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中國領土爭端(五)中緬

(2011-05-10 07:16:27) 下一個

中國領土爭端(五)中緬

軒轅春秋 三種不同的紅色

中緬邊界問題,是中國近現代以來較為複雜的爭端之一,它從晚清開始,就一直陷入不停的爭執當中,雖曆經數十年而不能解決。這條線的形成和解決,都有其深刻的曆史原因,因此我將主要從曆史的角度,對其作一描述。

一、中緬邊界問題的曆史成因

1、早期的中緬邊界
明朝時,朱元璋初定天下,即於南疆設緬甸、孟養、木邦、車裏、八百、老撾六個軍民宣慰使司,又設南甸、幹崖、隴川三個宣撫司,即稱“六慰三宣”者是也,此 時緬甸為中國所屬。此後緬甸統一,建立起了較為強大的政權,遂脫離中國而自立。隨著雙方實力相互消長,屬地因之也不斷的變化。到明朝末年,木邦、孟艮等地 已是緬甸所有。

清朝建立,中國版圖再次擴張,木邦等地再次入版圖,乾隆年間,緬甸再次侵襲木邦,乾隆遣大軍征討,戰爭持續四年,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清軍最終取得勝利,收 複各處失地,緬王乞和。1790年(乾隆55年)乾隆80大壽,緬王入賀,並請封號。乾隆封他為“阿瓦緬甸國王”,——所謂阿瓦,即曼德勒,為當時緬甸首 都。——並賜印信,同時賜予木邦、孟幹(即孟艮)、蠻莫宣撫司印信,——乾隆這一做法,事實上把好不容易收複的木邦、孟艮、蠻莫三地又送給緬甸。


(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清朝雲南地圖,嘉靖25年)

這是英國未征服緬甸之前,中緬兩國的邊界。

2、薛福成與英國的談判

1885年,英國吞並緬甸,並在1886年元旦宣布緬甸為女王陛下領土之一部分。早在英國吞並緬甸之前,雲南巡撫即有所察覺,並上奏朝廷,稱“恐英人趁亂 占據新街(即八莫,原蠻莫土司所屬之地),勾結夷匪,則永昌、騰越、龍陵沿邊一代,均屬可虞。”駐英公使曾紀澤則主張收回八莫,“勿使英近我界”。於是, 朝廷指示曾紀澤就中緬劃界問題與英國談判。

當時,英國剛占領緬甸,統治還極不穩定,因此極力避免和中國發生衝突,在談判過程中,態度較為和緩,通過談判,英國雖不同意將八莫歸還中國,但向曾紀澤作 出如下承諾:1、大盈江以北讓一地給中國,以使中國能夠直通伊洛瓦底江,中國可於此設立商埠,征收關稅;2、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兩國共享;3、英國 願將潞江(即怒江、又稱薩爾溫江)以東之地、北起雲南南界,東至瀾滄江下遊,南至暹羅北界,盡數劃歸中國,“其間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或留為屬國, 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英國外交大臣克蕾語)。——所謂暹羅,即今泰國,所謂南掌國,即今老撾,所謂撣人,即中國所稱之傣族,緬甸稱為撣族。



然而,談判未及完成,曾紀澤即奉調歸國。就在同一年,即1886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慶親王奕匡和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簽署《緬甸條約》,其中並無一字涉及 兩國邊界,僅僅規定“中緬邊界由兩國派員會同勘定”,而接任曾紀澤出任駐英公使的劉瑞芬,任職三年,竟沒有就這個問題和英國當局談判一次,真正屍位素餐。 而英國則乘此機會,著力鞏固對緬甸的統治。可歎曾紀澤一番苦心,就此化為流水。

其後薛福成繼任駐英公使,1892年2月,英國外交部向中國總理事務衙門提出照會,要求開始中緬邊境談判。同年7月,薛福成受命正式與英人展開會談。

英國人在談判伊始,向薛福成提交一張地圖,要求以此為基礎進行劃界,英國人的這一提議,完全推翻了他們此前對曾紀澤的承諾,開始赤裸裸的侵占中國領土。

英國人所要求的邊界,見下圖綠線:


