車究竟會把他帶多遠,這是一個令人興奮、也不斷令中國社會激辯的話題。



中國製造已經開始形成最初的品牌,但中國製造帶來的最大形象和品牌是中國的成長。中國製造的聲譽十分複雜,它經曆的伏擊和襲擾數不勝數。它經常在單項品質的被動中作戰,它走向世界的路,表現的是生命的韌勁。



中國建設和中國製造都會在“7·23”這個悲傷點上深思,但這次事故同樣不會成為中國製造從此一蹶不振的轉折點。中國人有汲取教訓的力量,也有“跌倒了爬起來”的堅定民族性格。中國人從不鼓勵對錯誤的固執,但中國人更加瞧不起一有挫折就完全放棄的懦夫主義



尤其重要的是,中國人對更加幸福生活的追求生生不息,這種追求所積蓄的力量是從這個文化的外部無法想象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遭遇了無數尖銳的問題甚至 “死結”,但沒有一個能把中國釘在原地,中國發展和中國製造本身就像是大熔爐,中國生產問題,也精密地或者不可思議地將它們熔解



“7·23”事故留給中國的教訓是多重的,包括為什麽未能避免這起事故,以及事故帶來的輿論轟動與今後避免悲劇,如何在大方向上有更高的重合。加強技 術和管理的嚴謹是非常艱巨的綜合工程,輿論的激烈情緒顯然做不了手術的“主刀”。少數人把靶子偷換成中國建設和中國製造,但他們製造的熱鬧是個大氣泡,吹 得再大,還是個氣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