這張地圖為薛福成《滇緬劃界圖說》所附之圖,因為我所得到的這張圖的分辨率較低,不太清晰,所以我用不同的顏色對三條線進行了重描。其中,實線為近百年來滇緬習慣邊境線(即紅線),點劃線為英國人提出的邊境線(即綠線),虛線為薛福成經過談判最終確定的邊境線(即藍線)。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在北麵,英國人將整個野人山劃入緬甸,在南麵,將南坎(即猛卯)、孟連(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江洪(又名車裏,即今西雙版納)等地從中國境內劃走。

薛福成對此自然堅決反對,在談判中,他數次更易方案,最初堅決要求英方貫徹對曾紀澤的承諾,後來發現這不可能實現,於是退而力爭野人山。——薛福成對野人 山的定義是:東界騰越、維西兩廳邊外之大雪山(即高黎貢山),西界更的宛河(即清德溫江,今親敦江)西坡之孟力坡,南界八莫、孟拱,北界西藏米納隆南之曼 諸。換言之,這一區域包括了整個緬北地區,和今天網絡上某些人所謂“江心坡”的範圍大致相當。



當時這一區域大部分既不屬於中國,又不屬於緬甸,乃甌脫之地,薛福成認為,既然是兩不管的甌脫之地,那麽公平合理的方案,就是一人一半。不過我天朝氣量寬 宏,因此,我們隻要這一地區的1/4,也就是伊洛瓦底江以東部分。伊江以西的3/4的土地,就讓給英國了。然而,這一提議,依舊被英國人拒絕,雙方爭執良 久,最終決定將這一地區暫時擱置,不進行商討。

1893年3月22日,薛福成提出了中國的最終方案:1、中國不再要求伊洛瓦底江以東的全部土地,改為在中國原有邊界基礎時擴展20英裏,直至北緯 25°40′(即尖高山。尖高山緯度為25°30分);2、北緯25°40′以北的邊界,暫且擱置;3、除上述所定地區之外,其他地區全部歸英國,但孟 連、江洪(車裏,即西雙版納)必須歸還中國,除此之外,在孟卯城和麻栗壩(又名科幹,即今緬甸果敢)之間做一直線,直線以北以東,全部歸中國。

其後雙方多次激烈交鋒,英國人不同意中國擴界20英裏,隻同意擴展5英裏,並要求中國不得將孟連、江洪讓於第三國。最終雙方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具體邊界見上文薛福成漢文圖之藍線。

在談判期間,英國人擅自通過天馬關(為明代為抵禦緬甸的侵襲而修建的八關之一,清末時,中國對邊疆的實際控製已經僅限於八關之內)修築了一條自南坎至八莫 的道路,薛福成提出抗議,要求收回路權,為英國所拒絕。經過談判,最終在條約上規定英國所修之路歸還中國,中國指定境內一條較短的、便捷的道路供英國人使 用。

薛福成在這次劃界談判中,不但保住了孟連、車裏(西雙版納)兩地主權,收回了被英軍占領的昔馬、漢董等要地,而且孟卯和麻栗壩(科幹)之間劃一直線,又將 800平方英裏的土地收入版圖,同時,西部邊界也有所擴展。這在晚清曆史上是少有的成功案例,可與曾紀澤索回伊犁相提並論。

同時也要指出的是,薛福成在奏折裏稱,他還將科幹也劃歸版圖,這其實是英國人的說法,事實上科幹又稱麻栗地,本身就是中國領土。以薛公如此深察洞明、勤勉 敬職,也不免犯下這等錯誤,為英國人所蒙蔽,至於晚清其他那些顢頇愚昧的官員,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晚清對邊疆的管理之疏忽鬆懈,也可見一斑。

但是,此條約第三條所述,滇緬南部邊境線述的三個標示經緯點,事實上全部在中國境內,最終造成了極大的爭議,並導致了這段邊界成為未定界。——這是後話,咱暫且不提。

3、《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附款》的簽訂

薛福成的煌煌功業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1894年條約訂立,僅僅三年後,即1897年,便在英國強迫之下不得不做了喪權辱國的重大修改。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不得已割讓遼東半島。隨後俄、法、德三國幹涉還遼。法國自居有功,覬覦中國雲南的車裏土司的土地。正所謂弱國無外交,中國無奈之下,隻好把車裏(即江洪)所屬的孟烏、烏得兩地割讓給法國。


清朝割讓給法國的孟烏、烏得兩地


但是,在此前所簽署的《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中,英國是不允許將孟連、車裏割讓給第三國的,於是,中英之間再起波瀾。而薛福成恰於此時去世,新任公使談 判不力,最終在英國的步步緊逼之下,時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李鴻章和英國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附款》,對薛福成所簽之約進行了有利於英國的重 大修改。

根據《條約附款》,當年薛福成力爭奪回的昔馬地區被劃歸緬甸,北丹尼(木邦之一部分,即薛福成通過孟卯和馬栗壩之間的直線劃歸中國的那塊地區)以及科幹 (即麻栗壩,今緬甸果敢)劃歸緬甸。同時,又借口南坎至八莫的道路通過孟卯三角區,將這塊地區強行“永租”。而按照《條約》,原本英國人修建的那條道路是 要歸還中國的。

1897年12月,中英雙方按照約定,開始會同勘定中緬邊界。

按照勘界的實際情況,中緬邊界可以劃分為五段:

A、尖高山以北;
B、尖高山至太平江與南奔河匯合處;
C、太平江和南奔河匯合處至南帕河和南定江匯合處;
D、南帕河和南定江匯合處至南馬河與南卡江匯合處;
E、南馬河與南卡江匯合處至南雅河與湄公河匯合處。

這五段邊界中,A段暫時擱置,未曾勘定,之後此段邊界被習慣稱之為“北段未定界”。

B段在條約上描述非常詳細明確,勘定較為順利,勘定後,基本沒有再發生過糾紛,此段邊界約1100餘公裏。C段勘界時,英方想方設法進行侵占,致使中國損 失了幹崖、龍川土司所屬的許多村寨。這段邊界全長約1660公裏。E段勘界時雖有爭議,但基本上較為公平合理,勘定後,並未發生糾紛。這三段邊界被習慣稱 之為已定界。

但在D段勘界時,發生了較大的問題,因為條約中關於這段邊界的描述自相矛盾,譬如所述標識點的經緯度都在中國境內,並不在邊界線上、所述經緯點和分水嶺不 符合,條約中說以“薩爾溫江(怒江)和湄江(瀾滄江)的分水嶺為界”,但所述經緯點卻全部在此分水嶺之外、政區分界線和自然分界線不符合,等等。因此,這 段邊界在爭執許久之後,依舊未能勘定,後來被稱作“南段未定界”。

至此,中緬邊界基本形成了兩段未定界、三段已定界、一處永租地的格局。


中緬邊界示意圖


在D段邊界上,中英雙方爭論甚劇,最後一共提出了五種劃界方案,英國代表司格特所提英國方案,為紅線(下麵所附地圖中標為紫色),又稱司格特線,中國代表 劉萬勝、陳燦所提方案為黃線,又稱劉陳線。之後雙方在各自基礎上又分別做妥協,提出了擬讓線,中方擬讓線為藍線(下圖中標為紅色),英方擬讓線為綠線。最 後中國外務部又提出一條線,是為紫線(下圖標為藍色)。——這就是後來所稱之“五色線圖”。


滇緬邊界南段未定界五色線圖

4、英國人對尖高山以北地區的侵占

1898年,在中英雙方就尖高山以南的邊界進行勘定之時,英國人突然提出有中國官員帶兵進入恩買卡河流域,並就此向中方提出抗議,且要求中國不得進入恩買卡河與薩爾溫江分水嶺以西的地區。

顢頇無知的滿清官員居然不知道“恩買卡河”就是“恩梅開江”的不同音譯,也不知道“恩買卡河和薩爾溫江(即怒江)之間的分水嶺”就是高黎貢山,反而認為恩 買卡河“查無其名”,因此對英國人的照會沒有進行駁斥,隻是含糊其辭的答複“已據來文谘行雲貴總督”——就是說,我已經把你的照會批轉給雲貴總督辦理了。 至此,英國人遂以此為借口,聲稱中國政府已經默認兩國以高黎貢山為界。

1900年,英國軍隊突襲中國所屬的茨竹、派賴等村寨,中國軍民傷亡百餘人,此事件爆發後,在兩國的交涉中,雲貴總督魏光燾錯誤的提出:“茨竹、派賴土把 總所管轄之地,向以小江為界”,而事實上,小江並未與緬甸交接,整個小江兩岸都是中國領土,此時中國領土的實際國界線其實是恩梅開江。——即使是恩梅開 江,也未與緬甸交界,緬甸北部最遠隻到密支那。恩梅開江以西,是甌脫之地,既不屬於緬甸,也不屬於中國,為薛福成在談判中為中國所力爭之地,薛公爭而不可 得,遂退而求其次,要求暫時擱置爭端,待日後再議。恐怕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當年所費盡心血所爭之地,僅僅在數年之後,居然就就這樣被顢頇的同僚一句話 葬送。

自此之後,中英雙方多次照會往來,中國主張以小江為界,英國主張以高黎貢山為界,相持不下。——順便說一句,此時雙方所爭,主要是小江流域地區。於是 1905年,中國派石鴻韶與英國人烈敦會同勘界,但石韶鴻奴顏婢膝,事事不敢拂英國人之意,處處遷就英國人的要求,喪權辱國之至,因此他所堪定的這條邊 界,清政府拒絕承認。

本段邊境經多次談判,亦各自有五條邊界線,是為北段未定界五色線圖。


北段未定界五色線圖(這張地圖原圖標示有誤,此圖經過我的編輯,重新進行了標示)

正當中國和英國協商之時,英國人卻在密謀對小江流域進行武力征服,從而製造了片馬事件。

現在我們所稱的片馬,是指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片馬鎮,共包括片馬、古浪、崗房三個地區。但曆史上的片馬地區則要大得多,指整個小江流域。

1910年英國人以漢奸徐麟祥的陳述為借口,照會中國,將片馬各村寨稱之為“緬屬”,將片馬人民稱之為“緬民”,要求中國撤出該地。並於當年12月,悍然出兵侵占片馬地區,驅逐中國居民,是為片馬事件。

當時革命形勢風起雲湧,清政府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此事,僅僅飭令雲南官員,要“審時度勢”,不可“輕啟兵端”。

此後中英兩國就此問題交涉多次,但英國立場強硬,要求必須以高黎貢山為兩國界線,不過,英國人同時也承認片馬、古浪、崗房三地確屬中國,表示可以以“銀錢相抵”。

從此片馬地區為英國人所占據達數十年。此段邊界亦成懸案。


二、民國時期的中緬邊界

1、英國對江心坡等地的侵占

民國建立,內亂紛擾,戰爭便如同公交車一般去了又來。在這等背景之下,政府自是沒有能力——同時也沒有精力——對邊界問題多加關注。

但是,就在中國無力南顧之時,英國人卻在積極的向北部——也就是薛福成所稱野人山地區——挺進。

這一地區,包括木王地(葡萄)、戶拱、裏麻、江心坡、枯門嶺(即克欽山)等地,曆史上裏麻、木王地等土司曾經歸屬中國,為中國屬地,但很早就和中國脫離了 關係。至英國征服緬甸之時,這一區域既不屬於緬甸、也不屬於中國,為甌脫之地。因為這裏山高林密,人跡罕至,中英雙方對其都所知有限。因此在薛福成談判之 時,將此地擱置,留待後議。

滿清和北洋政府既然無力顧及,那這一地區自然為英國所單方麵占領。1926年,英國人占領江心坡,——所謂江心坡,即恩梅開江與邁力開江之間的地區。中國 人民得知此消息,舉國大嘩,國民政府派出人員到達江心坡就此事進行調查,江心坡代表向國民政府官員陳述了自己遭受英國侵略的經過,並請求中國政府管理江心 坡。然而國勢如此,有心無力。麵對這種情況,國民政府隻好YY強國,把在地圖上將邊界一直劃到巴特開山,過一把地圖開疆的癮,但於實際情勢,絲毫無補。


江心坡地區


2、班洪事件
班洪,又稱葫蘆地,位於卡瓦山區北部。其地有三個部落,分別是班洪、班老、永邦。三個部落為同一家族,其中班洪為長房,班老為二房,永邦為三房。對內事務三房共同商議決定,對外事務則由大房班洪代表,故此概稱之為班洪地區。



班洪恰好位於中緬南段未定界之上,在南段未定界的五色線圖上,司格特自劃線(紅線)將班洪劃入緬甸境內,而中國所提邊界線(黃線)將其劃入中國。

班洪又盛產白銀。英國對此覬覦已久,故此對葫蘆地各處頭人誘以重金,班洪三部落中的永邦頭人,以及下葫蘆地班弄部落頭人見利忘義,投靠英國人,並向英國人 獻出班洪地圖。1934年4月21日,班弄、永邦頭人引導英國軍隊,進入班洪地區的爐房銀礦。班洪王胡玉山奮起反抗,終因力量懸殊而敗落。自此,班洪、班 老、永邦被英國所占領,是為班洪事件。

班洪事件發生後,全國震動,班洪王亦多次向雲南省政府匯報,請求國民政府驅逐入侵者,雲南軍官李占賢(又名李希哲)組織義勇軍一千餘人,開赴班洪,和英國 人展開戰鬥,經過數天激戰,奪回失地。6月11日,英國緬甸當局表示,他們將不會再越過黃線。7月,雲南省主席龍雲命令義勇軍撤退。此後雙方轉入外交談判 階段。

3、1941年線

班洪事件後,中英兩國加快了對南段未定界的處理,1935年,兩國再次對這段邊界進行勘定,參與勘定的除了中、英兩國代表外,國際聯盟還指派了一位第三國的中立委員,來自瑞士的陸軍上校伊斯蘭。

經過實地勘察,中立委員伊斯蘭最終確定,在這條邊界上地區存在著兩條線,一條是以經緯度和分水嶺為標識的“條約線”,又稱“自然線”,一條是以行政區劃為標識的“修改線”,或稱“政區線”。

但這次勘定並不產生法律效力,其結果僅做參考。

1937年10月,英國照會中國,要以此次勘定的條約線為基礎和中國進行最後解決之談判。——條約線和當初五色線圖上英國司格特自劃線(紅線)大致相當, 是對英國及其有利的一條線——中國當時正忙於抗戰,沒有立即答複。直到1939年,中國才回複英國,提議應以政區線作為基礎進行談判。——政區線自然是對 中國有利的。

1940年,中國抗戰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正在此時,英國突然宣布封鎖滇緬公路,給中國的抗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麵對中國的抗議,英國政府不為所動,直到10月份,丘吉爾才宣布重新開放滇緬公路。

英國的這一行為,其實是在為中緬邊界談判施壓。

麵對英國的壓力,中國不得不選擇屈服。1941年,雙方確定最後界線,在這條新界線上,將班洪一分為二,班洪屬中國,班老、永邦屬於緬甸。此外,中國還失去了戶算、班個、南大、爐房等地,公明山和卡瓦地區的中心地帶也都劃給了英國。

當然,這其中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班洪地區的分裂。為此,班老頭人一直居住在班洪,誓不回英國統治下的班老。

1941年6月18日,國民政府和英國當局用外交部換文的方式,將這條線確定下來。所以這條線被稱作“1941年線”。


三、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

1948年,緬甸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一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兩國幾乎同時新生的政權,同時麵臨著邊界爭端的問題。


如圖所示,此時兩國之間的邊界情況是:尖高山至孟卯、孟卯至1941年線、1941年線以東三段為已定界,雙方都沒有爭議。而在尖高山以北、孟卯三角地、1941年線這三段,卻都存在著問題。

具體來說,就是在尖高山以北的北段,還處於未定界的狀態。在中部,孟卯三角地雖然在法理上無可辯駁的屬於中國,但卻長期處於緬甸統治之下。在南部,1941年線雖然經過了英國當局和國民政府的換文,但沒有樹立界標。

對於當時新生的兩國政權來說,緬甸希望能繼承英國統治時留下的遺產,而中國則迫切希望改變帝國主義侵略所造成的惡果。

起初,中國是不急於解決邊界問題的,因為建國伊始,共產黨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內生產萎靡,國際上被孤立封鎖,同時還在朝鮮半島上進行著一場 惡戰。因此在中印關係上,中國明確指出“不希望涉及領土問題”,而在中緬關係上,中國也一再表示“(中緬)邊境由來已久,問題很複雜”。

但是,共產黨的這一考慮,隨著1955年的黃果園事件而被打亂了。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其李彌兵團殘部退入緬甸。集中於景棟(即孟艮)、八莫、佤邦一帶。解放軍追擊至1941年線之後,沒有繼續前進。1951年,李彌率部 反攻大陸,被解放軍擊潰,解放軍隨即越過1941年線。當時緬甸軍隊並未到達此地,故此解放軍沒有立即撤離。1955年,緬甸軍隊進入該地區,和解放軍在 黃果園附近遭遇,並發生交火衝突。是為黃果園事件。

這一事件在緬甸國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是恐慌——緬甸報紙稱中國軍隊搶占了緬甸領土,而且隨時有可能繼續南進。東南亞國家也都對此高度關注,他們帶著疑慮注視著這個共產黨中國將會如何行事。

就這樣,中國不得不將邊界問題的解決提上了議事日程。

當時,中緬之間主要存在著三條爭議邊界,即尖高山以北部分、永租給緬甸的孟卯三角地、以及1941年線。

1、尖高山以北部分

這段邊界其實又分成兩部分,自中、緬、印三國(實控區)交界的底福山口,至高黎貢山的伊索拉希山口這一部分,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的東段。自伊索拉希山口至尖高山,則是中緬北段未定界。

A、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緬甸段。

本圖為美國測繪局1955年製作1:250000地圖,在該圖上,麥克馬洪線是通過塔盧山口(Talu P),而非底福山口(Diphu P)。這是因為麥克馬洪線原本是通過底福山口的,在1914年的西拉姆會議上,西藏代表和英國人簽署的草約附圖上,也是表示它通過底福山口。但後來在英國 人的實地測量中,發現底福山口以北5英裏的塔盧山口地理形勢更好,於是就又改變為穿越塔盧山口。——但中國沒有理會那一套,依舊將其標注為底福山口。

對於麥克馬洪線,在和印度的邊界交涉中,中國政府是一直不予承認的。但到了1960年和緬甸談判時,這一問題卻不得不麵對。

1957年,周恩來在向第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做《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其中關於麥線問題,周恩來說:“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的部分,可以按照習慣邊界線劃界”。在這裏,他把麥線稱作“習慣邊界線”,用這種方法在名義上予以回避,而在事實上則予以承認。

B、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段。

這段邊界前文已經非常詳細的敘述過了。中英兩國多次談判、勘定,最後形成了五色線圖。但這五色線種,紅藍黃綠四種線,皆為中國所提出,英國則堅持紫線,——事實上,紫線也是雙方的實際控製線。

對於這條邊界線,周恩來表示,中國原則上“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又名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但是,片馬、崗 房、古浪地區必須歸還中國。——所謂怒江和恩梅開江的分水嶺,即高黎貢山。這一表態事實上就意味著,中國基本上是全麵接受了英國的紫線。



如圖,該圖為美國陸軍測繪局於1955年繪製,其中尖高山以北的中緬邊界基本和舊五色線圖中英國人所劃紫線相同,以高黎貢山為界,小江流域完全不在中國界 內,片馬、崗房、古浪三地也被劃給緬甸。但如前所述,即使英國人也不得不承認片馬、崗房、古浪三地屬於中國。他們為了得到這三處,曾提議“以銀錢補償”和 “永租”等方案,但均為中國所拒絕。



劃界後的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段。其中除了崗房、古浪、片馬三地劃入中國境內之外,其餘均和五色線圖中英方的紫線相同。

2、孟卯三角地

孟卯三角地(又稱南碗三角地),其主權毫無疑問屬於中國,這是在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附款》中明文規定的,隻不過是租給英國使用而已。換言之,此地中國享有主權,而英國享有治權。



對這一地區的處理,周恩來稱:“由緬甸繼續對中國的一塊領土保持“永租”的關係,是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係不相稱的。”因此要設法廢除“永租”關係。

1956年,周恩來訪問緬甸,在和緬甸當局的會談中,周恩來提出:“中國考慮到緬甸在孟卯三角地修築的公路是連接緬甸撣邦和克欽邦的交通命脈,中國願意吧這一地區交給緬甸。”但不是沒有條件的,作為交換,緬甸應把1941年線以西的班老地區劃歸中國。但緬甸當時沒有答應。

1958年,緬甸總理吳努辭職,緬軍總參謀長吳奈溫組成看守內閣,此後兩年,緬甸政局動蕩,談判暫時中止。1960年,吳奈溫來華談判邊界問題,最終同意以班老地區換孟卯三角地。

不過很奇怪的是,孟卯三角地雖然是永租於英緬,但主權在我。不知道為什麽民國地圖全部不將它畫入版圖。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以上三幅地圖,左邊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地圖顯示包括孟卯三角地的中國版圖,其餘兩幅為沒有孟卯三角地的中國地圖。

在申報地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那條紅色的、從南坎到八莫的公路。當初英國人就是以這為借口,永租這一地區的。共產黨也是以此為理由,將其讓與緬甸的。

3、1941年線

新中國對於1941年線的態度,是“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而提出來的要求,應該按照一般國際慣例予以尊重,但是這並不排除兩個友好國家的政府通過和平商談求得對雙方都是公平合理的解決”(1955年全國人大上,周恩來所做《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

所謂“根據正式條約而提出的要求”,意味著新中國承認國民政府和英國當局的換文是有法律效力的,中國準備承認1941年線。所謂“不排除兩個友好國家的政府通過和平商談求得對雙方都是公平合理的解決”,意味著中國試圖對1941年線進行一些修改。

正是基於這點,所以中國提出以孟卯三角地換班洪、班老,也就不奇怪了。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至此,中緬邊界全部確定。

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1961年兩國互換批準書後生效。

四、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影響

中緬邊界條約,是新中國建立後和鄰國簽署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中緬邊界也是新中國第一條被確定的邊界,因此它對日後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邊界談判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正麵來說,中緬邊界條約的簽署,首先是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樹立起了良好的國家形象,創造了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當時,新中國建國伊始,周圍的鄰國——特別是東南亞那些新獨立的國家麵對共產黨中國這麽一個龐然大物,常有驚懼之心。

緬甸總理吳努曾直率地表明了作為小國總理對當時的中國的戒懼,他說:“坦率地講,我們對於大國(指中國) 是很恐懼的”, “曾經有一個時候,我不知道在中國會遇到怎樣的人,害怕會遇到像希特勒那樣的人,講話的時候拍桌高喊。”

而中緬邊界談判,則恰是改變這一形象的良機。正是因為在談判中,中國沒有恃力欺人,而是始終堅持了平等互利,互諒互讓的精神,多處屈己從人,為對方考慮, 消除了大多數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誤解和恐懼心理,樹立起中國一個地區大國的正麵形象,從而也緩和了當時中國所麵臨的被西方國家封鎖和包圍的國際形勢。

從負麵來說,在這場談判中,中國除了在個別地區做出調整之外,基本上是全麵接受了緬方的要求。雖然在談判中稱“互諒互讓”,但實際上做出實際讓步的是中 國。換言之,中國是以一種相對比較體麵的方式,全盤接受了英國殖民者的邊界主張,——而這種主張是被包括清政府在內的中國曆代政府所不承認的。這種“讓步 政策”,為中國此後和其他國家的的邊界談判做出了極其惡劣的暗示。尤其是對麥克馬洪線事實上的承認,給中國和印度的談判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五、江心坡辯誣

現在網上流傳著共產黨賣國,將江心坡7萬多平方公裏土地送給緬甸的說法,並有民國地圖為證。

如前所述,江心坡等地區原本是甌脫之地,既不屬中,也不屬緬,那為什麽民國地圖上會把最西遠至巴特開山的地區都畫到中國地圖上呢?

原因無他,一言以蔽之,曰“常公凱申地圖開疆”。

在尖高山以北的邊界上,自從民國建立以來,除了自清朝開始就堅持的恩梅開江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主張和說法。一般說來,時間越早,地圖畫得越老實,時間越晚,YY的越加大膽。

最早薛福成在談判中,曾經力爭以伊洛瓦底江為界,但並未涉及伊洛瓦底江上遊的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而在最後關於尖高山以北地區的談判中,清朝政府向英國方 麵提出的最遠主張,是以恩梅開江為界,具體可見上文所示北段未定界五色線圖。——也就是說,在實質性的談判中,清政府根本沒有打過江心坡的主意。



這是1916年(洪憲元年)袁世凱稱帝後,為討伐雲南起義的蔡鍔而製作的軍用地圖,稱作《洪憲版地圖》。在這張地圖中,國界越過了恩梅開江,位於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之間。換言之,在袁大頭是把江心坡的一半收入囊中。——當然是在地圖上。



這是1926年出版的《中華新形勢圖》,這張圖很老實,決不YY,在片馬地區,以中國所主張的小江為界,在小江以北,則以中國實際控製的恩梅開江為界。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張老實人繪製的老實地圖。



這是1935年出版《中華最新形勢圖》,在這張圖中,繪製者已經超過了袁大頭,以邁立開江為界,將整個江心坡地區劃了進來。



這是1939年出版的申報《中國分省新圖》第四版,這張地圖又超過了前輩,以枯門嶺(即今克欽山)為界。——圖中所稱野人山,其實是枯門嶺。我們雖然一直說野人山,其實野人山並不是一條山脈,而是一個地區。意為野人聚居的山區。



這是1948年出版的申報地圖第五版。嗯,那個,好吧好吧,老大,我承認你有魄力。你看你都畫的地圖上裝不下了。

這個地圖,就是網上所四處流傳的所謂“民國地圖”。後來的台灣版中國地圖也遵循了這個畫法。

這幾種地圖畫法,以時間為順序,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地圖開疆的軌跡。

不過,除了最後一種之外,前麵幾種畫法都是民間自為之,並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意義,其國界變動,不過是看繪圖人有多大膽量YY而已。

但最後一種畫法,——也就是那張逆天到地圖上裝不下的畫法,也是網上憤青們罵土共賣國的鐵證——卻是來頭極大。

如前文所述,1926至1927年期間,英國侵占江心坡,在中國國內激起極大反響,人民群情激奮,紛紛要求國民政府出麵幹涉。為了了解江心坡地區情 況,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派中緬界務調查員尹明德前往江心坡地區調查。尹明德在對野人山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後,向國府提交了報告,並建議中國 的國界線應該西至印度邊界的巴特開山。這條線後來被稱作“尹明德線”,又稱“巴特開山線”。

1942年,國民政府下令,此後以“巴特開山線”為中國地圖的唯一正確畫法。因此,此後各種中國地圖,皆遵循了這一畫法。

但是,國民政府並沒有把“巴特開山線”照會英國當局,隻是中國國內單方麵的畫法,因此它事實上不具有法律效力。

尹明德考察野人山地區,為中國的在這一地區的劃界提供了詳細可靠的第一手資料,這是非常值得稱頌的,但他所建議的“巴特開山線”,卻純粹是YY,即使在曆 史上,中國的疆域也從來沒有到達這裏,明朝和清初,枯門嶺以東曾經屬於中國,但後來也早已和中國脫離了關係。實事求是的講,清末時,中國有效管製的地區, 不超過恩梅開江。薛福成在談判中,力爭伊洛瓦底江以東,那是在給中國爭取福利,而非收複失地。因此,尹明德的這條線,明顯是紙上談兵,除了在談判過程中提 高要價之外,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而常公最終確定“巴特開山線”為中國國境的唯一正確畫法,卻又不將它照會英國,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偷著樂,真正體現出了他的地圖開疆的YY強國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